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戰運用TOP10·
No.1
烏克蘭持續對俄發動無人艇和導彈突襲
1月以來,烏軍利用無人艇、“海王星”反艦導彈、美制陸軍戰術導彈系統、英制“風暴陰影”空射巡航導彈等,多次襲擊俄軍艦艇、基地及重要民用設施,取得一定戰果。這些襲擊中,有百余艘無人艇和數十枚導彈被俄軍攔截。標志性事件如下:
烏軍持續發動無人艇襲擊。
1月31日,烏軍9艘“馬古拉”V5無人艇發動3波攻勢,在克里米亞西部多努茲拉夫湖擊沉了俄海軍“伊萬諾維茨”號導彈艇。
2月14日,烏軍10艘“馬古拉”V5無人艇,在阿盧普卡襲擊了俄海軍“凱撒·庫尼科夫”號登陸艦,后者左舷和艦尾被擊中發生側傾;1艘無人艇沖進受損部位發生爆炸,致使該艦連同裝載的6輛T-90/T-72坦克及多種彈藥沉沒;其間,5艘無人艇被俄軍艦載武器摧毀。
3月5日,烏軍5艘“馬古拉”V5無人艇,在刻赤海峽附近襲擊俄海軍“謝爾蓋·科托夫”號巡邏艦,后者艦尾和兩舷受損并沉沒。
5月6日,烏軍4艘“馬古拉”V5無人艇,襲擊切爾諾莫爾斯克港(克里米亞北部),致使俄海軍1艘12150型“貓鼬”級快速巡邏艇沉沒,但烏軍多艘無人艇也被摧毀;其間,烏軍首次用1艘裝備R-73防空導彈的無人艇對俄軍米-8直升機發動導彈襲擊,但未擊中。
5月21日,烏軍首次動用1艘裝備“冰雹”多管火箭系統的“海嬰”無人艇發動突襲,在至少5千米距離外,襲擊了俄軍位于金伯恩沙嘴的陣地。
5月30日,烏軍多艘“馬古拉”V5襲擊克里米亞某碼頭,致使俄軍KS701型“金槍魚”級巡邏艇2艘沉沒、2艘受損;其間,大部分無人艇被俄軍摧毀。
7月3日,烏軍2艘無人艇襲擊新羅西斯克港,被俄軍發現并全部摧毀。
12月7日,烏軍由“馬古拉”V5、“海嬰”和“加維亞”(波蘭提供,首次參與對俄襲擊)等10余艘無人艇組成的集群,襲擊了克里米亞大橋,被俄海軍全部摧毀;同日,烏軍另有無人艇襲擊俄在黑海西北部的天然氣平臺,致使平臺上的監視系統損毀。
12月31日,烏軍多艘“馬古拉”V5無人艇襲擊克里米亞塔爾漢庫特角地區,其中1艘發射R-73防空導彈并首次擊毀俄軍米-8直升機。
烏軍對塞瓦斯托波爾發動多輪導彈襲擊。
3月23日,烏軍發射多枚英制“風暴陰影”空射巡航導彈襲擊黑海艦隊基地塞瓦斯托波爾,擊中了“亞速”號和“亞馬爾”號大型登陸艦(“亞馬爾”號上層甲板出現破洞并發生右傾),另有3枚導彈擊中黑海艦隊岸基特種通信中心。
4月初,烏軍發射1枚“風暴陰影”導彈襲擊塞瓦斯托波爾,被俄海軍“颶風”號小型導彈艦用“鎧甲”-M防空系統攔截。
4月21日,烏軍發射“海王星”反艦導彈襲擊塞瓦斯托波爾,造成港內“公社”號打撈救援船起火(受損細節未公布)。
8月2日,烏軍發射多枚美制陸軍戰術導彈系統襲擊塞瓦斯托波爾,造成俄軍S-400陸基防空導彈系統4個發射裝置、在港維修的“頓河畔羅斯托夫”號常規潛艇嚴重受損。
No.2
美西方與胡塞武裝在紅海地區持續交戰
1月以來,紅海地區局勢持續緊張,胡塞武裝頻繁利用無人系統、巡航/彈道導彈襲擊美西方艦艇和商船;美西方對胡塞武裝展開了多波次打擊。標志性事件如下:
胡塞武裝多次襲擊途經紅海商船。
2月18日,胡塞武裝用2枚反艦導彈襲擊了英國“紅寶石”號商船,1枚導彈命中并致該船沉沒。
3月6日,胡塞武裝用1枚導彈擊中了距亞丁港約50海里處的希臘“真實信心”號商船,致3人死亡、4人受傷。
6月12日,胡塞武裝用自殺式無人艇擊中希臘“導師”號商船船尾,導致船艙進水、機艙受損并沉沒,1名船員失蹤;該無人艇采用白色涂料,長5-7米,載有假人,無明顯通信裝備。
美西方持續攔截胡塞武裝導彈和無人系統。
2月1日,美海軍首次用“密集陣”近防武器系統,在距離本艦不足1英里處,攔截了1枚來襲導彈。
2月17日,美海軍首次發現并摧毀胡塞武裝1艘自殺式無人潛航器。該潛航器疑似由伊朗提供,外形與魚雷相似,桅桿疑似搭載光電和通信系統(用于目標探測和遠程控制)。
3月21日,法海軍首次在實戰中用“紫菀”防空導彈攔截彈道導彈。“阿基坦”級“阿爾薩斯”號護衛艦用“武仙座”雷達跟蹤3枚來襲彈道導彈,并發射至少3枚“紫菀”防空導彈進行攔截。
7月14日,美海軍EA-18G電子戰飛機首次擊落無人機。“艾森豪威爾”號航母搭載的第130電子攻擊中隊1架EA-18G上涂有無人機擊落標記,表明其首次成功攔截無人機。
美西方對胡塞武裝發動多波次打擊行動。
1月12日,美海軍“艾森豪威爾”號航母打擊群和英空軍4架“臺風”戰斗機,對胡塞武裝控制區的28個地點60余個目標展開首輪聯合打擊;隨后,胡塞武裝將美英艦船列入打擊名單。
1月22日,美英對胡塞武裝控制區發動第二次聯合打擊。其間,美海軍“艾森豪威爾”號航母搭載的F/A-18E/F戰斗機、英空軍“臺風”戰斗機,發射了空地導彈;美海軍“菲律賓海”號巡洋艦、“梅森”號驅逐艦、“格雷夫利”號驅逐艦和1艘核潛艇(未知型號)發射了“戰斧”對陸攻擊導彈;聯合打擊了胡塞武裝導彈發射系統、防空系統、雷達和地下武器庫等8個軍事目標。
2月3日,美西方多國對胡塞武裝控制區發動第3次聯合打擊。其間,美海軍驅逐艦、F/A-18E/F戰斗機分別使用“戰斧”對陸攻擊巡航導彈、“聯合直接攻擊彈藥”(JDAM)對胡塞武裝控制區13個地點36個目標進行打擊;澳大利亞、巴林、加拿大、丹麥、荷蘭、新西蘭為美英打擊行動提供支持。
2月24日,美英對胡塞武裝控制區開展第4輪聯合打擊,重點打擊位于8個地點的地下武器庫、導彈系統及其發射裝置、防空系統、雷達系統、直升機、無人機倉庫及其操控設施等18個目標。
11月9日,美海軍陸戰隊首次用F-35C戰斗機打擊胡塞武裝。其間,第314戰斗機攻擊中隊1架F-35C從“林肯”號航母上起飛,對胡塞武裝控制區多個武器儲存設施展開打擊。
No.3
歐盟啟動“盾牌”行動維護紅海地區航行安全
2月,歐盟啟動“盾牌”海上安全行動,旨在維持紅海和海灣“航行自由”,保護紅海航行的艦船,以免被也門胡塞武裝襲擊。行動指揮部設在希臘拉里薩市,行動區域包括曼德海峽和霍爾木茲海峽海上交通線,以及紅海、亞丁灣、阿拉伯海、阿曼灣和波斯灣等國際水域;行動任務主要包括海上態勢感知、護航等。根據計劃,參與護航的艦艇每隔3至4個月輪換一次,并保持至少2艘的常態化部署規模。2023年10月以來,胡塞武裝多次襲擊紅海航行的國際商船。“盾牌”行動將通過國際伙伴間的密切合作,確保歐盟海軍在該地區的存在,維護海上安全并確保航行自由。
No.4
北約開展“波羅的海行動2024”聯合演習
6月,北約在波羅的海開展“波羅地海行動2024”聯合演習。該系列演習始于1972年,本屆為第53屆。隨著波羅的海國家不斷加入北約并面臨來自俄羅斯的威脅,演習規模和復雜程度持續加大,因此本屆演習規模也達到歷史最大。演習參演兵力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等20個國家的4支兩棲特遣部隊和多國特遣部隊,共50艘艦艇、25架飛機和9000余名作戰人員。演練科目包括反潛、射擊訓練、兩棲作戰、掃雷和醫療響應等。1990年代以來,瑞典一直作為中立國參與該年度演習,本屆首次以北約成員國參演。此外,在本屆演習中,首次有美印太司令部海軍部隊參演(具體兵力未披露)。“波羅地海行動2024”旨在加強北約國家在聯合軍事行動中的力量整合,提高對俄威懾,確保波羅的海地區的安全與穩定。
No.5
美盟開展“環太平洋2024”聯合演習
6-8月,美盟在夏威夷群島及周邊地區開展“環太平洋-2024”聯合演習。此次演習由美國主導,是歷屆演習中參演國家最多的一次,旨在演練美盟聯合部隊應對對手和自然災害的反應能力,提高盟伴國家之間的互操作性。參演兵力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荷蘭、韓國、日本、印度、菲律賓、澳大利亞、加拿大等29個國家40艘水面艦、3艘潛艇、150余架飛機及2.5萬余名作戰人員,演練科目包括反艦、反潛、兩棲登陸、海上聯合防御、“對位壓制工程”項目作戰網絡驗證、無人艇發射“短劍”制導火箭彈、無人機布放回收與補給、后勤保障、人道主義救援和災難響應等。
其中,反艦科目“擊沉演習”作為演習“重頭戲”,美盟國家以“塔拉瓦”號兩棲攻擊艦(排水量約4萬噸,2009年3月退役,2024年4月從海軍登記冊中除名)為靶艦,并用機載“聯合直接攻擊彈藥”、“遠程反艦導彈”及艦載和陸基導彈(未公布型號)聯合將其擊沉,這也是近20年來美海軍在實彈演習中擊沉的最大噸位艦艇。
No.6
美海軍調用西海岸航母維持中東地區前沿存在
7-11月,為應對中東地區緊張局勢,繼“里根”號航母2021年從日本支援阿富汗撤軍以來,美海軍再次調用印太地區的航母,在中東執行前沿部署任務。通常,美海軍主要用以東海岸為母港的航母維持中東前沿存在。6月,東海岸航母輪換緊張,“艾森豪威爾”號航母離開紅海時,本應接替其的“杜魯門”號航母未完成部署前訓練,導致中東短時間無美航母存在。7月,美海軍從印太地區調用“羅斯福”號航母,接替“艾森豪威爾”號維持中東前沿存在。8月,美海軍又從印太地區調用“林肯”號航母,在中東短暫維持雙航母前沿存在。9月初,“羅斯福”號航母離開后,“林肯”號航母在中東持續部署至11月。12月,“杜魯門”號航母進入紅海,時隔6個月重新由東海岸航母維持中東前沿存在。
No.7
俄海軍開展“大洋2024”大規模演習
9月,俄海軍在太平洋、北冰洋、波羅的海、里海、地中海的13個海域同步開展“大洋2024”戰略演習。演習為期7天,參演兵力包括俄太平洋艦隊、北方艦隊、波羅的海艦隊、里海分艦隊9萬余人、400余艘艦艇、125架飛機、7500余件其他裝備。俄空天軍也參與了部分演練科目,聯邦安全局、內務部、國家近衛軍局為演習提供保障。我國4艘艦艇和15架飛機赴日本海參演。演習還邀請印度、尼加拉瓜等15個國家派代表觀察。演習科目包括反艦、防空、反潛、反水雷、反無人、對陸打擊、空中作戰、登陸與反登陸作戰等。此次演習是蘇聯解體后俄海軍舉辦的最大規模演習,檢驗了海軍指揮機構和作戰單位的戰備狀態,演練了軍兵種間的協同作戰能力。
No.8
北約開展大規模海上無人系統演習
9月,北約在葡萄牙附近海域開展2024年“雷普莫斯”演習,來自20余個國家軍隊、工業界、學術界2000余人參加,參演裝備包括37架無人機、20艘無人艇、36艘無人潛航器,以及25艘有人艦船。演習集中于五個方面:一是驗證北約“反潛屏障”概念,利用空面潛無人集群建立海上持久監視網,探測跟蹤潛艇;二是驗證無人裝備多任務能力,如用多任務旋翼無人機執行電子戰、反水雷任務,用固定翼無人機布設聲納浮標;三是驗證支撐空面潛無人裝備跨域無縫集群的通信協議和指控架構;四是驗證高價值裝備應對海上無人集群的能力;五是驗證北約成員國無人系統的互用性。“雷普莫斯”演習是持續開展的年度演習,旨在加速北約無人作戰新概念新技術向實戰轉化。
No.9
美海軍首次完成垂發系統海上裝填試驗
10月,美海軍在圣迭戈附近海域首次完成垂發系統“移動裝填裝置”海上試驗。此次試驗在4級海況下進行,試驗中,“華盛頓·錢伯斯”號干貨彈藥船利用固貨補給系統將導彈貯發箱過幫到“長津湖”號巡洋艦上;在“長津湖”號甲板上,“移動裝填裝置”裝填臂橫臥,利用剛性夾具抱緊導彈貯發箱,然后豎立,夾具和吊索相配合,將導彈貯發箱裝填至本艦MK 41垂發系統單元中。垂發系統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上艦以來,由于海浪影響,一直難以進行海上裝填,成為制約水面戰斗艦持續作戰能力的重大瓶頸。近年,美海軍開展了多種裝填方案研究試驗,最終選擇抱吊結合的“移動裝填裝置”。此次試驗表明該裝置基本具備了海上導彈裝填能力,成熟后將大幅提高美海軍遂行持續大規模海戰的能力。
No.10
美海軍首艘“弗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部署至關島
11月,美海軍“弗吉尼亞”級“明尼蘇達”號攻擊型核潛艇抵達關島海軍基地,這是首艘以關島為母港的“弗吉尼亞”級潛艇。美海軍在發布的新聞稿中表示,印太地區的安全環境要求其將最強大的部隊前沿部署,為海上和聯合部隊行動提供靈活性。此前,關島海軍基地駐泊4艘“洛杉磯”級潛艇,分別為“安納波利斯”號、“杰斐遜城”號、“阿什維爾”號和“斯普林菲爾德”號。“明尼蘇達”號2011年5月鋪設龍骨,2012年11月下水,2013年9月服役,此前部署在夏威夷珍珠港-希卡姆聯合基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