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無冕財經(wumiancaijing)原創發布
作者:牧野
編輯:陳澗
設計:嵐昇
1月13日,拜登在卸任前一周,發布了一項針對AI芯片出口限制的措施。英偉達、AMD、甲骨文公司都表達了強烈反對。
這則消息在寒武紀-U(688256.SH)的相關話題中引起了熱議。一些人將此視為利好信號,認為寒武紀的股價又要漲了。
1月10日,寒武紀股價一度漲至777.77元/股,市值突破3000億,股價僅次于貴州茅臺。
飛漲之下,實控人陳天石身價暴增,以他所持119530650股計算,光是持股金額就達到929.67億元,超過胡潤富豪榜上2024年江西首富,米哈游的羅宇皓,成為江西新首富。
只是,截至1月16日,寒武紀已跌至594元/股,市值僅剩2479.69億元。3000億市值終究是沒扛住。寒武紀還能重回高點嗎?
幾百家機構爆炒寒武紀
“寒王”來了。
股民激動喊出,“寒武紀還要漲,將突破1000元”,還有股民喊話茅臺,“茅臺讓位寒武紀,(是)科技進步的表現”。
勢頭猛如虎。寒武紀以387.55%的漲幅成為2024年度股王,公司總市值超過2700億,658元的股價僅次于茅臺。
直到2025年開年,“寒王”再攀新高。1月10日,寒武紀股價最高達到777.77元/股,相比前一年1月10日,117.87元/股,股價上漲約560%。
▲寒武紀股價從2024年啟動大漲。圖片來自雪球。
“寒王”很年輕,這家公司在2020年7月登陸科創板,被稱為“科創板AI芯片第一股”。
機構是真正捧高“寒王”的主力。
由于走勢強勁,2024年11月29日,上交所與中證指數公司決定調整上證50等指數樣本,納入了寒武紀。
這意味著,追蹤上證50的基金要被動買入寒武紀,或許是其股價持續上漲的原因之一。
有意思的是,從股東人數上看,2023年末,寒武紀的股東人數為3.318萬戶,但2024年持續下滑:第一季度,戶數減少4.42%;第二季度,減少12.72%;第三季度,減少4.39%,只有2.647萬戶。
籌碼越來越集中了。
寒武紀的前十大股東以機構為主。2022年末,持倉機構總數為156家,合計持股1.466億股;在2023年末,已經攀升為535家機構持股,持股合計1.641億股。
2024年中期,機構持股達到歷史新高,為739家,合計持股2.094億股。其中,基金持股達到734家,持股數為9778萬股。
持股最高的基金公司為華夏上證科創板50成份ETF,持股1585萬股。其次是易方達上證科創板50ETF與銀河創新混合A,持股分別為777.9萬和471萬股。
據最新數據,至2024年第三季度,機構總數仍有302家,雖然機構數量減少了,但合計持股仍居高不下,達到1.939億股。其中,基金持股為298家,持倉股數為8161萬。
這些基金普遍看好“寒王”,在前十大持股基金中,有8家在去年第三季度選擇了增持。
▲寒武紀前十大持股基金。無冕財經制圖。
機構增持的勢頭還在延續。雖然,2024年第四季度公募基金增持名單未完全出爐,從德邦基金旗下部分基金報告中看到,相較去年三季度末,2024年第四季度對寒武紀進行大幅加倉,成為其重倉股。
一些基金經理因為重倉了寒武紀,而成為“明星”人物。
Wind數據顯示,截至去年12月18日,萬家基金的莫海波偏股型指數近一年時間上漲37.63%,處于在管規模超50億元基金經理的首位。他旗下的萬家新興藍籌A,自2023年2季度以來持有寒武紀股票,至2024年第三季度,持倉收益均超140%。
除莫海波外,銀河基金的鄭巍山、華安基金的胡宜斌等人都持有寒武紀。
寒武紀被視為機構抱團推高的杰作。據“港股解碼”指出,寒武紀市凈率超過57倍,機構抱團寒武紀,比過去抱團白酒、醫藥和新能源還要瘋狂,部分投資者稱其為“泡沫”也不為過。
曾是十大虧錢公司之一
站上777.77元/股高價后,寒武紀股價下跌,這串數字被解讀為“棄棄棄”。
散戶戰戰兢兢,已入場的怕高位站臺,沒入場的在等待時機。因為,寒武紀的基本面,太弱了。
據財報,前三季度寒武紀公司營業收入1.85億元,同比增長27.09%;歸母凈利潤-7.25億元,同比減虧;扣非歸母凈利潤-8.62 億元,同比減虧。
從2017年公開財務數據至2024年前三季度,未實現盈利,累計虧損超過55億元,一度被納入科創板十大虧錢公司榜單。
由于虧損加劇,寒武紀不得不收縮研發經費。2023年研發費用同比減少26.63%至11.18億元,研發人員同比減少37.59%至752人;去年上半年,寒武紀研發費用為4.47億元,同比減少7.27%;2024年前三季度,寒武紀的研發投入達到了6.59億元,占營收比重的355.65%。
即便這項投入,對寒武紀壓力頗大,但仍被詬病研發投入不足。
且不將它與英偉達、AMD等對手相比。在國內,競爭對手海光信息,去年前三季度研發投入為21.68億元。華為海思則更不用說,自2004年創立之時,任正非就要求每年投入4億美元。
即便如此,“寒王”仍難以擺脫虧損困局。
▲寒武紀還未曾盈利。圖片來自東方財富網。
1月14日晚間,寒武紀發布2024年年度業績預告,公司2024年度歸母凈利潤預計虧損3.96億元到4.84億元,同比虧損收窄42.95%到53.33%;扣非凈利潤為虧損7.65億元到9.35億元,同比虧損收窄10.34%到26.64%。
這意味著,寒武紀自公布財務數據以來連續8年虧損。
這次業績預告一個亮眼之處是,寒武紀有望實現單個季度盈利了。
寒武紀2024年前三季度歸母凈利潤虧損為7.24億元,據此計算,公司第四季度凈利預計2.4億元至3.28億元,有望單季度扭虧。
業績預告次日(1月15日),寒武紀開盤出現大漲,當日最高攀升至716.81元/股,但此后震蕩下調,最終以695.96元/股收盤。
市場終究沒有買賬。預告發布第二日,寒武紀持續走弱,一度跌近17%。截至收盤,寒武紀股價為594元/股,距離777.77元/股的高點,已跌去23.6%。
基本面配不上股價,只會淪為一場短暫的狂歡。
值得關注的是,寒武紀的現金流吃緊,據財報,寒武紀的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從2023年末的39.54億元,縮減至第三季度的9.577億元。
按照去年第三季度的7.25億元虧損計算,這筆錢只夠燒一年多了。
會成為下一個英偉達嗎?
有人將寒武紀稱為“中國英偉達”。股民調侃,“寒武紀是概率估值法,它有1%的概率成為英偉達,市值就等于1%的英偉達”。
據英偉達最新財報,至2024財年第三季度,中國市場全年累計收入為115.74億美元。市場預期,英偉達2025年營收增速達到55%至1914.5億美元。
如若英偉達讓出50%的市場份額,國內以寒武紀為首的廠商,將分掉數百億甚至是未來數千億的市場份額。
在涉嫌違反中國反壟斷法被調查期間,1月15日,黃仁勛到達深圳,預計還將現身上海、北京等城市。在深圳,被問及英偉達在中國市場份額可能減少的問題時,黃仁勛微笑回答,“我們專注于照顧好我們的客戶”。
從這番動作看,英偉達不會輕易讓出中國市場,要成為“下一個英偉達”,寒武紀需要有更能打的產品。
▲股民調侃寒武紀。圖片來自網絡。
此前,寒武紀發布了一款名為思元590的智能芯片,對標英偉達的核心產品H100。不過,這款產品還無法與英偉達抗衡。
芯片行業媒體認為,寒武紀主要還是ASIC架構,劣勢是通用性會比較差,優勢是某些特定應用場景下,算力可以做到比GPU更高。
此前,百度文心一言曾小規模部署了寒武紀思元590,但實際上線中沒有使用思元590,主要原因在于,其性能指標不如A100,而且架構不太兼容、難度大。
產品研發的基礎是供應鏈,可惜,供應鏈問題深深困擾著寒武紀。
由于2022年末的“實體清單”沖擊,寒武紀無法從美國公司采購設備、軟件和其他技術,供應鏈受到沖擊。
直至如今,寒武紀還沒緩過來。2024年中期,寒武紀在年報中提及,主要受供應鏈影響,營業收入有所下降。
Wit Display首席分析師林芝對時代周報表示,“當前寒武紀供應鏈已轉向境內企業。但是境內企業在先進制程方面亦受制約,在技術、產能、工藝、EDA、封測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這意味著寒武紀很多研發項目需要推倒重來……供應鏈薄弱問題依然困擾著寒武紀。”
從需求端看,即便AI是發展大勢,當下的AI行業正處于調整期。“智能涌現”一篇文章指出,一臺英偉達H100服務器(8卡)的租賃價格,從2024年初的12-18萬元/月,降到7萬元/月,降幅在50%左右。消費級顯卡“英偉達4090”,從萬元級降至七八千。
寒武紀還面臨對手的夾擊。在2017、2018年,華為是寒武紀的大客戶之一,寒武紀1A曾被用于麒麟970芯片和Mate 10系列手機中。2018年末,華為自研了昇騰910和昇騰310兩款AI芯片,自此后,其與寒武紀的合作逐漸減少,直至成為競爭對手。
寒武紀創始人陳天石曾說:“Intel今年52歲,AMD今年51歲,NVIDIA今年27歲。寒武紀只有4歲,和行業前輩比起來還只是個孩子。”
市場需要正視的一個事實是,寒武紀離英偉達,還很遙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