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
日月經天 寒暑更替
春生夏長 秋收冬藏
看似循環往復
卻又年年不同
2025年為乙巳蛇年,大運為金運不及。黃帝內經《素問·五運行大論》曰:“巳亥之上,厥陰主之。” 所以2025年的乙巳年:厥陰風木司天,少陽相火在泉。上半年風木主管,下半年相火主管。《黃帝內經?素問?氣交變大論篇》云:歲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肩背瞀重,鼽嚏血便注下,收氣乃后,......陽反上行,頭腦戶痛,延及囟頂發熱......,民病口瘡,甚則心痛。
肺屬金,最直接影響的就是肺金,謹防肺系統疾病。肩背沉重疼痛、鼻塞、哮喘、大便下血、泄瀉如注等病癥。同時,金主收斂,收斂的力量不足,所以我們身體的陽氣就容易浮散在上部和體表,出現各種陽火上亢的表現,而內里臟腑的能量反而是虧虛。比如頭部疼痛,連及頭頂疼痛,發熱,口瘡,甚至心痛病等。
2025年金氣相比往年更為不足,金氣不足就不能有效制約木氣,而使木氣過旺反侮金相。因此,2025年金運不足之年,可能出現呼吸系統疾病,如咳嗽、哮喘、肺炎等疾病。對于呼吸系統較為脆弱的人群,應特別注意肺臟調養,避免冷空氣直接刺激,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三因司天方》記載:己亥之歲,厥陰司天,少陽在泉。氣化運行后天,民病中熱,而反右脅下寒, 耳鳴,掉眩,燥濕相勝,黃皰、浮腫、時作溫厲,宜敷和湯。
半夏、五味子、枳實、茯苓、訶子、干姜炮、陳皮、甘草炙,各一錢棗仁。上剉,入棗二枚,水煎服。
初之氣,陽明加臨厥陰,主春分前六十日有奇,民病寒于右之下。加牛蒡子。
二之氣,太陽加臨少陰,主春分后六十日有奇,民病熱于中。加麥冬、山藥。
三之氣,厥陰加臨少陽,主夏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民病泣出,耳鳴、掉眩。加紫菀。
四之氣,少陰加臨太陽,主秋分前六十日有奇,民病黃疸而為胕腫。加澤瀉、山梔。
五之氣,太陰加臨陽明,主秋分后六十日有奇,寒氣及體。依正方。
終之氣,少陽加臨太陽,主冬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人乃舒,其病瘟癘。依正方。
由此可見,?厥陰風木司天?:上半年氣候以溫和多風為特點,風木之氣偏盛,可能會引發或加劇與肝膽有關的目、筋等方面疾病,如頭痛眩暈、眼疾、肢體抽搐等。同時,風木偏盛也關聯到肝氣失調,表現為情緒波動、抑郁或易怒等心理癥狀。養生方面,宜疏肝和膽,建議使用白芍、柴胡等中藥來緩和體內風木之氣。
少陽相火在泉?:下半年氣候可能偏熱,濕熱交織是主要特征。這種氣候容易影響消化系統,導致肝膽系統疾病,如黃疸、水腫、腹脹等。養生方面,宜以清熱利濕食物為主,如冬瓜、薏仁、綠豆等,有利調節體內熱量和濕氣。
具體月份的氣候特征及健康建議?:
初之氣:1月20—3月19日 主氣為厥陰風木,客氣為陽明燥金,客氣金克木,此時主運也是金克木。這段時間氣候偏涼,殺伐之氣到來,人體右下側容易感受寒邪而發生寒癥。
二之氣:3月20日—5月20日 主氣為少陰君火,客氣為太陽寒水。這個時間的寒冷炎熱反復出現,天氣容易劇烈變化,人體在反復的氣溫變化中易表寒里熱。
三之氣:5月21日—7月21日 主氣為少陽相火,客氣為厥陰風木,風木氣的嚴重,使人容易外感風邪,人們易生流淚、耳鳴、頭暈目眩病,或失眠、頭痛、口苦、脅痛等少陽相火沖逆妄動一類的病。
四之氣:7月22日—9月22日 主氣為太陰濕土,客氣為少陰君火。濕土+君火,暑濕熱交加,人們易生黃疸、浮腫病。這段時間肝病和腎病患者往往比較嚴重。
五之氣:9月23日—11月21日 主氣為陽明燥金,客氣為太陰濕土。燥氣濕氣互勝,沉降的陰寒之氣施布,寒冷之氣侵及人體,風雨流行,濕氣重。
終之氣:11月22日-1月19日 主氣為太陽寒水,客氣為少陽相火。因為少陽相火的影響,天氣該寒而不冷,陽熱之氣大化,蟄蟲出現,流水不結冰,草木生長,人們容易得溫熱疫病。
總之,2025年的五運六氣以木運為主,風氣盛行,可能引發與肝、筋、目等相關的疾病。人們應注意調節情志,保持肝氣舒暢,以預防疾病發生。
從五運來看,2025年屬于木運太過之年,木氣偏盛,容易導致肝風內動,出現頭暈目眩、肢體麻木、震顫等癥狀。因此,在這一年里,人們應特別關注肝臟健康,避免過度勞累和情緒波動,以免加重肝臟負擔。
從六氣來看,與木運相應的客氣為厥陰風木,加之主氣初之氣也為厥陰風木,風氣疊加,使得這一年風邪致病的特點更加明顯。風邪善行數變,易襲陽位,因此容易導致頭面部和筋骨方面的疾病,如頭痛、頸肩腰腿痛等。為防范此類疾病,建議人們注意保暖,避免受風,并適當進行鍛煉以增強筋骨力量。
此外,根據五運六氣的理論,針對不同體質的人群,還可以結合個人情況制定相應的養生策略。例如,肝火旺盛者應注意清肝瀉火,而肝血不足者則應注重補養肝血。
了解2025年的五運六氣特點,并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司人、司天、司病癥,合理應用三因司天方,順時御邪,未病先防,必將更有助于維護人們的身心健康!
臨床上,既要熟練掌握“天人相應”理論,探究運氣變化對人體疾病的影響,“順天以察運,因變以求氣”,更要“謹守病機,無失氣宜”,“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熟知“病若不是當年氣,知與何年運氣同,便與某年求活法,方知都在至真中!”方能知常達變,提高臨床療效!
作者|山東省名中醫藥專家 李振爽
編輯|楊蓉
責任編輯|展光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