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古都,河南占了四個。鄭州作為河南省會入選的最晚,2004年才被評為八大古都之一,迄今整整二十周年。
在河南,很多人對鄭州能被列入中國第八大古都是不服的,說“鄭州是一座火車拉來的城市”,比起商丘、南陽等歷史文化名城,鄭州的建筑也不怎么古色古香,沒有太過顯眼的歷史和文化……
事實真的如此嗎?鄭州到底有什么資格成為八大古都?
怡霏| 撰文
01/
鄭州是如何入選八大古都的?
1993年,由中國殷商文化學會組織的“鄭州商城與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鄭州召開,受與會的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會長胡厚宣教授、副會長田昌五教授、鄒衡教授、李民教授、中國古都學會副會長蔣若是研究員等32位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的委托,德高望重的河南博物院館長許順湛研究員起草了一份“把鄭州列為中國八大古都之一的倡議書”。
8月19日,倡議書在大會上宣讀后,得到100多名與會代表的全體通過。
這是最早以全國性學術團體名義發出的倡議,為鄭州躋身中國八大古都之列提供了最權威的理論依據。鄭州能列入八大古都,最大的原因是1950年代鄭州商城的發現。
1950年,鄭州市南學街小學教師韓維周先生在鄭州市二里崗和南關外發現了一些商代遺物,如繩紋陶片和磨光石器。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瓦片卻拉開了鄭州商代歷史的序幕。
韓維周先生是河南鞏縣人,20世紀20年代初就讀于開封河南國學專修館,畢業后被河南古跡研究會錄用,從事考古工作,多次參與安陽殷墟、浚縣大賚店、浚縣辛村衛國墓地的發掘。
憑著安陽殷墟的考古經驗,韓維周當即推斷這些遺物屬于商代,在鄭州尚屬首次發現。事關重大,他迅速向省文化部門匯報。
12月,經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調查,初步認可了韓維周的判斷,立時引起國內眾多考古學者的重視。
1951年春,中國現代考古學奠基人之一夏鼐先生率領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調查發掘團來鄭進行考古調查,確認鄭州地區發現了商代遺址。
時任河南省文化局文物科科長的趙全嘏先生1951年在《新史學通訊》發表《河南幾個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報告,首先報道了鄭州商城考古新發現。自此以后,鄭州商代遺址開始公諸于世,因鄭州商代遺址首先發現于二里崗,根據考古學命名原則,便將此類文化遺存命名為商代二里崗期文化。
到了1953年春,考古學家安金槐先生帶領鄭州市文管會的工作人員在二里崗一帶開展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工作。
考古發現遺址地下存在著密集的商代墓葬群,共清理出的商代墓上百座,但絕大多數是小型土坑墓,極個別為中型墓。在這些規模較大些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隨葬品,包括銅器、玉器、陶器、原始瓷器、石器和象牙器等。
1955年秋,安金槐先生帶領河南省文物工作隊在此鉆探出商代二里崗期的一座夯土城垣。
這座商代城垣略呈長方形,其東墻、南墻各長約1700米,西墻長約1870米,北墻長約1690米。這就是比安陽殷墟還要早的商代城址,沉睡了3000多年的商代城垣開始展現在世人面前。
這是中國發現最早的一座商代城垣遺址,也是目前發現的商代城垣建筑遺址中規模最大的一座。
商城遺址內的各種遺跡和文物十分豐富,在商城遺址的西墻外和東南角各發現一處銅器窖藏,出土了大量的王室青銅禮器。
例如方鼎、圓鼎、鹵、尊、鼎等大批珍貴文物,都是商代青銅器中的精品。其中杜嶺方鼎高1米,重86.4公斤,是目前所知商代前期最大的一件青銅禮器。
商前期:杜嶺方鼎
1974年河南鄭州杜嶺出土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國滅族亡則鼎遷。《史記》曰:“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在歷史中,鼎一直是政權、王權的象征,代表著整個國家的力量。大量祭祀用品的青銅器的出現,都指向了鄭州是“商朝王都”的事實。杜嶺方鼎的出現也幫助鄭州挺進“八大古都”的行列。
鄭州商代都城遺址由宮城、內城、外郭城組成。其氣魄宏偉而規范嚴整的布局,開創了我國歷代都邑建筑的先河。宮城位于內城東北部,是商王和王室貴族居住區。
內城圍宮城而建,是貴族和平民居住區,外城環內城而筑,有御敵、防水等多重功能,四周合理地分布著一批手工業作坊,包括兩處鑄銅作坊、一處制陶作坊、一處制骨作坊。除了大量青銅器外,制陶作坊遺址出土的青釉瓷尊也尤其珍貴,它的發現將我國燒制瓷器的歷史由漢代提前到了商代前期,提前了1000多年。
青釉瓷尊
此外,一些商代陶器和殘片以及甲骨上還發現了“甕”“臣”“鳥”等文字。鄭州商城的骨刻文字,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商代文字遺存,也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卜辭。它的發現,為商代后期的甲骨文找到了源頭。
二里崗牛肋骨卜辭
鄭州商城的考古發掘為商代亳都的確認提供了切實可靠的證據,它是迄今所知我國商代最早而且當時最大的一座王都。1961年,安金槐先生提出隞都說,他根據當時所掌握的考古和文獻材料,認為鄭州商城很有可能商代第11任王“仲丁遷于隞”的隞都遺址。隨后接近20年學術界大多接受了這一觀點。
而到了十七年后,也就是1978年,根據鄭州亳城出土的陶文中,其中一個為“儈”字,余九字是“亳”字,證明了在東周時鄭州商城依然被稱為亳城。北京大學教授鄒衡先生發表論文中提出了“鄭毫說”,認為鄭州商城應是商代開國君王湯所建的毫都。
最終經過考古證實,鄭州商城遺址是商湯王之“亳都”所在,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都城遺址之一,在中國古代文明史中占有重要歷史地位,代表了中國早期文明在這一階段的最高發展水平。
基于此,“鄭州商代遺址”1961年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列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2021年又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鄭州商城在商代前期諸城當中,地位當是最高的。尤其是從商城內出土的窖藏大方鼎和窖藏大圓鼎來看,其造型渾重,大氣磅礴,王氣十足,不僅映襯出鄭州商城的王都地位,而且反映出商王朝的強盛,而這種狀況,只有商湯的亳都才能與之相稱。
1999年完成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成果報告》中指出: 商湯始建國約為公元前1600年, 鄭州商城始建年代也在公元前1600年前后, 兩者時代基本吻合。
鄭州商城與偃師商城基本同時或略有先后, 是商人最早的兩個具有都邑規模的遺址, 推斷其分別為湯所居之亳和湯滅夏后在下洛之陽所建之宮邑“ 西亳”。這一論斷代表了當前學術界對于鄭州商城性質的總體認識。
1994年,鄭州市被命名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2003年9月18日,鄭州市委市政府召開了“鄭州商城申報中國八大古都及慶祝鄭州建都3600年慶典的籌備工作會議,計劃接受大家的建議,開始申報中國八大古都的行動。
2003年11月6日,鄭州市城市科學研究會古都研究課題組提出了“關于鄭州古都地位的課題研究報告”,他們不僅開始編撰《古都鄭州》,而且研究出鄭州古都的多個特征:鄭州商城是商王朝開國之君成湯的毫都;鄭州古都是一個龐大的古都群體;古都積年達355年等。
2003年11月30日,在鄭州大學陳旭教授的建議下,中國殷商文化學會中國古都學會和鄭州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鄭州商都3600年學術座談會”,來自全國各地的22位專家認真討論又聯名倡議:將鄭州列入中國八大古都。
2003年12月28日,鄭州古都學會正式成立,鄭州市副市長孫新雷當選為學會會長。學會致力于鄭州古都內涵的研究和釋讀,在保護與利用商城遺址、展示古都文化方面作出應有工作,同時向中國古都學會提出鄭州列入中國八大古都的學術認定。
2004年11月1-5日,由鄭州市人民政府與中國古都學會聯合舉辦的“鄭州商都3600年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古都學會2004年年會”在鄭州舉行。與會代表一致贊同古都鄭州可與西安、北京、洛陽、開封、南京、杭州、安陽七大古都一起并稱為“中國八大古都”。
自此鄭州正式成為“八大古都”之一。
02/
鄭州是中國首座建有城垣的王都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中國人講究尋根問祖,落葉歸根,以身為炎黃子孫而驕傲。鄭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是三皇五帝活動的腹地、中華文明軸心區。
《大明一統志·古跡》記載:軒轅丘,在新鄭縣境內。古有熊氏之國,軒轅黃帝生于此故名。黃帝生于軒轅丘,都于有熊國,所在地可能就是今鄭州新鄭。
三國時期韋昭注《國語》記載“夏居陽城,嵩高所近”,夏朝從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 年,立國四百七十年,從大禹開始算,第一個都城就是陽城(今河南鄭州登封告成鎮)。
商朝從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立國五百五十四年,仲丁遷都于隞,即今河南鄭州。
西周宣王時期,封其弟在關中的鄭地,伯爵。周幽王即位后,鄭國在中原有了十座城。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周平王東遷,西周失去了關中,鄭國也遷到中原,建都新鄭。
公元前375年,韓國滅鄭國,將都城遷到新鄭。
中國考古界一代宗師宿白先生評價鄭州:“已有3600余年歷史的鄭州商城,在中國城市發展史、世界城市發展史上,是一座不可替代的里程碑。”如果說隋唐文化是洛陽的文化名片,那么商都就是鄭州的文化標識,也是鄭州成為八大古都之一的有力支撐。
鄭州商城遺址距今已有3600年的歷史,是商王湯所建的“亳都”,是中國早期文明史和世界早期文明史上為數不多的大型城市遺址。也是迄今發現的我國商代最早、最大的一座王都,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建有城垣的王都。
鄭州商城自3600年前建城以來直至清末,除個別朝代外基本都以現存城墻遺址為基礎不斷的修復而加以使用,直至今日,它還位于鄭州的城市中心區,是一座持續使用三千多年的東方古城。
03/
鄭州不僅僅是被火車拉來的
2024年8月20日,鄭州評為八大古都20周年之際,由中國古都學會主辦,鄭州古都學會承辦的新時代古都文化遺產保護論壇暨中國古都學會2024年年會在鄭州召開。
中國古都學會副會長、陜西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李令福提及,“肯定鄭州為第八大古都的決定性因素,是鄭州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的地位特別重要。多方面得天獨厚的實力使得鄭州特別重要,成為大古都水到渠成。”
中國古都學會顧問、鄭州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會副會長閻鐵成表示,“在推進歷史文明發現和研究的同時,我們應該讓古都文化遺產走進現代人們生活,分享遺產保護成果,增強自豪感。”
鄭州地處中原腹地,位居“天下之中”,在華夏文明起源發展中,以鄭州為中心的嵩山地區孕育了連綿不斷、傳承有序的歷史文化,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石,留存了豐富的文化遺產。
入選八大古都二十年以來,鄭州市對鄭州商城遺址開展一系列系統保護、展示項目,2010年鄭州商城考古遺址公園正式立項,于2023年正式掛牌。遺址公園全時免費開放,出入口便捷,年接待游客量超千萬人次。2022年7月,在遺址公園內建成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展出文物近千件。從“巍巍亳都”深入解讀“城”的內涵和人的創造,到“生生不息”的歷史延續,橫剖面、長時段展現古都鄭州的“根”和“魂”。
鄭州作為夏、商兩大王朝早期的都城,擁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是華夏文明的起源中心地之一。商朝遺址的發掘也讓大家看到了鄭州這座城市的歷史底蘊和燦爛文化,確認了鄭州在中國都城史和中華文明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使文化旅游將成為這座城市的新名片。
從1950年幾個陶片開始,不斷地有專家學者接力將塵封3600的歷史從地下挖出來,亳都的出現使商代歷史拉開序幕,鄭州商代歷史遺跡的發掘同樣也是考古學界和歷史學界的一段佳話。
這些綿延不斷的歷史記憶提醒著大家,鄭州不僅僅是一個火車拉來的城市,也是一個有著厚重的歷史積淀的城市,在中國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城市是歷史的記憶,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越過3600年,這座古老城市依然在向人們訴說千年前的故事,我們真實的感知,這方土地涌動著的生命氣息。
在鄭州這片神奇而廣袤的土地上,我們尋找著文化的根,感受歲月的韻,體驗著時光流轉。
千年前,人們在這辛苦勞作,創造出燦爛輝煌的商文化,千年后,鄭州人民依然在這片土地上描繪新時代的畫卷,不斷流動的是時間,不變的是中華人民勤勞的底色。
(圖片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