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倭患是明朝后期重要的歷史事件,但它的出現卻更像是一場巧合。因此我很難說這件事是不是大明朝在養寇自重,因為即使這件事是真的,你也無法證實這件事,而且即使證實了,明清身為封建王朝的頂峰,史官已經徹底淪為了皇權的工具。一個王朝的好壞不看百姓的死活,而看百官的奏疏這就挺搞笑的,但凡他們吃一口米肉,他們就不會寫出康乾盛世這種搞笑的論斷。我們再回到明朝,嘉靖時期的倭寇,真的是嘉靖皇帝在養寇自重嗎?
倭患
首先從地理位置來說,按理來說倭寇最盛行的地方應該是朝鮮半島,但實際卻是大明。這點就很不符合常理,因為如果是你,你愿意惹一個弱小的高麗還是強大的明朝呢?而且它們還離日本比較近,這點就很不符合常理。而且根據朝鮮人在倭寇書信里找到的內容,它們經常出現京城這樣的中原氏字樣,這說明這些人不是來自于京城就是被來自于京城的人操縱,而在京城敢這么干的,那就非嘉靖皇帝莫屬了,因此人們懷疑這個背后的人就是嘉靖皇帝。
而且還有就是王本固殺害了海賊王汪直,不說汪直該不該殺,但說其能不能殺。結果自然是不能,因為就是王本固殺了汪直,這才導致群龍無首的毛海峰等人更加喪心病狂。而且這也不符合常理,即使你想殺汪直,你是不是要問清汪直的同伙在哪?有沒有內應什么的。而這么急著殺掉更像是隱藏什么東西。而且王本固后期還受到嘉靖的重用,這不得不讓人想到是不是嘉靖害怕自己陰謀敗露,而唆使王本固去殺人滅口。
朝廷
其次,這個事件的時機太過于巧合了,因為這就出現在明朝財政虧空時期。一來財政虧空需要錢,如果這些錢被朝廷拿了,百姓肯定罵娘,那么如果這些錢被倭寇搶了呢?那么大家大概率是自認倒霉,如果嘉靖借著倭寇的手用這些錢來彌補虧空貌似也能說得通。嘉靖是個聰明人,但聰明人有兩個極端:做好事盡善盡美,做壞事不擇手段。這點從他對付朝臣的態度就能看出來了,他對朝臣不像是同事,更像是防賊一樣各種套路和手段,因此嘉靖去世除了海瑞沒有一個人真心懷念他。
而且當時明朝的主要矛盾就是朝廷和百姓的矛盾,但有了倭寇就不一樣了,這也能很好轉移矛盾。而且沒有倭寇朝廷每年收一兩稅銀你會覺得多,但有了倭寇即使收10兩稅銀你都覺得正常,即使你抱怨也有人會站在民族大義的道德點指責你,這樣明朝的財政虧空不就補齊了嗎?因此如果從利益的角度來說,嘉靖就是最大的受益者,而從這點分析,嘉靖皇帝可以說就是倭寇事件的最大推手,因為倭寇要劫掠一方不僅要有地理知識,也要熟悉明朝的軍隊調動情況,不然撞在槍口上就得不償失了。
王本固
最后就是錢去哪兒了,在王本固殺害汪直時并沒搜出來太多錢。這點就不符合常理,就算一個地方弄出一萬兩,就算汪直拿百分之三十,那么也是三千兩白銀吧。一年就是四次也有一萬二千兩吧,六七年下來難道八九萬兩嗎?而且海盜的頻次遠遠沒有那么低不說,汪直也不會這么良心吧。這點就讓我想到了大明王朝1566里面的沈一石,大家都以為沈一石是罪魁禍首,最后發現沈一石原來不過是最大的背鍋俠,尤其是抄家后更是打了嘉靖的臉,而汪直何嘗不是另外一個沈一石呢?
從邏輯上面來說,抓住汪直然后揪出同伙就可以一勞永逸的解決倭寇問題。但事實是解決問題的胡宗憲被嘉靖打壓,而捅出簍子的王本固卻平步青云。這點就不符合一個皇帝的邏輯,如果你是皇帝,你會重用一個給大明朝無端引來禍端的人嗎?唯一的解釋就是,這就是嘉靖想要的效果。因為無休止的戰爭才能讓嘉靖無休止地受益,這也是最符合邏輯的一種解釋了,除此之外我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自圓其說的說辭。
人情世故
而這些就是我的看法,即使史官知道這件事,誰又敢痛斥時弊呢?從程朱理學開始,文人的骨頭就已經軟了,趨炎附勢和狗仗人勢成了它們唯一的生存法則,它們還美其名曰人情世故。而我們拋開這件事,嘉靖本身的歷史評價也不會太高,這可以說是古代最聰明卻沒有將自己的聰明用在帝王改用的地方,最后被自己活生生耽誤的皇帝。人情世故可以馭人一時,卻很難馭人一世,因為總有比你聰明的人來智商壓制你。即使那些沒你聰明的人,他們也會琢磨,總有一天能看透你的謊言然后陪你你演。最后你會發現,你除了騙了自己,其實誰也沒有騙到,不是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