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簡介王鑫,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文獻資源建設及文獻計量評價研究。
章鴻釗(1877—1951年)是中國近現代著名的地質學家。《自然》是他完成于1946年的手稿,該手稿現存于中國地質圖書館。這部手稿跨越了科學與人文領域,反映了章鴻釗對自然、社會和人類命運的深刻思考。書中不僅探討了自然規律和科學研究方法,還深入研究了自然與道德、自然與宗教的關系,提出了順應自然、尊重自然的主張,強調人類應當在自然面前保持謙遜和敬畏之心,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章鴻釗對自然的認識是基于科學與哲學的雙重視角,他認為,自然是所有學術研究的本源,自然法則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同時,他通過這本書表達了對日本、德國發起侵略戰爭的批判。本文將總結《自然》各章節的內容,探討章鴻釗在民國時期的時代背景下對自然的認識和見解,并分析這些見解對當代社會的啟示。
《自然》寫作時代背景
>《自然》手稿封面
章鴻釗的《自然》寫于20世紀40年代,這一時期中國正在經歷巨大的社會動蕩,抗日戰爭的勝利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為中國帶來了新的希望。在這一背景下,章鴻釗希望通過對自然法則與人類道德的探討,試圖為社會提供一種新的思考方式,強調尊重自然法則和提升道德水平的重要性,以期為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提供指導。正如他在自序中所寫:“余于民國三十四年八月上旬始執筆撰此卷稿初成,而日本向聯合國投降之電訊至前三月許,德國先以力屈降,至是此曠古未有之世界大戰遂以告終,而其長留于世間,歷時陶洗不盡者,只有滿目瘡痍、盈溝鈛殍,與夫人間盡處之斑斑血淚”。并說明專門寫此序,是作為記錄其侵略者暴行的證據和警示,“ 以鳴其不平者耶,抑天欲假之以警其后耶”。痛斥日本“惟自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日本向盧溝橋發難以來,于今八載有余矣,今雖當舉世解甲投戈之日,而仍不能不時時一回顧者,蓋痛定思痛理宜然也。初日本以攻我不備,猖獗殊甚,嗣復由北而東南而腹地,烽煙彈雨,所遍及十余行省,我國人民、廬舍、文物重器遭其屠戮焚掠”。此行為即為:“道降德衰,侵略成風,人禍益亟”。同時列舉現今世界大戰的結束證明了中國古老智慧的正確性,即“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所謂得道者,必行義者也,失道者必多行不義者也,然則義果安從出乎?”。章鴻釗引用這些經典論述,強調道德和正義在國家治理和國際關系中的重要性。他指出,日本、德國、意大利“軸心國”的戰敗,不是因為其武器不精良,而是因為他們發動戰爭、侵略他國、蔑視人道、背離天理、失去民心,是逆天而行,違背了自然與道德之理。強調“人類固宜捍衛道德為天職,道德亦以捍衛人類為本務。國際間又有種種不平等條約以強迫之、凌辱之,加以禍亂且時時相臨,人們驅于水深火熱之中,······然而人類于重跌壓迫之下,仍得向平等自由之大道追蹤而前進者”。并引用老子的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這句話形象地說明那些違背自然規律與道德原則的國家,雖然一時得勢,但最終都無法長久存在,必然失敗,強調順應自然和遵循道德法則的重要性。呼吁應秉持正義,遵循道德法則,共同構建持久和平的國際秩序。
章鴻釗作為一名地質學家,不僅關注自然科學的發展,也對人類社會的道德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通過對自然的深入探討,展現了對自然的敬畏與理解。書中引用了大量歷史實例,以佐證他的觀點。他認為,歷史上許多王朝的興衰,都與統治者是否順應自然法則和民心有關,那些違背自然法則和民心的統治者,最終都難逃滅亡的命運,強調道德在國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反映了他對中西文化融合的探索和對未來社會發展的期望。并列舉:礦物如金剛石和云母,它們的形成和變化都是遵循自然的規律,科學研究也只有在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才能取得真正的進步。同時引用荀子和管子等先賢的觀點和理念,“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這句話說明了自然的規律是不言自明的,人類必須遵循這些規律進行科學研究。管子認為,“春夏生長,秋冬收藏”,說明自然界的規律是不可抗拒的,科學研究也必須遵循這些規律。章鴻釗的思想不僅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精髓,也為現代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啟示。
《自然》寫作動因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一直占據重要地位。老子和莊子認為,“道”是萬物的本源,主張人類要敬畏自然、順應自然,追求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孔子也強調效法自然,認為“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說明堯帝效法自然治理國家,表現出對自然規律的重視,這種認識貫穿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章鴻釗認為,中華文明積累了豐富的自然理念,“道法自然”就是對這一自然理念的生動表達。自然是無邊界的,且無所不包、無所不在、永恒不變的,任何背離自然規律的行為都會遲滯和影響社會的進步。章鴻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在哲學的高度上將這些傳統思想與現代科學結合起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想體系。
章鴻釗長期從事地質學研究,積累了大量的自然觀察和科學數據,并收藏有許多地質、地貌照片和巖石標本等。這些研究不僅幫助他理解了自然界的運行規律,也激發了他對自然和人類關系的深刻思考。通過《自然》一書,呼吁人類敬畏自然、順應自然、尊重自然,此外,他所生活的時代,正值中國社會劇變和動蕩的時期,他目睹了礦產資源被侵略者肆意擭取,戰爭給生活環境帶來的破壞,深感人類在追求利益和發展的同時,忽視了對自然的尊重和保護。因此,他通過《自然》一書,提醒人類反思和平共處的國際關系及社會發展模式,倡導可持續的發展理念,呼吁要敬畏自然,他認為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和變化都遵循著特定的規律,人類通過科學研究,可以逐步揭示這些規律,從而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自然。他強調,人類在面對自然的力量和復雜性時,應當秉持敬畏之心,承認自然的不可預測性和自身的有限性,書中引經據典從老子、莊子、墨子、荀子等諸多中國古代思想家的觀念學說中尋以大量佐證。
順應自然是章鴻釗思想的核心,他認為,人類的行為應當遵循自然的法則,避免與自然對抗,只有順應自然,才能實現可持續的發展。他呼吁人類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時,要避免破壞自然平衡,尊重自然規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章鴻釗指出,“夫自然者,萬有之概也。人人皆將適其性、安其情,而自然之理在是矣,即長治久安之道在是矣” 。
《自然》主旨思想
>《自然》手稿目次
章鴻釗在書中首先指出,自然是一切學術研究的本源,是人類必須遵循的基本法則。他說“中國古人之所以重視自然,是因為他們都意識到自然理法是唯一的為人之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天地四時節氣更替,也是自然之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說的也是自然之理”。并引用孔子、老子、莊子等古代哲學家的觀點強調說“我國古人早知其然”。他認為,這種重視自然的思想在科學研究、個人修養、治理國家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并指出盡管現代科學借助精良的儀器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其根本仍然在于對自然的認識和理解。在他看來,自然不僅是物質世界的法則,更是人類行為的準則,順應自然之理,既是科學研究的基礎,也是社會治理的根本。通過對自然的深入探討,可為人們提供一種回歸自然、遵循自然法則的思維方式,有助于緩解由于戰爭等造成的社會動蕩所出現的各種矛盾和沖突。
章鴻釗從莊子與東郭子的對話引出研究自然的方法有兩種:演繹法和歸納法。演繹法通過邏輯推理,從已知的規律推導出新的結論,是科學理論發展的重要途徑;歸納法則通過觀察和實驗,從具體現象中歸納出普遍規律,是科學發現的重要手段。他強調,古今中外的科學研究,無論是定量研究還是定性研究,都是這兩種方法的應用。章鴻釗在書中詳細討論了這兩種研究方法,強調它們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他認為,演繹法和歸納法是科學研究的兩大支柱,只有將這兩種方法有機結合,才能通過邏輯推理和觀察實驗來理解自然的奧秘,并列舉了古今中外大量實例來說明這兩種方法,指出現代科學研究方法的進步,離不開先進的儀器設備和精確的實驗數據,這是科學研究取得突破的關鍵。這一觀點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強調了科學研究中的技術進步和實驗精確度的重要性,有助于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
章鴻釗認為自然法則雖然簡單明了,但其應用范圍非常廣泛。“天地人”合稱“三才”,人是三才之一,三者融為一體,彼此相互依存。人類的行為如果違背了自然法則,就會遭到自然的懲罰,在治理社會時,管理者也應該順應民意和民心,施行仁義之治,以仁愛之心對待子民,并強調“人心不變,此理亦不變,于古然,于今亦然”,這些都是自然之理的體現,是順應天意的表現。同時詳細討論了自然法則的廣泛應用,強調自然法則不僅適用于自然科學研究,也適用于社會治理和國際間的關系。這一觀點強調了自然法則的客觀性和必然性,提醒人們必須尊重自然法則,遵循自然規律。
章鴻釗將自然法則與人類道德緊密聯系在一起,認為自然法則是客觀存在的,而道德則是人類的社會行為規范,并認為二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自然法則強調自然界物質運動的因果關系,這種關系和人類道德的延展相輔相成。自然法則界定了人類社會行為的基本準則,而道德相對于自然法則而言,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主動順應自然法則而形成的自我規范。作為人類在社會生活中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違背道德的行為會導致社會的混亂和不安。在他看來,人類在遵循自然法則的基礎上,只有通過道德來規范自己的行為,才能實現社會的和諧與穩定,這一觀點為社會道德建設提供了理論依據,強調了道德在社會和諧與穩定中的重要作用。
在《自然》中章鴻釗還探討了宗教與自然的關系。他認為宗教的產生是人類在無力抗拒自然力量時尋求幫助的一種精神寄托。他用宗教所推崇的“地球居宇宙中心論” 等實例說明宗教有時會束縛人們的思想,不利于科學的發展。但他承認宗教所宣揚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順應民心所向。章鴻釗還指出無論任何主義或宗教,如果違背了自然法則,都不可能長久存在,由此反映了人類對自然的敬畏與尊重,倡導順應自然、與自然和平共處的理念。
《自然》思想啟示
>《自然》手稿第一章
《自然》可以理解為是一部思想論著。在《自然》中,章鴻釗的自然觀念更多基于傳統的中國哲學框架,尤其是道家“順應自然”的理念。側重于從自然規律的角度來討論人類行為和社會治理,提出思考并尋求出路。這種觀念的形成,與他的一生多處于內憂外患、軍閥割據、日本侵略,以及天災人禍不斷的動蕩和戰爭之中有關。章鴻釗既掌握西方科學文化,又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在面對強權侵略、民族危亡時,他將目光轉向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思想,思考自然與道德、自然與宗教、科學與人文、戰爭與和平等問題,試圖從中找到答案。章鴻釗強調道德的重要性,認為道德是維系社會秩序和實現人類幸福的基礎。他引用孔子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荀子的“利少而義多為之”,以及《中庸》中的“一人貪戾,一國作亂,貪戾即不義之謂也”,來說明道德在個人和國家行為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唯有堅持道德原則,社會才能實現真正的公平和正義,“所謂愛與所謂公與平者,不是褊狹的而是普遍的,不是虛偽的而是真實的,不是機械的而是理性的,也不是陷于物質的而是包乎精神的。”對人類的自身價值高度重視,他認為,人類應該通過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來實現社會的和諧與穩定。這種人本思想和人文情懷,使得章鴻釗的思想具有深刻的人文價值和現實意義。
“曠觀世界大勢,崇拜強權,埋頭武備則如彼,蕓蕓眾生,醉生夢死,迷不知返又如此,而予亦個中一分子耳。回頭猛省,瞿然以驚。”在抗日戰爭勝利后,章鴻釗對侵略者貪念無已、不斷擴張造成的悲慘局面提出批判,“德國誠天下莫強焉,而卒敗于美英與蘇者,敗于自然之理而已;日本亦東方莫強焉,其卒敗于美英與我國者,亦敗于自然之理而已,……故日本初與我國戰而屢勝者,非福也,天欲歙之,必固張之也。德國初與英法戰繼與蘇戰,而屢勝者亦非福也,天欲奪之,必固欲之也,卒之恃勝而驕,日以殘害無辜人民焉務是不僅與敵為敵,直與自然為敵矣”。從二戰的世界形勢反省人類應遵循道德的時代意義,他痛心于戰爭帶來的巨大破壞,感嘆世界局勢的動蕩不安。他認為,國家興亡與道德有著密切的關系,只有遵循自然規律和道德原則,國家才能長治久安。章鴻釗思想中充滿了對人類和自然的深厚情感,對人類命運的關注,對自然規律的尊重,以及對歷史教訓的反思,都體現了他深刻的人文情懷。首先,他強調順應自然法則的重要性,這對于當時的中國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章鴻釗的思想提醒人們,只有遵循自然法則,注重道德建設,才能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其次,章鴻釗的思想對科學工作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那個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科學工作者需要反思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的關系。章鴻釗通過對自然法則和人類道德的探討,為科學工作者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考方向,他的思想不僅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精髓,也為現代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啟示。最后,章鴻釗在《自然》中提出的許多觀點,對于當代社會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在現代社會中,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章鴻釗的思想提醒我們,必須尊重自然法則,保護環境,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章鴻釗的思想還提醒我們,道德是社會和諧與穩定的基礎,必須重視道德教育,提高人們的道德素質。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國之間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只有通過合作與共贏,才能實現世界的持久和平。章鴻釗的思想更提醒我們,必須順應自然法則,尊重各國的利益和文化差異,才能共同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作者: 王 鑫 張孟伯 馬翠鳳
編輯: 張佳楠
排版: 張佳楠
審核: 刁淑娟
官網: https://kpwhbjb.cgl.org.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