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無冕財經(wumiancaijing)原創發布
作者:譚嘉琳
編輯:陳澗
設計:嵐昇
自帶流量的“紅衣大叔”,又帶360“火”了一把。
12月22日,周鴻祎此前發布的一段言論引發關注,其表示,中國95%的電腦都安裝了360殺毒系統,才使得我國在今年7月份的微軟藍屏事件中基本“幸免于難”。
▲周鴻祎發文談微軟藍屏事件。
此次放話,引發不少網友質疑,“這95%的電腦,難道是自愿安裝360的嗎?”
2009年,360殺毒推出免費正式版,把當時還在收費的主流軟件金山毒霸、卡巴斯基殺了個措手不及。彼時周鴻祎的解釋是,“只要是人人都需要用的互聯網服務,就應該是免費的”,聽上去頗有“服務大眾”的意味。
只不過,免費后的360軟件又陷入了“捆綁安裝”“無法卸載”“廣告彈窗騷擾”等爭議,“流氓軟件”的名號流傳至今。
另一邊,周鴻祎今年從網絡安全專家轉攻網紅賽道,宣稱“ALL in AI”,既推出360版GPT,又拍短劇、做科普為AI業務造勢,但似乎仍難消除360軟件的“惡名”。
被罵“流氓軟件”,廣告收入下滑
今年7月,全球大范圍內的微軟系統電腦都遭遇了藍屏死機問題,航空、銀行、制造等各行業也因此遭遇一時停滯。當時,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還氣得在社交媒體大罵,稱其為“史上最大的IT失敗”。
事件最終調查結果是網絡安全軟件CrowdStrike的更新故障所致,而中國的電腦系統大多數并沒有安裝CrowdStrike,碰巧能“幸免于難”。
不過,在周鴻祎看來,“為什么大部分中國企業對這次事件無感?因為95%以上的中國電腦都安裝了360安全衛士或360殺毒或360終端安全管理系統”。
這一下因果“偷換”,直接把網友惹毛了——360可不是用戶自愿安裝的啊,別來蹭!
在小紅書上搜索360殺毒,可見一大批網友吐槽360軟件捆綁安裝插件、廣告彈窗不斷、難以卸載等問題。綜合網友評論,360軟件殺毒能力確實可以,但它自帶的一大堆問題,早已成為了困擾用戶的“病毒”本身。
▲網友對360殺毒軟件的評價。圖片來自小紅書。
盡管周鴻祎曾經多次澄清,360的軟件不是不能卸載,只是操作起來有點兒麻煩,也正說明了軟件有自我保護能力。但從目前的輿論來看,用戶對這種說法并不買賬。
這并不只是少數網友對360的偏見。熟知互聯網史的老網民們,早已將“流氓軟件”和周鴻祎捆綁到一起。1998年,周鴻祎創立互聯網公司3721,就因為反復提示安裝、擅自植入插件、卸載程序復雜的問題被稱為“我國第一個流氓軟件”。
受制于負面評價,2005年,周鴻祎決定二次創業,這次打出“網絡安全”的名號,創辦奇虎360,主推殺毒軟件360安全衛士,還于2011年在紐交所上市。
而免費的360軟件,賺錢方式與網友們的切身體驗離不開——接連不斷的廣告彈窗。
據2011年財報,當年360總營收1.678億美元,其中在線廣告收入就達到1.23億美元,占總營收的73.3%,這些收入也主要是通過360網站導航頁、安全桌面軟件和軟件管家的廣告位獲得。而真正賣給B端的技術服務,如遠程技術支持、針對企業客戶的IT外包與系統集成服務,分別只有3萬和36.4萬美元,比重小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2018年,360通過借殼上市重回A股,但經營模式并沒有太大改變。當年,360互聯網廣告及服務收入為106.58億元,占公司收入比例為81.18%。
不過,用戶已經看破套路——360賴在電腦上卸載不掉,不就是為了占領用戶份額賺點兒廣告錢。
失去“民心”的360,也開始逐漸被廣告商拋棄。到了2022年、2023年,360的廣告服務收入分別為47.1億、45.21億元,占比49.47%和49.93%;總營收也從2018年的131.29億,掉落至2023年的90.55億元。
長期以“網絡安全專家”自居的周鴻祎,也不得不尋找新的增長曲線。
押注AI,還無法帶來新增長
時至2024年,進軍網紅賽道成了周鴻祎的主線任務。
對于搞流量,周鴻祎自有一套邏輯——先讓自己火起來,公司的業務也自然跟著火。這業務,主要指360的AI板塊。
去年2月,ChatGPT4爆火出圈,大模型在互聯網行業紅極一時,3月,360趁熱打鐵發布了大模型產品“360智腦”。到了4月,周鴻祎在內部發布通知,要求360所有員工擁抱ChatGPT。
據360年報,目前360的AI業務主要分為對B端的安全大模型和對C端的AI搜索、AI瀏覽器和AI辦公工具。
而周鴻祎本人,也傾盡全力為AI站臺。
今年3月起,周鴻祎在個人抖音賬號開設了“紅衣聊AI”欄目,專門對AI熱點進行科普和點評,目前已經更新到111集,播放量達到2.3億次。同時,周鴻祎還頻繁出沒今年7月的中國互聯網大會、11月的互聯網烏鎮峰會、12月的T-EDGE創新大會等,在每個會議上都大談對AI前景的看好。
今年11月底,為了給360的AI新產品“納米搜索”打廣告,周鴻祎還不惜“豁出去”,拍起了“霸總短劇”。
▲周鴻祎拍短劇宣傳“納米搜索”。圖片來自抖音。
不過,表面上360正風風火火“ALL in AI”,研發費用上卻是另一番景象。
2023全年,360研發費用為31.04億元,比上年同期還減少了6.33%;今年前三季度的研發費用為23.73億元,也僅同比微增2.5%。而同樣喊出“ALL in AI”的百度,在2023年的研發費用達到242億元,同比增長4%,主要用于生成式AI的投入。
相比之下,在研發投入大、周期長的AI領域,360似乎并沒有表現出多大的決心。
在下載量上,360兩款主打的AI軟件“360 AI搜索”和“納米AI搜索”,也表現得平平無奇。以華為應用市場為例,360這兩款軟件總下載量只有107萬次,與字節旗下大模型應用“豆包”的4億次、百度旗下“文小言”的1億次相差甚遠。
目前,市場對于11月27日新發布的“納米AI搜索”反響不一,一方面認為它集成了分析和輸出文字、視頻等多模態信息的能力,但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它“形式大于內容”,顧著集成功能而沒有自己的特色。后續反饋如何,還待觀察。
不過,360也承認,激烈的市場追趕下,AI業務還不足以拉起營收。11月25日的公告顯示,目前360對C端AI產品的收入在占總營收不足2%,后續發展還存在不確定性。
但留給360摸索的時間不多了。2022年至2023年,360分別全年虧損22.04億、4.92億元;今年前三季度,360還凈虧5.91億元,同比增加56.3%。
二級市場上,除了周鴻祎的網紅事業帶來過短暫提升,360的股價基本沒超過15元/股,市值最高時也是今年12月的834.35億,回不去2018年4442億的巔峰。
業績告急之下,AI未來會成為360的救命稻草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