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周群
市場確實不好做了
從八月份到現在,在市場上轉了一圈,前前后后差不多拜訪了三十多個經銷商。得到的反饋,大家的體感都比較一致,今年的生意確實不好做。
銷量下滑是常態,即便還能保持增長,也是增量不增利。下滑的原因,除了市場蛋糕的重新分配,更重要的是市場真的是進入縮量了。
一個做糧油的經銷商告訴我,規模數億的生意盤,今年下滑了20%左右。
聽到這個數字,我是比較驚訝的。糧油這個品類是剛需產品,且主要消費場景在線下,按理來說應該不會下滑這么嚴重。
經銷商聽到團隊匯報后,找團隊開會,分析下滑原因。
是團隊操盤出了問題?還是是競品搶了銷量?還是渠道切割搶的銷量?
調研一圈下來,發現競品的銷量也都在下滑,而且自身在當地基本上也是全渠道覆蓋,也不存在某個重點渠道沒做的情況。
最后得到的結果,是市場的問題,不是自身操盤的問題。不僅自身市場銷量在下滑,周邊城市的銷量都在下滑。
從2024年快消品上市公司前三季度的業績報告中,也能看出來,大多數品牌的業績處于下滑的狀態。
縮量市場帶來的銷量下滑,確實讓市場更難做了。
經銷商的銷量去哪了
市場整體進入縮量,大家的日子都難過。但對于經銷商來說,更難受的是——縮量市場,參與的玩家卻更多了,競爭反而比增量市場更激烈。
「新經銷」在今年8月份發布的《2023-2024年中國快速消費品經銷商經營狀況調研報告》,有一組數據,參與調研的經銷商中48.7%營收下降,63.2%利潤下降。
經銷商的銷量去哪了?
第一,經銷做的是同城生意,但是同城的流量在減少,線上的擠壓雖然在減弱,但仍在持續分割總量。
從電商開始興起之后,傳統電商、垂直電商、社交電商等全國性的電商平臺,一直在切割線下的生意。
下面這張圖,是2013年-202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萬億元),過去10年網上零售總額超過8倍的增長,且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的占比仍然在遞增。但是絕大多數經銷商都不具備相應的運營能力,線上生意無論是否處于紅利期,都很難抓住。
第二,經銷商主流的經營渠道,流通小店和傳統商超的流量不斷被分流蠶食,單個售點的產出越來越低。
一個區域休食大商告訴我,過去做商超、小店,生意雖然難,但還能保持穩定。近兩年,生意下滑特別明顯,今年整體下滑超過30%,從數據上看很多中小網點都是生意腰斬的狀態。
第三,大賣場調改后,以直簽直采為主,經銷商在該渠道的銷量會被逐漸切割。
部分頭部商超在流量下滑的情況,開始嘗試調改。一方面,重點在商品結構上調整,這意味著背后大量的供應商被汰換;另一方面,尋求裸采,供價要求和經銷商同價,旗幟鮮明地要求去中間化。
第四,本地的即時性需求,經銷商抓不住、做不好。
根據國家統計局及相關行業數據,今年1-8月,國內即時零售規模增速26.2%,遠高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和網上零售額8.9%的增速。
「新經銷」在之前的文章中,一直提到一個觀點,“即時零售是縮量時代下仍然在持續保護高速增長的渠道”。
而且很重要一點,即時零售是“本地化供給”,經銷商是可以參與其中的。但是大多數經銷商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或者不知道如何運作,這部分供給需求沒有抓住,銷量只能被其他競爭對手搶走。
第五,本地同行競爭過于激烈,大魚吃小魚。
市場當進入縮量,加上連鎖商超品牌直營,零食店、折扣店對下游門店的搶奪,經銷商原有的生意盤一定會被掠奪一部分。
當銷量在下滑,各項成本在同步增加時,經銷商只有通過更多的品牌經銷代理,更多的門店貨架搶奪,擴大生意規模,才能維穩、提高人效和毛利。
此時,經銷商與經銷商同行之間生意的競爭就加劇了。新零售業態搶了一部分生意,同行再搶一部分生意,自然銷量就被蠶食掉了。
生意不好做,可以焦慮
但不能盲目
十二月份,拜訪了十多個經銷商,基本上反饋今年整體的銷售不是很理想。
不好做的原因,大家說了很多:硬折扣店沖擊很大、市場價格亂拼價嚴重、竄貨多廠家管控不嚴、品牌不賺錢白牌賣不動等等。
生意不好做是事實,大家確實都很焦慮,但如何應對呢?經銷商的做法分為幾種類型:
一類是“撤出去”:反正生意一直在下滑,就按照當下的方式先做著,等哪天做不下去,直接退出或者整體出售掉。
「新經銷」之前報道過一個經銷商,大連伊休商貿,五年并購了三家經銷商。其實對一些經銷商而言,如果無法適應當下的變化,規模和盈利都沒法做好,有序撤退也是一種好的方式。
一類是“向內求”:不做大的變動和改革,先重新審視自己的內部管理,向內求,降本增效。
是不是薪酬績效沒做好?是不是業務管理制度不對?是不是數字化工具沒用好等等,做好內部的優化,先活下來。
一類是“向外求”:在現有基本盤的情況下,通過拓展新渠道和新業務實現生意的增長。
比如做B2b供應鏈,在中小門店做增量;比如做品類運營,在商超渠道做增量;比如做特渠團購,在企事業單位做增量;比如做社區團購,在平臺上做增量等等。
這三種做法,沒有對錯之分,都有其合理性,也都是經銷商根據自身現有情況所匹配的。
但是還是強調一點,經銷商向外求本身是對的,但是不能盲目外求。
舉個例子,不少經銷商跟我說要做B2b,我問原因,為什么要做?有經銷商告訴我,很多行業專家、媒體等都在經銷商轉型B2b做供應鏈是機會,所以要做。
如果抱著這樣的想法說去做B2b,大概率是做不好的,最后往往會成為炮灰。
任何一個被驗證的新業務背后,有成功案例,也會有失敗案例。這個方向到底是不是合適你,經銷商需要審視自身,你現在的倉儲條件行不行、業務團隊行不行、貨盤能不能組起來、能不能承受一兩年的虧損等等,沒有想清楚,就不要盲目去擴新業務。
過去幾年,「新經銷」一直在和快消行業里優秀經銷商交流。我們發現一個規律,經銷商“向外求”成功的案例,大多都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
自身的生意基本盤在本地已經是頭部,組織完善、團隊強悍、管理精細、數字化程度高等,可以說是到了自身生意的天花板。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不去嘗試新渠道和新業務,很難再有發展。
對于經銷商來說,當生意不好做,一定是先向內求,看看內部還有沒優化空間;當內部做得足夠好,再向外求,找新的增長,有退路才有出路。
活下來的經銷商,價值在哪?
行業的變革,經銷商無法改變,只能接受。但最后的現實一定是,一部分經銷商留下,一部分經銷商離場。
「新經銷」在今年拜訪了上百位經銷商,深入挖掘很多優秀的經銷商案例,我們對經銷商有一些判斷:
第一,市場仍然需要為品牌服務的經銷商,但是數量會大大減少。為品牌提供搬運、倉儲、墊資的服務,為品牌做好區域市場的運營。
我們還看到一個現象,不少廠家開始還政于經銷商,越來越傾向有品牌運營能力的經銷商去做市場,而不是廠家直管。
對于經銷商而言,未來不再是給單個品牌做服務,而是通過專業能力,做多品牌的服務和運營。
第二,網點依然是經銷商最核心的資產,終端網點的覆蓋能力是必須要具備的。對終端網點掌控力的強弱,一定程度決定了經銷商在市場上的話語權。
第三,品類聚焦會成為一部分經銷商的核心競爭力。深耕于某一品類,將同一品類的多個品牌進行組合,最大化地搶占門店檔期資源、陳列資源、貨架資源,同時通過專業能力幫助超市做好品類銷量提升。
第四,跨品類管理,是經銷商做供應鏈必須要學習的課題。做供應鏈的本質,是一站式的商品輸出,有一個關鍵點叫品類齊全,經銷商需要具備多品類的管理能力。
過去絕大多數經銷商做的都是代理生意,更多的是品牌管理或者是單一品類管理,但供應鏈是跨品類的生意,經銷商要對應門店的需求,熟悉不同品類之間的特性。
第五,零售場景多元化,并呈現結構分化的特征,各個零售類型之間邊界越來越模糊,經銷商要具備多個零售渠道的經營管理能力。
經銷商做的是本地化生意,和本地化供給相關的渠道,經銷商要第一時間關注。在當下這個環境,你不做競爭對手一定會做,誰先了解誰就能搶占先機。
第六,可以不做零售,但是要懂零售、懂消費者。知道終端的需求是什么,消費者的需求是什么,才知道什么商品能賣,什么方式能動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