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賣一只羊賺180塊,罰款10萬!”聽到這個事兒,誰能不愣住?12月24日下午,江蘇鹽城中院開庭審理了這一讓人哭笑不得的案件。小農戶陳廣芳到底冤不冤?大豐區市場監管局這操作,是捍衛食品安全,還是在“執法創收”?
罰單背后:羊肉攤的“小本生意”
陳廣芳,地道的農民,攤上這事兒只因賣了一只未經檢疫的羊。根據報道,羊胴體和羊頭因為沒有蓋檢疫驗訖章,被市場監管局當場扣押。陳廣芳也坦承,家里冰箱還有幾條“問題羊肉”,于是執法人員順藤摸瓜,扣押到底。
180塊錢的利潤,按說真算不上“發家致富”。可偏偏,就這么點收入,卻引來了10萬的罰款。換算一下,550倍的“收益懲罰率”讓不少網友直接炸了鍋:“我還以為鹽城出金礦了呢!”
誰的羊頭,誰的規矩?
從法理上看,市場監管局的理由也不是沒譜:未經檢疫的羊肉上架銷售,確實屬于食品安全問題。這是底線問題,無論是城里人還是農村人,誰都不希望端起碗時心里直打鼓。蓋章這事兒,就像買票上車,程序不到位,確實容易出問題。
但關鍵在于,罰款10萬是否合理?法律雖然有明文規定,可執法是否必須“一刀切”?對比起巨額罰單背后的小農戶生計問題,這樣的規矩似乎讓人更寒心。羊肉問題再大,也不過是一片市場邊緣的“經濟角落”。大豐區市場監管局的天價罰單,真的是保護消費者,還是在“以罰代管”?
網友熱議:“天價罰款”還是“擺平局面”?
微博評論區里,網友直接開炮:“你們罰款要不要蓋個章,顯得正規點?”還有人調侃:“鹽城創收手段人盡皆知。”當然,也有人認同罰款:“比直接賣假貨的還強!”但問題的核心是:罰款能讓問題羊肉變安全嗎?這樣的執法,又能否讓更多攤販守規矩?
其實,我們的食品安全早就被一次次的“花式罰款”搞得有些走樣。市場監管局守土有責,這沒錯,但執行力度和處罰手段,絕不能只盯著小本經營的農戶開刀。10萬的罰款,有沒有兼顧情理和比例?
與其讓陳廣芳交不起罰款,不如直接引導他走合規渠道,這才是根本解決辦法。
從市場到監管:缺的到底是什么?
每個城市都有農貿市場,而市場上,像陳廣芳這樣賣自產農副產品的小販不在少數。很多人并非有意逃避檢疫或手續,而是根本不清楚流程,甚至不了解具體的法律要求。
食品安全不能靠罰款堆砌,而是靠一套科學的規范來維持。如果監管局的工作重心不是多設幾個流程、讓程序更通暢,而是盯著罰款指標搞創收,這才是值得深思的地方。
一只羊的啟示:如何讓小攤販“守規矩”?
羊肉攤事件,既讓人感慨,也值得反思。在保障食品安全這件事上,監管部門要做的,不是大棒揮到底,而是找到“多贏”辦法。陳廣芳的180元利潤,和10萬的罰款之間,隔著的不僅是食品安全,還有基層小攤販的生存空間。
或許我們更該期待,鹽城市場能為這次爭議帶來新的改變:讓處罰變得更透明、更人性化。要知道,羊肉上架需要檢疫,監管部門的權力同樣需要蓋上“人情味”的章。
結語:
賣一只羊被罰10萬,看似離譜,但卻折射出小攤販的“信任危機”。當市場上的羊肉能堂堂正正站上合規渠道,當監管執法變成促進發展的橋梁,而不是懲罰的工具,或許我們才算真正找回“市場的良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