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鍵指財經,作者鍵指財經
原來寫關于南陽的稿件時,許多人都說要關注一下新野紡織。
這家號稱連續50多年盈利的企業,為何突然爆雷并迅速退市?為何不惜以進入破產清算程序的名義挽救自身逐漸滑向深淵的命運?
這類事件,近幾年我們本已司空見慣,之所以在這里寫出來,只為點明文末的那句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守正則是決定基業長青的堅固原石。
人可老,但假如像守護原貞守護初戀一樣守著初心,歲月就會一直顯得年輕——話再繞過來:在這個場上,還有多少人能有原貞,還有多少人愿意守著初心?
周健 | 撰文
01/
50多年“盈利”神話,轟然破滅
曾經連續50多年“盈利”的紡織業優等生新野紡織,正處于垂死掙扎的邊緣。
暴雷、ST、退市、預重整,短短兩年,這家“全國棉紡織行業競爭力前20強”、純正國企就發生了斷崖式的自由落體運動。
現在,一個更大的悲喜又在等著它:
由于“遲遲無法轉入正式重整程序”,根據債權人申請,南陽中級人民法院于2024年11月26日依法作出(2024)豫13破申102號《民事裁定書》,裁定受理新野紡織破產清算。
這樣做的好處,被描述為在新野紡織預重整轉入重整存在困難的現實情況下,先進入破產清算程序使新野紡織受到司法保護,有利于企業盡快恢復生產,有利于引入重整投資人,有利于與債權人、職工、股東等各方溝通談判并通過重整計劃草案,有利于推動新野紡織由清算轉入重整。
最終通過重整的方式一攬子解決新野紡織債務、經營等各類問題,有效保障債權人、職工等主體的合法權益,盡快幫助新野紡織早日實現重整成功和脫困重生。
從這個角度看,新野紡織又是幸運的——它以進入破產清算程序的名義,獲得了駐步喘息和有可能峰回路轉的機會。
此前的2023 年 7 月 17 日,新野紡織收到南陽中院送達的《決定書》((2023)豫 13 破申 39 號),進入預重整程序。但因觸發財務類退市指標,該公司被深圳證券交易所于2024年5月29日決定終止上市,按照相關規定進入退市整理期。
2024年6月28日,新野紡織正式完成退市并摘牌。
在此期間,新野紡織訴訟執行案件紛起,公司銀行賬戶及核心資產基本被全部凍結查封,生產設備等優質資產被執行拍賣、銀行賬戶資金被執行扣劃。
而且,由于預重整不產生停止計息的法律效果,企業的債務規模持續增大,債權實際清償率不斷降低,進一步降低了重整成功的可能性。
這種情況下,因喪失寶貴的“殼”價值,加之整個棉紡服裝產業受行業周期、市場行情、“新疆棉”事件等多種不利因素疊加影響,新野紡織對投資人的吸引力大幅降低、引戰難度增加,原意向重整投資人紛紛退出,預重整工作面臨更大挑戰和困難。
因此,雖經多輪溝通和調整優化,新野紡織重整預案最終未獲得部分金融機構等主要債權人的認可,根據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相關規定,“不符合轉入正式重整的條件”。
怎么辦?大概只剩破產清算一條路了,以時間換空間。
“新野紡織意向重整投資人出于投資風險等方面考量,主張必須以新野紡織受到司法保護為重整投資前提,否則無法進入實質性談判,更無法放心投入資金、資源等協助新野紡織恢復生產經營,致使企業有效產能無法充分釋放、閑置資產無法盤活,無法實現全面復工復產。”
即便如此,重整成功的可能性究竟還有多大?
現在恐怕沒有多少人能下斷言。一個重要的攔路虎是,根據初步審計,新野紡織單體資產賬面價值為41.70億元,債務為87.93億元,已嚴重資不抵債(相關公告稱,此準確數據以新野紡織進入正式破產程序后出具的相關報告為準)。
50多年的“盈利”神話,就此如此不堪地被戳穿,留下一個令人驚詫的黑洞。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即便身處這種危局,最近幾年,新野紡織還連年名列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榜單。
瘦下來的駱駝,仍比馬大?
02/
遲來的處罰
說新野紡織經歷了斷崖式的自由落體運動,并不為過。
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它身上暴露出的問題,無論是淺層的還是深層的,都代表著個人、企業以及時代的不能承受之重。
它的前身新野棉紡織廠,成立于1969年,曾經是南陽市新野縣的第一家紡織廠。1996年,經股份制改造,河南新野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其后由小到大、由弱變強,最終在2006年上市,發展成為國家大型紡織骨干上市企業。
該公司主要從事中高檔棉紡織品的生產與銷售,旗下“漢鳳”牌精梳紗線和“華珠”牌高檔坯布曾雙雙榮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
2019年紀念建廠50周年時,新野紡織曾經驕傲地宣稱“建廠50年連續盈利”,立志砥礪奮進邁向百年新紡。
也是在這一年,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發布“2018年度中國棉紡織行業競爭力百強名單”,新野紡織位列第7位,競爭實力看上去非同一般。
但這些美好都在2021年戛然而止。
這一年,先是受疫情管控、美國等西方國家限制“新疆棉”等因素影響,新野紡織的生產經營的可持續性遭受重創。
而后,又因為替河南另一家上市公司豫金剛石擔保貸款,被迫代償本息1.09億元,所以首次出現巨額虧損——營收53.03億元,歸母凈利潤虧損3.22億元。
這之后,情況越來越嚴重。
2023年初,新野紡織預計歸母凈利潤虧損4.3億元至4.8億元。但在2023年4月28日正式發布的2022年報中,該公司歸母凈利潤實際虧損額高達14.09億元,和預告值相差近10億。
對這份年報,和新野紡織合作了20多年的亞太所只能給出帶持續性經營重大不確定段落的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導致公司股票被*ST。
2024年3月21日,*ST新紡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被證監會立案。一個月后的4月28日,公司收到河南證監局出具的《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告知書顯示,經查,自2016~2022年的7年間,新野紡織共虛增利潤23.93億元,虛減利潤7.63億元。
又一個長期財務造假的大案,被展現出了廬山真面目。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新野紡織在2019年提出的“連續50年盈利”的說法,不過是一個被刻意包裝出來的謊言而已。
這種長期的財務造假行為,嚴重扭曲了公司的財務狀況,誤導了投資者和監管機構。
而且,公司連續7年的年度報告存在虛假記載,包括虛增營業收入、營業成本、存貨和研發費用等 。這種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行為,嚴重誤導了投資者和市場對公司價值的判斷。
對應到公司內部,公司管理層未能有效監督和檢查財務報告的準確性,導致虛假信息長時間未被發現,內控完全失效;不僅如此,公司高管還集體參與違法,幾乎全部參與了財務造假行為,反映出公司治理結構存在嚴重缺陷。
正因如此,*ST新紡2024年4月28日發布公告稱,公司涉嫌虛增、虛減營業收入超過50億元,虛減、虛增營業成本,虛增存貨,虛增研發費用,導致2016年至2022年年度報告存在虛假記載,擬被罰款4250萬元。
時任公司董事長魏學柱和董事、副總經理、時任財務總監、董事會秘書許勤芝“擬被采取證券市場禁入措施”。
這是一份遲來的處罰通知書。因為早在一年前的2023年3月,作為新野紡織實際控股股東和實控人的新野縣財政局就已經出手,由曾任新野縣發改委主任的鄭軍輝接替魏學柱,出任新野紡織黨委書記、董事長職務。
此時,魏學柱75歲,已執掌新野紡織30多年。
03/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斷崖式的自由落體運動”緣何形成?其肇始者是誰?答案不言自明。
新野紡織系新野縣最大的國有企業,高峰時期共有5400多名員工,這對于常住人口不足60萬的新野縣而言,這個企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董事長魏學柱,出生于1948年。
1968年新野棉紡織廠籌建時,20歲的魏學柱就作為第一批員工加入,相繼擔任工廠供應科計劃員、副科長、科長,經營副廠長。
1991年,43歲的魏學柱任新野棉紡廠廠長。1996年,48歲的魏學柱榮升河南新野紡織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又過了10年,2006年11月3日,魏學柱帶領新野紡織在深交所掛牌上市。
38年與企業風雨同舟,鑄就了魏學柱本人以及企業的輝煌。
2011年6月,63歲的魏學柱“因個人原因”辭去公司董事長、董事職務。但他并沒有在這個當兒急流勇退,而是很快又回到崗位,繼續以“敢立潮頭競風流”的姿態(此語為一篇宣傳他個人的文章標題),為公司掌舵。
這個時候的新野紡織,其實已深刻打上了魏學柱本人的烙印。
因為他長期奉行的經營戰略是,“抓發展,上規模,企業要生存、發展,不僅需要一個好機制,還要具備一定的規模,有規模才有效益”。
隱退前的2010年,魏就帶領新野紡織正式挺進新疆,設立了多家子公司,相繼投資近30億元整合了新疆的棉花收購、棉花加工、紡紗等產業鏈,帶動公司產能達到數百萬錠。
2019年4月,新野紡織發行可轉債,募資5.7億元,主要用于阿克蘇新發棉業16.5萬錠高檔紡紗項目,進一步擴充棉紡產能。
這樣一種“大干快上”,展現了魏學柱老驥伏櫪、壯心不已的奮斗者姿態,戰略取向上本無可厚非,但2021年恰好趕上疫情管控、西方國家限制“新疆棉”以及替豫金剛石償債等事件,一下子就讓新野紡織的財務造假原形畢露。
當年爆出虧損3.22億元,2022年更是巨虧14.09億元,顏面盡失之下,2023年,75歲的魏學柱不得不第二次黯然下野。而此時,距離他開始財務造假,已過去了7年。
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要這樣?
這是我們面對眾多類似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最終走向暴雷的結局,一般都會痛心疾首提出的問題。
在新野紡織這里,魏學柱他們2016年前都沒這樣做,2016年后卻為何敢于鋌而走險?
作為國有控股單位,為何一個人能夠掌控這家企業這么久?相關的實質性監督去哪里了?
即便2016年出現了發展上的問題,如果當時能夠及時糾偏并采取相關措施予以補救,新野紡織還會出現如今天這樣的驚天黑洞嗎?
歷史沒有假設,但我們總可以如此追根溯源地問上一問。
也不能說一個老帥不能長期執掌企業的權柄,但面對著企業的百年基業和可持續發展,這個人總不能將自己的權威、偏執甚至錯誤凌駕于企業的有效治理和公眾的利益訴求之上。
一件事錯下來,一年錯、兩年錯、多年還錯,這就不是一件小事了,最終一定會演變成一場災難。
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我們許多發展歷史比較長的企業,都形成了獨特而強大的創始人治理文化。
這種創始人治理文化,往往具備難以打破的個人威權和難以撼動的企業地位。
如果一個人從年輕到年老能夠一直用理性、平正的心態來駕馭自身欲望和經營行為,那么,這對企業的發展將是福音,反之則會在一片“晚節不保”的毀譽聲中,眼睜睜看著一輩子打下的基業頃刻間轟然倒塌甚至灰飛煙滅。
這幾年,我們的商業環境、產業發展邏輯的變化實在太大了,一些年紀大的企業家,如雙匯萬隆、濟源鋼鐵李玉田等,成功做出了穿越周期的表率。
而像新野紡織魏學柱、華英農業曹家富等,則面對著狂風暴雨黯然神傷。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守正則是決定基業長青的堅固原石。
人可老,但假如像守護原貞守護初戀一樣守著初心,歲月就會一直顯得年輕——話再繞過來:在這個場上,還有多少人能有原貞,還有多少人愿意守著初心?
(圖片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