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道者杜一用
在汕頭GDP出現負增長后,最近潮汕三市合并的呼聲漸起。其實,汕頭只是步了廈門后塵,近些年,隨著廈門經濟增速放緩,呼吁閩南三市合并的呼聲也一直此起彼伏。
今年前三季度,汕頭GDP不僅在一批成立的四個經濟特區中墊底,甚至還是唯一的負增長。四個特區中,深圳增速5.4%,廈門增速4.9%,珠海增速4.8%,汕頭下降了1.9%。
這是汕頭多年來第一次出現負增長。一直到上半年,汕頭都還保持著0.1%的增速。最近幾年,汕頭的增速起伏比較大,2022年增速1%,2023年增速4.2%。經濟發展過山車般的結果,汕頭在2022年還是百強市,2023年被擠出了百強榜單。
從數據上看,今年來汕頭的三駕馬車都嚴重失速,工業更是嚴重拖了汕頭經濟發展的后腿。今年前三季度,汕頭規上工業增加值下降了18.2%,固定資產投資下降了1.7%,進出口下降了14.8%,只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勉強增長了0.1%。
汕頭經濟疲軟的勢頭其實在2022年就已經出現。當年汕頭規上工業增加值下降了2.3%,固定資產投資下降了14.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了1.3%,只有進出口保持著2.3%的增速。汕頭經濟在2023年出現回暖跡象,但只是曇花一現,相隔一個年頭,三駕馬車全面失速了。
現在看來,汕頭正在步廈門的后塵。最近幾年,廈門經濟發展也開始表現出疲態,2023年增速只有3.1%,在主要城市中排名靠后。原因上,工業同樣是拖廈門經濟后腿的主要原因。2023年廈門二產下降了2.8%,這同樣是廈門工業多年來第一次出現負增長,集成電路、微刑計算機和筆計本計算機的下降幅度都超過了45%,新能源車下降了26%。
根據中國新聞周刊的調查結論,最近一些年,珠三角城市的產業結構都在不斷調整、升級,而汕頭的不少產業還停留在最初引進的部分出口導向型產業中。汕頭經濟放緩是由于產業轉型太慢,廈門則是產業轉型中不得不面對的陣痛。
汕頭經濟增速放緩引發了潮汕三市合并的新一輪呼聲。
汕頭和深圳、廈門、珠海在1980年同時成為經濟特區,1991年一分為三,拆分成汕頭、潮州和揭陽三個地級市。拆分之前,汕頭的經濟體量能排進全國前30強,甚至超過廈門和珠海,拆分后,汕頭長期徘徊在50名開外,直到去年被剔出了百強市榜單。
汕潮揭三地的語言、文化和風俗民情一直都是相通的。中國新聞周刊的評論指出,行政割裂導致了汕潮揭三地資源分散。現在的行政區劃設置,不但無法推動潮汕整體發展,反而激化了當地社會矛盾,將潮汕文化圈人為割裂,并不利于潮汕三市資源的整合。
汕潮揭三市合并的好處,2023年汕頭GDP 3158億,常住人口555萬;潮州GDP 1356億,常住人口257萬;揭陽GDP 2445億,常住人口565萬。如果把三地合并成一個特大城市,就可以形成一個GDP 7000億、常住人口超過1300萬的區域統一大市場。
汕潮揭三市呼吁合并,閩南廈漳泉三市又何嘗不是如此。
廈漳泉三地的割裂是歷史原因造成的,這并不影響三地在語言、文化和風俗民情上至今仍是相通的。如果閩南三市能夠合并,可以形成GDP高達2.6萬億,常住人口1900萬的超級大市場,從此具備了與北上深一線城市叫板的市場容量。
與汕潮揭三市還只是呼吁不同,廈漳泉三市早在2003年,福建就出臺開展城市聯盟工作的總體框架,拉開了同城化的序幕。2010年又升級為“廈漳泉大都市區”, 并在今年7月發布了“廈漳泉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
但閩南三市20多年的同城化實踐證明,要在現有行政區劃基礎上推進同城化并不容易,建立一個區域性的統一大市場,首先還得打破行政區劃,走三市合并的道路。不過,這應該是比建立一個“汕潮揭都市圈”或“廈漳泉都市圈”更難的設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