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謝海玉?
首發/簡盈財觀
公眾號/Jian Ying Cai Guan
作者/齊思
編輯/FENGLING
建信基金將迎女掌門,仍來自建行系統
據《基金人事》消息,建信基金高層人事再迎變動。
掌舵6年的總裁張軍紅或回歸建設銀行總行,接任者系建信金融資產投資副總裁謝海玉。
謝海玉,女,建行系統任職23年,曾擔任建信金融資產投資(建行全資子公司)首席投資官,現任建信金融資產投資副總裁、黨委,兼任建信金投私募基金(北京)董事兼總經理。
建信基金,成立于2005年9月,屬于最早一批的銀行系公募基金公司,大股東建設銀行控股65%,其余股權由信安金融服務公司和華電集團持有,持股比例分別為25%和10%。
這兩年,建信基金核心管理層頻繁變動。
自2023年開始,建信基金核心管理層出現一系列重大調整。
2023年2月17日,建信基金第五任董事長劉軍任職僅8個月就匆匆離任。
2023年2月和3月,宮永媛上任副總裁,原副總裁張威威調任建信人壽任副總裁。
2023年9月,建設銀行總行首席財務官的生柳榮,出任建信基金第六任董事長。
2024年9月,建信基金副總裁張力錚退休離任。
2024年10月,建信基金任命莫紅為副總裁。
如今,建信基金總經理再遇更迭。
建信基金自成立以來,已更換六任董事長和兩位總經理,均來自建設銀行體系內。
傳聞中的新任總裁謝海玉,同樣來自建行系統。
建信基金一直被質疑高管市場化程度不高,原因盡在此。
不僅董事長和總經理來自大股東,連公司高管團隊中,負責營銷、信息技術、督察的副總裁,也都是來自于建行。
相比而下,同期成立交銀施羅德自成立之初就以“市場化”為招牌;另外工銀瑞信現任總經理高翀則來自工行總行資管部,有投研經驗和視野。
建信基金的管理層序列中,投研話語權不高,不夠專業化。
此次謝海玉出任總裁,或是建行和建信基金的謀變之舉。
建信基金遇多重「發展困境」,挑戰巨大
銀行系基金公司,大多重固收。
建信基金近萬億管理規模(9143億)中,貨幣基金就占了7.5成,規模高達6985.07億元,直逼天弘基金、業內第二,被人吐槽管理規模“虛胖”。
債券類產品的規模為1668億元,占比超14%,其他產品不足10%。
建信基金非貨規模行業排名第二十三,已經和工銀瑞信、招商基金不可同日而語了,甚至已被永贏基金、中銀基金以及平安基金,后來居上了。
同期成立的交銀施羅德、工銀瑞信都是主權權益相對不錯的公募基金。
但是,建信權益短板,更加明顯。
不僅規模偏小,主動權益投研團隊中,相對知名的基金經理不多。
今年6月建信基金權益老將姜鋒頂著“2年不得出任基金經理”的壓力,也要從工作了17年之后的建信基金離職。
再看建信基金近兩年收入和利潤數據,情況都不容樂觀。
2024年上半年,建信基金的管理費收入9.91億元,同比下滑16%。
2023建信基金年凈利潤為8.83億元,相比于2022年的11.71億元,同比下降24.59%;2024年上半年,建信基金的凈利潤為4.13億元,同比再次下降30%。
這似乎揭示了建信基金的多重發展困境。
除了管理費收入及凈利潤大幅下滑、高管頻繁動蕩、權益主力離任外,建信基金的產品戰略布局等問題再被揭開。
建信基金旗下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管理規模較小,但基金數量卻較多,基金清盤現象頻出,迷你基金數量亦在增多。
根據Wind數據,
截至12月11日,建信基金旗下共有59只主動權益類產品,錄得負回報仍有15只;近三年有收益率數據的基金共有48只,收益率飄綠的基金46只。
再看,
今年下半年的「當紅炸子雞」中證A500ETF,現在已經到第三批了,建信基金還沒入局。
建信基金,未來的挑戰,太大了。
據報道,謝海玉所任職的建信金融資產投資,這兩年業績還不錯。
2023年建信金融資產投資凈利潤為40.89億元,同比增長9.77%;2024年上半年凈利潤為21.09億元,同比增長5.18%。
可見,
倘若謝海玉出任建信基金的首位女性總經理,衷心希望:
她能帶領建信基金力挽狂瀾,重上巔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