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各地文物動起來
起太猛了,沉睡千年的文物都起來上班了~
近日“重慶文旅”開始整活,其在抖音發布了一條視頻,原本一動不動的文物隨著音樂“動起來了”,甚至跟著音樂節奏“跳起舞來了”。該視頻一出迅速火爆全網,被網友廣泛熱議。
當大足石刻動起來,再搭配上《云宮迅音》的旋律,瞬間就有了《西游記》那味兒了。
來源:重慶文旅
估計重慶文旅官方也沒想到,就這么火了,甚至忍不住自我調侃,不怕笑話,多吃菌子
網友也紛紛喊話,讓各地區文旅都“做一個”
為響應號召,各文旅紛紛出招,沒一會就支棱起來了。
??焦作博物館:文物下班都會做什么?
大棉襖外加二層棉褲,里面是羊皮,外面包裹著厚厚的布料,就算外面零下四五十度,也抵擋不住“舞動”的熱情。
來源:焦作文旅
??陜西兵馬俑:秦俑不紅,始皇難容!
來源:陜西文旅
??甘肅省博物館:讓我們一起搖擺,沒有什么能夠阻擋,我對自由的向往。
來源:甘肅網信
??大同市博物館:好嗨呦,感覺人生到達了高潮。
來源:山西文旅
??安徽博物院:接著奏樂,接著舞!
來源:安徽博物館
各地文旅真的是在瘋狂整活兒,創意滿滿,不斷刷新觀眾的期待!僅在抖音平臺,相關話題的播放量已經突破了6千萬,熱度相當炸裂,整個網絡都被這股文化風潮帶動了起來。
誰能想到,傳統文化和科技結合,居然能激發如此大的關注度!
對此也有網友表示不滿,“我上次去博物館怎么沒跳?”
不過也有網友紛紛表示,不敢看,有些博物館可太嚇人了。
如果膽子大的,也有網友推薦現實版“博物館驚魂之夜”。
沉默靜止上千年的文物,原來還能這么活潑可愛的一面,AI技術讓文物活起來了。
傳統文化和現代流行文化的碰撞,讓人大開眼界,各地博物館接地氣的視頻,打破了嚴肅沉悶的形象,讓年輕人也能感受到文物的魅力,激發了他們對歷史的興趣。
02喚醒沉睡的寶藏:科技賦予文物新生命
事實上,最近通過技術讓文物“鮮活”起來的例子可真不少。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和文化機構開始用新技術把沉睡千年的文物喚醒。
這些創新不僅吸引了大量年輕觀眾,也讓傳統文化煥發出勃勃生機。
比如上海博物館的“虛擬導覽”,上海博物館利用AR技術做了一款虛擬導覽應用,游客可以通過手機屏幕把文物“捧”在手里,甚至可以通過互動讓文物“動起來”。
拿青銅器來說,大家可以用手機放大青銅器上的精美花紋,仿佛自己變成了那個年代的工藝師,親手雕刻每一筆。
又如國家博物館的《“艾”看文物》欄目,這個節目里,虛擬員工艾雯雯和“活”起來的鷹形陶鼎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對話。
借助AI技術,陶鼎不僅能“說話”,它的身體還像真的鷹一樣活動。肚子、腿足、尾巴隨著它的動作動起來,歷史文化與現代科技無縫對接,講解過程不僅有干貨,還有點幽默,既能學到知識,又不乏趣味。
除了上海博物館、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館、河南博物院等地也紛紛加入了文物“活化”大潮。
通過互動介紹、IP短劇等多種形式,博物館借助故事化的方式讓文物個性化,觀眾不僅能了解文物的歷史背景,還能領略它們背后的文化和故事。
許多文物甚至走上了網絡平臺,加入跳舞、唱歌等“時尚元素”,在年輕人中掀起了熱潮。
抖音、B站等短視頻平臺也給博物館帶來了新動力。
根據《2024抖音博物館生態數據報告》顯示,過去一年,博物館在抖音上的打卡量和門票訂單量分別增長了34%和149%。
數字化技術與創意內容的結合,這些文物不再是冷冰冰的歷史遺物,而是活生生的歷史見證,更以全新的方式與觀眾建立了更加緊密的聯系。
03寫到最后
重慶文旅讓文物“跳舞”火遍全網,展現了科技與文化結合的巨大潛力。這種創新方式讓傳統文化更具吸引力,特別是年輕一代,既能感受歷史的魅力,又能體驗互動娛樂。
未來,更多博物館和文旅機構將借助科技賦能,突破傳統文化傳播的局限,讓更多人沉浸其中,通過科技化手段,推動文化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增強公眾參與感。吸引更多國內外觀眾關注中華文化,激發文化消費新動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