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病冬養,膏方進補。眼下又到膏方季,眾多醫院和藥店紛紛點火開爐熬制膏滋,網絡電商也售賣著各種成品,膏方行業又一次迎來“旺季”。然而,隨著市場升溫,各類資質不明的機構和人員也開始混入,以次充好、偷工減料、過度開方、粗制濫造等問題開始出現。
中醫膏方市場火熱,相關制作規范、監管標準也得跟上。前不久,全國首個省級膏方地方標準《中醫膏方臨床應用與制備工藝規范》正式實施,規定了膏方的處方開具、服用人群、用法用量、用藥忌口、膏前調治、用藥安全和制備工藝等要求。業內專家呼吁,提高開膏方的資質門檻,規范膏方熬制流程和診療市場。
利潤高、需求旺,醫院藥房一哄而上
膏方,又稱“煎膏”“膏滋”,以劑型為名,屬于中醫傳統八種劑型之一。中醫認為,膏方是一種具有高級營養滋補和治療預防慢性病綜合作用的成藥。以往冬至才熱鬧起來的膏方門診,近些年一到中秋就開始火爆。
除了各級中醫院,更有不少綜合性醫院、藥房、養生會所甚至健康管理公司也加入膏方“大軍”。記者調查發現,相關收入成了這些機構下半年重要“經濟增長點”,有的醫院一個冬季的膏方銷售收入占全年業務收入的近三成。
我省膏方市場近年來也呈爆發式增長,市場潛力驚人。在蘇州,一家“中華老字號”中藥熬膏中心在秋冬膏方季里接到了全市超3.7萬張膏方處方,灌滿了近30萬個玻璃瓶。南京、常州等城市的膏方市場同樣繁榮,多家中醫院膏方門診預約患者眾多,銷售額可觀。
膏方市場紅火,但是相關標準仍不完善,行業出現了無證開方、偷工減料等諸多亂象,且監管缺失幾乎使該市場成為執法真空地帶。
“你需要什么功效的膏方?我們這都可以提供。”記者近日走進南京市江寧區一家連鎖藥店,一名湯姓營業員熱情地迎上來。在簡單詢問了記者對“潤肺止咳”的要求后,該營業員提出,藥店作為“分店”本身開不了膏方,但“集團”可根據需求開方并代熬,“明后天就可以直接寄到你家。”
當記者詢問中藥材質量如何時,該營業員告訴記者,“都是正規廠家生產的,質量絕對可靠,是一級品。”為了消除記者疑慮,該營業員拿出手機展示了上一位客戶的方子——川貝母、人參、羅漢果、蜜枇杷葉、甘草片……“都明碼標價,藥費根據方子來,膏方的熬制費用大概為每副膏方350元左右,你也可以在我們藥店直接買包裝好的再給我們代熬。”當記者詢問膏方制作工藝時,該營業員只說“集團”膏方客戶群很大,但并未提供關于加工工藝獲得行業認可的相關憑證。
網購平臺上,膏方市場更是五花八門。在某電商平臺上,記者搜索膏方后,可以看到很多博主和直播間“種草帶貨”,從玉肌膏、寧安膏到歸元膏,各種膏方種類繁多,甚至有商家直接在商品圖上打上“增發”“助眠”“祛濕”等言簡意賅的“作用”標簽。直播間里,主播夸夸其談,介紹著各種中醫藥常識,并表示售賣的膏方配料表干凈。不少網友不停地與主播互動留言、一鍵下單。
然而,直播間的主播到底是何資質無法確認,甚至一些直播間刻意將“中醫”打成“宗醫”。到底是“膏方”還是“保健品”,難以界定。有網友表示,自己在直播間問了些專業問題后,就會被商家關進“小黑屋”。
行業規范化呼聲高,首個省級地方標準推廣實施
江蘇省名中醫、江蘇省中醫藥學會膏方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黃亞博教授介紹,膏方是在“治未病”理論指導下將養生與醫療相結合,同時把握了個體化診療和共性化規律的中醫藥干預手段。但隨著需求的增長,膏方門診風起云涌,“千人一方”,片面追求效益,不顧膏方質量等情況,給膏方發展帶來了挑戰。
膏方藥材組成、制作程序極為復雜,一副好的膏滋煎煮出來需要至少十幾個小時。無論哪個環節有疏漏,效果都會千差萬別。而目前一些不具備開方資格的人員和機構加入開膏方“大軍”,他們對中醫的養生理念一知半解,更談不上辨證施治。有些甚至會套用藥材、以次充好,在貴細藥材上缺斤少兩,在制作過程中更是不規范。
“這種行為隱蔽性強,外人很難察覺,不僅傷害了膏方文化,也擾亂了膏方市場。”某中藥房工作人員向記者坦言。市場的良性發展,需要統一的行業標準與嚴格的市場監管。“但各地膏方發展水平不一,處方醫師級別和經驗難以統一、診療辨證能力不相同,同時膏方制作的設備設施千差萬別……這都給監管帶來一定難度。”
2013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了《關于加強對醫療機構膏方推廣應用管理的通知》,公布了用于指導和規范膏方處方配伍、制作加工和服用的《中醫養生保健技術操作規范(Ⅱ)膏方》,要求醫療機構嚴格按照通知的要求推進膏方的發展。今年11月18日,由省衛健委提出并組織實施,省衛生健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省中醫藥發展研究中心、省中醫藥學會膏方研究專業委員會牽頭的全國首個省級地方標準《中醫膏方臨床應用與制備工藝規范》正式實施。
作為該標準編制人之一,黃亞博表示,標準的生命力在于實施,目前該標準在推廣實施階段,“做好全省醫療機構臨床、制劑相關醫藥工作者及從事膏方制備生產的相關醫藥企業、技術人員的宣傳貫徹和技術培訓是后續工作的重點。”
學會通過組織開展標準解讀會、標準培訓班,編印標準手冊,結合相關學術活動、繼續教育培訓班,提升相關從業人員的業務能力和專業水平,把標準實施變成工作習慣,讓標準化為中醫藥現代化發展的實踐與應用持續賦能。“下一步,我們要強化標準推廣應用,同時也需要各醫療機構結合自身實際,將本標準內容積極轉化為各單位內部的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黃亞博表示。
消費群體擴大,膏方養生切忌盲目跟風
12月6日,一場膏方“養生局”在中國藥科大學進行。中醫師們走進校園為同學們把脈開方、開設養生講座,現場火爆。該校中藥學院中藥制藥系主任、中國藥科大學附屬江寧中醫院副院長封亮告訴記者,當前,學校正與醫院、藥企聯手,將臨床膏方帶到實驗室展開定量研究,推動中醫膏方科學、規范發展。
正如膏方節在高校的火爆,膏方市場的消費者群體也在不斷擴大。如今,進補不僅是中老年人的“專利”,一些年輕人尤其是白領階層,由于工作節奏快、生活壓力大,也進入進補隊伍,膏方成為不錯的進補選擇品種。隨著消費者群體和需求的多樣化,膏方市場也推出了多種類型的膏方產品。例如,針對頸椎病、腰椎病等特定疾病的膏方產品逐漸增多,滿足了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記者注意到,隨著膏方進入千家萬戶,出現的進補“盲點”多多。在一家中藥店里,記者見到全家老少三代人齊上陣,等著醫生為他們開膏方。有位中年男士說,他是一人開膏方,全家“共享”。
“有的人喜歡把醫生給自己開的膏方給家里人一起吃,要知道膏方不同于市場上千人一方的補品、保健品,是醫生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結合個人體質差異,按照方劑學組方原則開具的專門針對個體的中藥制劑。”黃亞博提醒,所謂“一人一方”,其配伍講究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考慮個人體內的邪正變化、陰陽盛衰,體現中醫辨證論治的特色。“所以每個人的膏方是不通用的,不適合和家人同服。同為家人,所因不同,所治也不同。”
中國藥科大學中藥學院教授賈曉斌注意到,很多膏方動輒二三十味原料,但有的時候,可能一兩味藥就能“藥到病除”,不能讓價格上去,療效卻上不去。否則,人們吃了第一次發現沒什么作用,今后就不會再嘗試。他建議,在服用膏方時一定是因人而異的,也需要“適度減方”。
“其實,冬令陽氣收藏,適合進補,但這個‘補’應理解為‘刪多余、補不足’,以達到陰陽平衡的目的。”黃亞博表示,無論是治未病,還是既病防變,關鍵要因時、因地、因人制宜。還有人認為“越貴越補”,一味要求膏方里使用野山參、冬蟲夏草、鹿茸等貴重藥材。“其實,膏方的療效取決于辨證論治是否精確。”黃亞博說,“有是癥,用是藥”,藥不對癥,未病者浪費藥材資源,已病者貽誤治療時機。“藥材的選擇要從個體特點出發。所謂辨證準確,瀉藥即補藥,辨證錯了,補藥也是毒藥。”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王甜 葉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