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個消息很扎眼,英偉達近八成員工已是百萬富翁,其中一半凈資產破億。
不只是扎眼,還很扎心。
咱們這兩年財富普遍縮水,甚至降薪啥的也很普遍,對岸就跟平行時空一樣,財富就是嘩嘩往上漲,攔都攔不住。
最不能忍的是,竟然有這么牛的科技公司,一半的員工凈資產破億?
我看了下這個消息來源,是領英上的風險投資人Ruben D透露的。
說英偉達78%的員工都成了百萬富翁,甚至有一半人的凈資產達到2500萬美元。
其實,仔細想想,英偉達員工都很有錢,是沒啥奇怪的。
就看一個數據,你肯定就懂了。
從2019年到現在,英偉達的股價飆升了3776%。
也就是37倍多。
就這么想,從股價的角度來講,現在擁有百萬美元財富的人,就在5年前,還只有2.6萬美元。
你能說他是什么富翁嗎?肯定談不上啊。
人家就只是在這家公司待著,沒被裁員,跟著公司發展,5年后,財富自然就增長到百萬美元了,這還不說其他收入。
同樣的道理,那些凈資產2500萬美元的人,5年前也只有66萬美元,差不多是400多萬人民幣,也就國內一線城市一套房子。
提到房子就更扎心了,國內房產價格還在跌,老百姓的財富還在縮水,不用說增加財富了。
實際上,英偉達財富增長最猛的階段,是從2022年底開始。
這兩年時間,英偉達股價漲了8、9倍。
英偉達近2年股價走勢
隨著2023年初ChatGPT出現,AI迅速進入大眾視野,一個新的時代就這么到來了。
英偉達抓住了AI的風口,成了全球AI基礎設施的供應商,GPU成了“印鈔機”。
除了技術上的領先,英偉達的CEO黃仁勛也堪稱“神級操作手”。
在剛剛結束的CES展上,英偉達又發布了新一代GPU,還拋出了創建巨型芯片Grace Blackwell NVLink72的計劃。
未來,分析師預計英偉達的市值可能在18個月內突破5萬億美元。
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更多的財富分配給員工。
我今天在群里講過一句話,英偉達是AI時代的鏟子股。
啥意思呢?
就像淘金時代最賺錢的,是賣鏟子的。AI時代初期,最賺錢的是做AI基礎建設的,也就是英偉達干的事。
那問題就來了,中國的科技巨頭,都干啥去了?為什么沒讓員工變富?
從阿里、騰訊到美團,幾乎每家的股價都沒啥動靜。
問題出在哪?
第一,外部環境變了。
中國過去幾年經歷了平臺經濟的監管風暴,很多企業被“按住了手腳”。大廠想繼續擴張,難度加大,業務創新也停滯不前。
第二,內部發展模式單一。
中國的科技公司依賴的是流量生意,而流量紅利已經見頂。
過去,靠平臺、廣告、補貼模式可以迅速擴張,但如今,大家都“卷”到極致,內卷到盡頭就是“降本增效”——裁員、減少開支。
結果呢?
員工的股權激勵成了負擔,那些盼著股價上漲改善生活的員工,發現自己財富縮水了。
說白了業務模式和市場選擇不一樣。
英偉達等科技巨頭是,技術+全球化市場。賺的是技術紅利,面向全球市場,抓住了AI的大趨勢。
中國大廠是,流量+本地市場。過于依賴本地市場和流量生意,而這些模式天花板已經顯現。
多種因素疊加起來,兩個地方的資產價格表現,就天差地別了。
想起來馬光遠說的一個段子,怎么轉移資產去M國?他說你只需要分別在美股和A股,分別買它一百萬美元的股票,什么動作都不用做,慢慢地你就會發現,資產就轉移過去了。
一個市場的財富不斷增長,另一個市場不漲甚至還下跌,兩邊差距越來越大,就達到了這個效果。
說是段子,其實這就是真事。
這兩年,咱們的樓市股市,都是這么表現的。
特別是和美股比起來,那就更明顯。
做投資,真得首選對市場。方向對了,事半功倍。
建了一個全球資產配置的交流群,想加入,掃碼加我微信(備注:全球投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