隨著中俄關系的不斷升溫,很多俄羅斯商品賣場逐漸走紅。一種名為“俄羅斯國家館”的店鋪在全國各地遍地開花,引發廣泛關注。這些店鋪以“戰斗民族、硬核好物”為賣點,吸引了不少消費者的目光。很多大V和博主也不斷探店種草,但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很多報道中抽絲剝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商品有“智商稅”的嫌疑。
產品質量與產地
部分俄羅斯食品館存在商品產地與宣傳不符的問題,如一些標注“俄羅斯風味”的大列巴、肉腸、奶粉等,實際是由國內廠家生產,執行的也是國內生產標準,其配料表中的添加劑也較多,并非消費者所認為的原裝進口純正俄貨.
經營模式與利潤
俄羅斯食品館多采用加盟模式,且擴張迅速,部分店鋪通過在高客流量地帶開設門店,利用消費者的獵奇心理來促進銷售,一些加盟商稱開業初期利潤可觀,但也有部分店鋪因選址隨意,經營不久便悄然撤店,其商品價格相對較高,如一根350克的喀秋莎牛筋腸,出貨價8元,終端售價15元,利潤空間達100%.
宣傳手段與誤導
為吸引消費者,俄羅斯食品館在社交平臺大量投放廣告,通過網紅探店等方式進行宣傳,強調“源自俄羅斯”“純正俄貨集合店”等,使消費者誤以為店內商品皆為原裝進口,從而引發了信任危機.
當然,也并非所有的俄羅斯食品館都存在上述問題。面對俄羅斯食品館的熱潮,消費者確實需要提高警惕,關注背后的真相與品牌理念。在購買時,要仔細查看商品的產地、生產商等信息,避免被虛假宣傳所迷惑。同時,也要理性看待這些所謂的“進口食品”,不要盲目追求異域風情而忽略了商品的實際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