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詩詞獵奇
關注讀書狗子
東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分裂時間最長的時期,自五胡亂華晉室南渡以來,將近三百年,華夏大地都處在分裂、混亂和戰爭的局面。政治上分裂,文化上也大不相同,尤其是詩歌風格有天壤之別。
北朝的詩歌繼承了漢詩傳統,寫實樸素,重視教化;南朝詩歌則注重藝術技巧和抒情性。北朝樂府直率粗獷,具有濃重的民族風味,頗有慷慨悲歌之氣;南朝樂府則婉轉纏綿,極盡細膩,多抒情之作。
譬如我們都很熟悉的《敕勒歌》、《木蘭辭》等就是典型的北朝樂府詩,而《子夜四時歌》、《采蓮曲》等則是溫婉江南的南朝樂府詩。今天向大家介紹的便是一首南朝樂府經典之作,此詩是被譽為中國詩歌史上“言情之絕唱”,但千百年來詩家為之爭議不絕,現代研究者也稱其為古詩界的“哥德巴赫猜想”。且來欣賞這首無名氏之作——《西洲曲》:
西洲曲
南北朝·無名氏
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
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
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
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
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
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
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
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
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桿頭。
欄桿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
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這首《西洲曲》是南朝樂府民歌中最長且最成熟最精致的一篇抒情詩,歷來被視為南朝樂府的代表作,被贊譽為“言情之絕唱”。但同時此詩也是中國詩歌史上爭議最大的古詩之一,被現代人稱為古詩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此詩開篇由“梅”喚起詩中女子對情郎的相思。緊接著回憶與情郎在西周游樂的美好生活,昔日迎郎、劃槳、采蓮、游樂諸多美好,時空流轉,此刻卻是“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回憶相思之苦,只能憑欄苦候,寄情南風與幽夢,盼望與情郎相聚。整首詩四季變換、時空流轉、情感多變,時而焦慮,時而溫情,時而甜蜜,時而惆悵,婉轉細膩,繾綣纏綿,結尾一句“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意味無窮,感染力極強。
然而這并非是公認的解讀,歷來詩家對此詩最大的爭議便是解讀之爭,只因此詩中地點、時間、人物、情節都有幽暗不明之處。因此有人說這首詩只是幾首詩的合集,并非是一個整體。有人反對,認為此詩首尾“西洲”呼應,貫穿全詩,必定是一首完整的詩。有人道此詩是女子相思男子所作;又有人解讀應為男子自述。
除了詩意解讀的爭議外,詩中的“西洲”、“江北”、“南塘”等地點的解讀也是爭議難解。還有作者之爭,一說此詩是南朝詩人江淹所作,一說是梁武帝蕭衍所作,一說是民間民歌經過無名文人潤色而成。
這些爭議,由來已久,千百年來都無定論。然而即使拋開爭議,拋開詩意解讀,單單通讀此詩就能感受到詩中搖曳無窮的情味,含蓄、婉轉、細膩、纏綿,其美好的感染力,實不亞于唐詩中名作。尤其是結尾一句“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出語平淡直白,卻驚才絕艷,直擊人心,回味此句,如風如夢,情靈搖蕩,真不愧是“言情之絕唱”。
↓↓↓更多唐風宋韻,關注讀書狗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