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睡眠,很多同學都是滿肚子苦水。
初中生寫作業寫到凌晨一兩點,小學三年級每天至多只能睡6小時......而教育部曾明確小學生每日睡眠要達10小時,初中生9小時。
針對這一情況,蘇州工業園區教育局發布《致園區家長的一封信》。公開信中提出,學校將實行“作業熔斷機制”。
小學生至21:20,初中生至22:00,高中生至23:00,仍未完成作業的,請讓停止作業,及時就寢,第二天說明情況后無需補做。
作業熔斷,又一個新詞兒。
這“為了避免孩子學業負擔過重消磨學習興趣”的新制度,是真減負還是只能紙上談兵,還真不好說。
新詞舊制
這并不是“作業熔斷”首次出現在大眾視野。
這一制度最早可追溯到21年9月,安徽阜陽某小學規定,不管是什么原因、哪個學科,只要超過晚上9點或總用時超過60分鐘,即可停止作業、不需要補做。
前赴后繼,江蘇常州、山東青島、廣西南寧、浙江寧波等多個省市,都實施過作業熔斷制度。
不過,據海報新聞此前報道,除山東省實驗小學等個別學校在“作業熔斷”半年后仍能主動接受采訪外,不少發布過相關政策的地方教育部門和學校都對“熔斷”效果不再多提。
熔斷制度的本意一定是好的,它保證了孩子充足的睡眠。
可對很多家長來說,除非大家的作業都做不完,班里但凡有一個能做完的,難免會懷疑是不是自家孩子太慢。
然后就陷入了一場更大的糾結——我家孩子已經比別人慢了,再比別人少做,這哪是作業熔斷,這是前途的自我了斷......
不怕作業不做,就怕自己瀟灑熔斷的時候,別人還在悄悄努力。
作業不能“一熔了之”
不同孩子對作業的“敏感度”是不一樣的。
同一個班、同樣的作業量,有的同學快要做完了,有的同學才寫了兩道題。
不同孩子的“自律程度”是不一樣的。
對認真自律的同學來說,作業熔斷給了他們一個喘息的機會;對不那么自律的同學來說,作業熔斷就是偷懶耍滑的護身符。
結果就是睡眠足了,但成績不足了。
班級作業布置下去、收不上來,不能說不能罵也不能補做,班級成績不好抓,成績的兩級分化只會愈演愈烈。
以及最根本的,中高考選拔方式沒有變。
今天的作業可以熔斷,明天的任務不用補救,可真上了考場,沒人管你作業熔不熔斷,考試反正不熔斷,考不上就是考不上。
家長朋友們昨天還在為孩子作業拖沓大發雷霆,今天就要為孩子作業“自行熔斷”憋出內傷。
作業熔斷聽起來很美好,可老師家長學生,誰敢為熔斷的結果買單?
名為減負,實則增慮
作業做不完的原因有很多種。
如果整個班的孩子都熬夜到很晚,那老師是不是應該酌情調整自己的作業設計?
如果同學們的作業都能做完,只有個別同學做不完,那家長和學生是不是應該配合老師分析學習情況、提高作業效率?
如果作業都做了但成績還是沒起色,學生、家長、老師是不是都應該參與復盤整個學習過程?
簡單一個“熔斷”把作業時間一刀切,不但沒有減輕家長對學習的焦慮,還增加了老師的教學負擔。
而學生這樣簡單粗暴的“早睡”,本質上也不是減負,而是避重就輕。
真正的減負思路,是進一步推進教育評價改革,為學生建立多元的評價體系,提供多元的成才選擇;
是家長要分析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習慣;是學校要反思否提供了充足學情分析、學業管理、個性化輔導以及生涯規劃;是老師不能放松教學設計、課堂教學、學情分析、作業設計等一系列教學工作;是學生自己愿意努力。
我相信,“作業熔斷”對破解孩子們過重的作業負擔而言是一個信號、一個決心、一個起點。
學生、學校、家庭、社會都要想辦法,不然學生的睡眠短暫的保住了,老師和家長大概就都要失眠了。
聲明:文章由教材幫原創整理,轉載請申請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