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鯉不成席。在河南一些隆重的宴會場合,沒有鯉魚是鎮不住桌的。
過去民間婚喪嫁娶的宴席上,鯉魚代表了宴席的高潮;而現在,經眾多餐飲品牌的運作,黃河大鯉魚C位出道,地位更加不可撼動。
所以,為什么河南人對鯉魚如此偏愛?
王又又 | 撰文
01/
河南人對鯉魚明目張膽的愛
可以說,沒有任何一種魚,可以媲美鯉魚在河南人心中的地位。
鯉魚,是河南宴請餐桌的扛把子。
河南宴席文化講究“無鯉不成席”,在相對正式的餐宴場合,沒有一條鯉魚那都鎮不住桌。談起河南人對鯉魚的愛,說是明目張膽,也丁點不過分。
小時候鄉村的紅白宴席,紅燒鯉魚絕對是必不可少的一道餐桌硬通貨,廚師往往頭天就得準備。
準備工作主要是過油。給魚過油是個技術活,幾十條鯉魚殺好洗凈,掛上面糊,有經驗的人一手拎著魚尾,待魚頭沿鍋邊緩緩滑落,然后整條魚在噼里啪啦的油炸聲中完成定型。被油炸過的鯉魚則全被安排在超大號的木盆或不銹鋼盆中,場面既熱鬧又豐足。
雖然過程麻煩,但只有這條魚在了,這宴席才能立得住,不然,這魚頭酒都沒法喝。
河南宴席有喝魚頭酒的規矩,據說是趙匡胤當年黃袍加身時和小伙伴們的那頓酒喝出來的。
當年趙匡胤酒桌上的那條魚,就是鯉魚。所以,正宗的魚頭酒,還得鯉魚才成。
在一場地道的鄉村宴席中,紅燒鯉魚意味著宴席的高潮。待鯉魚一上,眾人先“頭三尾四,脊五肚六”的喝上一圈熱個身,然后才“哥倆好呀五魁首呀”的吆喝上。這時候,其他硬菜什么肘子、扣碗兒,才會一一登場,最后,在湯湯水水的溫潤中,畫上圓滿句號。
所以,在河南,鯉魚的群眾基礎堅實而廣泛,強大到,就連慈禧吃了也得說“好”!
例如傳統豫菜中的代表菜之一“鯉魚焙面”,當初可是把慈禧、光緒帝吃的眉開眼笑。
而新豫菜的代表黃河大鯉魚,如今也可謂是C位出道,不少品牌都把它當成了鎮店菜。
02/
我們的愛并非空穴來風
其實,河南人對鯉魚的愛,并非空穴來風。
河南位居天下之中,東西南北四面與海無緣,現在物流冷鮮鏈健全,深居內陸的我們就算吃挪威三文魚,一個“飛的”打來,也是快的很。
但過去可沒有飛的可打,我們要吃鮮魚,也就只能吃些身邊江河湖里的淡水魚。
鯉魚適應性強,耐寒耐堿耐缺氧,平時多棲息于江河、湖泊、水庫、池沼等水草叢生的水體底層,是淡水魚中分布最廣、養殖歷史最悠久、產量最高者的種類之一。
河南雖然沒海,但我們河流湖泊還是不少的,因而,鯉魚搶占群眾市場的基礎還是有的。
再者,鯉魚一多,價格也就便宜,大家穿衣吃飯,也得圖個實惠不是?
當然,價格便宜說的是現在,在古代,“洛鯉伊魴,貴如牛羊”。
春秋戰國時期,鯉魚是可以被當作貴重禮品進行social的。孔子的兒子,名“孔鯉”,就是因為魯昭公送了條鯉魚作賀禮。
古時的鯉魚雖貴,但貴有貴的道理,畢竟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加持。
我們在形容一個人飛黃騰達有“魚躍龍門”,遙寄相思有“魚傳尺素”,期望多子多孫有“童子抱魚”,甚至,就連感情親密,奏響生命之歌,都有“魚水之歡”之說。
有一年,余秋雨來到河南吃黃河大鯉魚還曾講到這吃魚的講究,說這魚腹肉代表“推心置腹”,魚脊肉代表“中流砥柱”,魚尾肉代表“委以重任”……
由此可見,無論是精神層面的信仰,還是文學藝術中的象征,鯉魚已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十分強大的符號。
便宜易得,且有厚重的文化加持,我們自然會對鯉魚偏愛些;再者,河南擁有全國最好的鯉魚,我們憑什么不高調示愛!
03/
黃河鯉魚,
鯉魚中的貴族魚
自古以來,黃河鯉同淞江鱸魚,興凱湖魚、松花江鮭魚被譽為我國四大名魚。
而黃河鯉魚中,陜西黃河鯉、寧夏黃河鯉、河南黃河鯉、山東黃河鯉、山西天橋黃河鯉又被人并列為黃河干流的“五大名鯉”。
黃河雖有“銅頭、鐵尾、豆腐腰”的說法,但若論及鯉魚品質及數量,位于“豆腐腰”區域的河南卻更有優勢。
中國有句老話講得好,“水至清則無魚”。很多人不理解是為什么,原因很簡單,魚也要吃飯呀!天天沒得吃,只能喝水喝個水飽,擱誰誰也活不了!
黃河自孟津以東,河道便開始放寬,兩岸河堤一般相距10公里左右,最寬處甚至可達20公里。
這黃河河道突然變寬,河床變淺,水流變緩,從黃土高原沖刷下來的大量泥沙裹挾著樹葉、草籽、蟲類和糞便,便在這里開始緩慢流動,于是,“豆腐腰”便成為了水質肥沃、餌料豐富的天然飼料池,最適合鯉魚養膘。
且黃河河南段氣候溫和,年日照時間長,使得河南黃河鯉的品質也異常優秀。
通常情況下,養殖的鯉魚通體黑色,由于是飼養的,只吃不動,所以形態較為笨重;而野生的黃河鯉魚可不一樣,在湍急的黃河水流中,鯉魚練出了優美的線條,梭長的體態,就連魚鱗的顏色,都是金鱗赤尾,一看就知道是鯉魚中的“貴族魚”。
除此之外,野生黃河鯉魚的兩條魚須也比養殖的鯉魚粗壯。因為鯉魚的須子是用來覓食的,在黃河中的魚,生存靠的是物競天擇,而家養的魚,生存靠的是投喂,自然長不出“美髯”。
當然,說到底還是得說口感。南方人不吃鯉魚一個很大的原因是他們覺得鯉魚的肉比較粗,不夠鮮嫩緊致,但我是想說,那是他們孤陋寡聞,沒吃過黃河鯉魚的緣故。
黃河鯉魚在物競天擇的環境中,鍛煉出一身“腱子肉”。經優秀的廚師烹飪,只需用筷子輕輕揭開魚皮,即可看到鯉魚蒜瓣般緊致的肌肉紋路。吃起來,緊致彈牙,有其他魚類難以比擬的風味。
與其說是河南人選擇鯉魚,倒不如說是鯉魚選擇了河南。
04/
除了紅燒、糖醋,
鯉魚生魚片吃過嗎?
可就算在偏愛鯉魚的河南,鯉魚的食用方式也未免有些單調,通常也就糖醋、紅燒兩種。
而說起糖醋,我媽是其中高手,當年在后廚做白案時,有幸得到大廚的指點。而我經母親親傳,也用糖醋魚,在很多朋友面前小秀過一把。糖醋魚的關鍵是要復炸,也就是需要過兩次油,這樣的魚才能外焦里嫩。
待魚做好趁熱上桌,然后仔細聽,待筷子穿過掛在魚身薄薄那層微紅清亮的糖醋汁,初觸到魚皮附著的脆薄面糊時,“咔嚓”一聲,仿佛宣布“我要開動嘍”。基本這一筷子下去,這道糖醋鯉魚做的成功與否,也就一目了然了。
當然,在河南,最流行的還是紅燒鯉魚。
紅燒講究一個入味,魚一入味,便什么都有了。紅燒的湯汁可以拌米飯,也可以泡餅絲,與碳水是絕配。
但除了糖醋和紅燒,鯉魚就沒有其他吃法了嗎?
在人們的認知中,鯉魚是淡水魚,土腥味較重,所以通常用比較重的調料與之相配,好壓制鯉魚的腥,激發鯉魚的鮮。
但其實在過去,鯉魚可是最常見的生魚片原材料。如今大家對日本魚生趨之若鶩,殊不知,兩千多年前,我國先人就開始吃魚生了,只不過,那時的魚生叫“膾”,就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膾。
公元前784年,周宣王任命尹占甫為帥驅逐外寇,待其凱旋,特意用蒸煮甲魚和鯉魚膾來犒賞將士。
到了漢魏,鯉魚已經成為當時最常用的作膾原料。
但如今要是想嘗試鯉魚生魚片,友情建議,還是算了吧。畢竟千百年過去了,黃河都改道N多回了,鯉魚也不是以前的鯉魚了。先不說寄生蟲,就激素、污染什么的,這危險系數就很高了。
如果想要嘗試鯉魚更多吃法,清蒸可以試試。魚身抹上鹽,料酒腌過,蔥段、姜片、泡發的香菇塞入魚肚,淋上蒸魚豆豉,上火一蒸,隔壁小孩都饞哭啦!
(圖片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