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關于鄭州是不是商朝開國都城——亳都的討論一直居高不下。
《史記》中記載了“湯始居亳”,卻沒有給出具體地點,大家對商丘、偃師、鄭州三座城市關于“亳都”的定論各執一詞。
實際上從1978年鄒衡教授提出“鄭亳說”開始,關于鄭州的爭議就逐漸多了起來,很多河南人都不服。即使在2004年鄭州正式被評為“八大古都”,依然沒有讓這個爭議平息,甚至愈演愈烈。
為什么有這么多人對鄭州是亳都的說法不服?鄭州該如何自證為商朝開國都城?
正方 | 撰文
01/
一個“乇”字定亳都
這個故事要追溯到1953年,當時鄭州二里崗又出土了一段牛肋骨刻辭,這是在安陽殷墟之外首次發現的商代刻辭,且在年代上比殷墟甲骨文早。
這片牛肋骨上面有十四處經過刻工,刻字較小,甲骨文字稍淺而略粗,表現出原始契刻的特點,當時被認為是發現最早的甲骨文卜辭,為商代前期遺存,距今約3600年。
起初這片牛肋骨并沒有引起大家的特別關注,著名學者陳夢家先生認為是“習刻”,所謂“習刻”,顧名思義就是練習之作。
牛肋骨共刻有10個字,即“又土羊,乙丑貞,及孚,七月”,約屬于安陽殷墟時期。
雖然這片牛肋骨沒有包含什么特別的歷史信息,但已經開始向更多人揭開另一個事實:鄭州至少是商朝早期的都城。
這件事的轉折點在2003年,學者李維明先生在此基礎上有了新發現。
李維明先生是誰?其實他就是鄒衡教授的學生。
李維明先生在一次偶然中發現,在1953年出土的那段牛肋骨刻辭包含著商都王朝的秘密。
原本學界的普遍認識中,那段牛肋骨刻辭上是10個字,即“又土羊,乙丑貞,及孚,七月”。
但是李維明先生發現這片甲骨文有11個字,也就是“又乇土羊,乙丑貞,及孚,七月?!?/p>
與其他釋文最大的不同,就是補識出了一個“乇”字。恰恰是這一個字中,藏著商都王朝的歷史。
由于二里崗這片牛骨刻辭上出現的“又乇土”同于安陽殷墟甲骨文中的“又亳土”,因此可以斷定二里崗這片早商甲骨文“乇”字,是晚商甲骨文“亳”的早期寫法。
鄭州商代早期甲骨文的“乇”,與東周時期陶文、金文“乇”“宅”“亳”形成乇聲地名鏈,由此可以判明鄭州商城是商代第一都——乇(亳)都。
確定鄭州商城為商都乇(亳)后,校正了漢晉以來學者有關商亳分為北亳(山東曹縣)、南亳(商丘谷熟一帶)、西亳(河南偃師)等不同地望的認識。
商湯亳都之謎也迎刃而解了。因為二里崗遺址,測年結果是距今3620年左右,與夏商更迭時間基本一致,兼之鄭州商城遺址出土有戰國陶文“亳”與“亳丘”(就是“亳墟”),因此鄭州是商城遺址所在地就是商湯亳都。
2003年末,中國殷商文化學會、中國古都學會等聯合在北京舉辦了鄭州商都3600年學術座談會,與會學者認為,鄭州商城是迄今發現的我國商代最早而且最大的一座王都,鄭州商城即為商初亳都,至此,“亳都”說得到了絕大多數學者的認同。
02/
東西南北亳,
到底哪個是商朝開國之都?
要了解亳都,先要認識一個人,他就是帝嚳,中華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據說他是黃帝的曾孫,前承炎黃,后啟堯、舜,奠定華夏根基,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
帝嚳成為天下共主后,定都于亳,這里也是夏代商國及商朝的都城。
商朝第一都城,就是商湯之都——亳都,商湯后來發動滅夏戰爭。建都后歷五世十王,長期作為商王朝政治中心存在。但是關于亳都的地望,在20世紀學術界眾說紛紜。
其一爭議就是商湯亳都在商丘。
古代學者考證參考的古籍是魏晉皇甫謐《史記·集解》,其中記載了“梁國谷熟(商丘下面的谷熟鎮)為南亳,即湯都也”,也就是說皇甫謐認為亳都在今河南商丘谷熟。
與之相同的還有唐代史料,比如《史記正義》、《括地志》等記載“宋州谷熟縣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南亳,湯都也?!?/p>
其二爭議是洛陽偃師,商湯西亳。
在東漢時代《漢書地理志》河南群偃師縣條,作者班固自注曰:“尸鄉,殷湯所都”,但并未稱“亳”。尸鄉就是洛陽偃師西處,也就是今天發現偃師商城的地方。
東漢鄭玄在《尚書書序》中注曰:“亳,今河南偃師縣,有湯亭”。這是最早將偃師與“亳”聯系在一起的資料。
同樣魏晉的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稱:“偃師為西亳”,這一說法被后來的地理著作,例如酈道元《水經注》、唐李泰《括地志》等紛紛采納。
除了這些文獻記載的爭議之外,最具有爭議性的恐怕是學術界“隞都說”和“鄭亳說”的爭議。
“隞都說”的提出者是當時主持鄭州商城考古發掘的安金槐先生。
1957年,在經過數年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后,安金槐首先提出鄭州商城為商代第十代王仲丁所遷之隞都,其所居王為仲丁及其弟外壬。
“隞都”說在當時被學界普遍認可,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時的二里頭文化被認為是早商文化,二里頭遺址亦被認為是湯都西亳。
在這樣的背景下,將晚于二里頭文化、早于安陽殷墟文化的鄭州商城定為隞都,就顯得較為合理了。
“隞都說”提出后在學界乃至社會都是一種比較主流的說法,但在二十年后鄒衡先生提出了另一種說法——“鄭亳說”。
1978年鄒衡教授在發表了一篇名為《鄭州商城即湯都亳說》的論文,詳細論證了鄭州商城作為亳都的合理性。
其中主要包括他指出鄭州商城的分期與年代顯示其至少經歷百余年,編年跨度可以容下仲丁之前從成湯到大戊十位商王。
鄒教授有一個重要的文字證據,那就是鄭州商城遺址出土了大量東周陶文“亳”字。
1956年,鄭州商城北部和東北部的金水河、白家莊一帶發現了幾批東周時期的陶文。
經過解讀和證實,其中的陶文中有九個字為“亳”。
關于這一證據,也有爭議。有人說,這不是“亳”,是“京”或者“亭”;還有人說,就算是“亳”字,也只能說明東周,不能說明商代。
關于第一種質疑的聲音,目前“京”和“亭”都有考古出土的文字資料,字形和“亳”明顯不同。那么,接下來就是,東周的陶文能不能證明商代的問題?
03/
鄭州商都的秘密
一方面“亳都”的爭議逐漸平息,另一方面鄭州商城遺址無論從面積還是出土文物數量上,更確定了鄭州作為商朝開國都城的地位。
鄭州商城的總體布局由宮城、內城和外郭城三重城垣組成,宮城及大量宮殿建筑基址位于內城的中、東北部一帶。
商都遺址內城面積約300萬平方米,內城略呈方形,城墻周長近7公里。外郭城面積約1300萬平方米,遠大于夏代都城二里頭遺址的面積。
遺址包括夯土宮殿區、手工業作坊區、居民區、墓葬區、三處青銅器窯藏、兩處鑄銅作坊等多個功能區域。
輸水管道
其中宮殿遺址的面積約為殷墟宮殿區的兩倍左右,位于內城東北部,這里曾發現有集中分布50余處夯土建筑基址,也是鄭州商城最為重要的區域。
在宮殿區的北部發現有石砌的供排水管道及蓄水池,此類設施在偃師商城也有發現,性質為是宮殿附屬的池苑。
鄭州商城遺址的宏大規模、豐富遺跡遺物,以及其在地理位置上的優越性,都為我們揭示了一個真實的商朝開國都城的面貌。
其實不管是“隞都說”還是“鄭亳說”,不可忽略的是安金槐先生與鄒衡教授對鄭州商城遺址作出的貢獻。
因為在這之前,鄭州被認為是一個沒有歷史的城市,一聲“鄭縣”更成為了鄭州人或者是河南的自嘲。
如今走在鄭州商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里,我們能看到樹立的三座雕像,韓維周先生、安金槐先生以及鄒衡先生。
千年塵埃終落定,地上積土尚盈尺。很多人看到了鄭州的“今”,卻忽略了鄭州的“古”。從鄒衡教授的 “鄭亳說” 提出,到諸多考古發現的層層印證,亳都的身份逐漸明晰。
鄭州這座曾經被低估的古都,恐怕是河南第一個“古今”并駕齊驅的城市了。
(圖片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