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群里“深夜作業通知”:是對教育負責,還是對生活“添堵”?
午夜家長群里的熱鬧,往往不是閑聊家常,而是“雞飛狗跳”。甘肅武威某小學三年級的家長群最近就鬧得不可開交:一位英語老師深夜布置作業,最晚甚至到了半夜十二點,引發家長不滿。
一位家長在群內質疑后,不僅沒有得到回應,反而被班主任“請”出了群聊。這場“深夜通知門”,不僅把校方扯進了輿論漩渦,也讓無數家長產生了共鳴:教育的節奏,到底是誰說了算?
教師深夜布置作業,是認真負責還是“擾人清夢”?
深夜布置作業,在這位老師的眼里可能是“加班加點”,是對學生負責。然而對于家長來說,卻是“麻煩制造”。首先,布置作業這事不是簡單的時間問題,而是一個牽一發動全身的連鎖反應——孩子第二天要不要重新安排學習計劃?家長要不要熬夜幫忙“輔導”?甚至一些時間更晚的通知直接影響孩子睡眠,家長無從安排時間,結果讓原本就疲憊的家校合作變成了不對等的“單向通知”。
從素材來看,家長群內深夜布置作業已經成為常態。一個疑問是,這種“深夜發通知”的習慣,究竟是在拖延時間還是“搶救靈感”?難道老師布置作業的最佳時間,只有下班后的午夜嗎?如果是工作任務壓到這份程度,學校是否該考慮重新規劃老師的工作節奏?
家長提意見被踢群,這事過分在哪?
最具爭議的,不僅僅是“深夜作業”,更是班主任的回應方式。家長在群里提出質疑:“晚上9點半發作業,孩子怎么寫?”而班主任的反應竟然是“踢出群聊”。這一腳踢得干脆,但也暴露了兩大問題。
其一,教育中的權力關系。家校群的存在,本該是促進溝通的橋梁,但當老師一手掌控話語權,群聊變成了“單向通知所”,家長的合理質疑反而被當成“挑釁”。這種態度不僅無助于問題的解決,還會進一步加劇家校之間的信任危機。
其二,班主任的處理方式。校方的回應稱班主任“年輕,處理方式偏激”,試圖用“經驗不足”來解釋問題。但家長被踢群,顯然不是一時沖動,而是一種對家校矛盾的極端應對方式。教育是需要理性的,班主任作為溝通的橋梁,理應承擔起調解的責任,而不是以簡單粗暴的方式激化矛盾。
家校關系中的“權力天平”應該如何平衡?
透過這件事,我們更需要反思:家校關系的定位到底是什么?在理想狀態下,家校應該是平等的合作伙伴,雙方攜手共同培養孩子。但在現實中,家校關系卻往往變成了“老師說了算,家長聽安排”。這種“命令式溝通”不僅降低了家長的參與感,更讓原本需要共擔責任的教育變成了“一言堂”。
家校關系的不平等,本質上源于溝通機制的缺失。家長群,作為一種“新式溝通場”,一方面為老師提供了布置作業、傳達通知的便利,另一方面也讓老師在溝通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如何在這種便利性和權力之間找到平衡,才是家校合作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
“深夜通知門”給教育的啟示
這起事件引發了大量網友熱議,家長普遍對深夜布置作業表示不滿:“應該早點安排”,“太晚了影響孩子休息”。確實,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對孩子生活節奏和健康成長的呵護。如果老師為了完成任務無視時間的合理性,長此以往,孩子的作息和學習效率都會受到影響。而家長的壓力也會因為這種“夜間突襲”而成倍增加。
另一方面,事件的處理方式也給教育者敲響了警鐘:家校溝通需要更溫和、更理性。家長群不應成為老師單方面發布任務的“指令群”,而是一個開放的、能交流的“共育平臺”。老師需要在群聊中聽取家長的意見,家長也應在尊重的基礎上提出建議,雙方形成良性互動,才能真正服務于孩子的成長。
結語:教育需要一份“溫度”
回到這起事件本身,家長的質疑并非“刁難”,而是對教育節奏的一次善意提醒。而班主任的“踢人操作”,則無疑是把教育中的小問題放大成了矛盾沖突。深夜布置作業是否合理、家校溝通是否平等,這些問題背后其實都指向了教育的一大關鍵:教育,不僅需要規則,更需要一份“溫度”。
畢竟,教育的終點不是任務的完成,而是讓孩子在成長中感受到愛與尊重。深夜的作業通知,不該成為家長的煩惱,更不該成為家庭的負擔。希望這場風波,能給所有教育從業者帶來一點思考,也能為家校合作提供一個更好的未來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