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29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4分鐘
我們往往高估一天能完成的事,而低估十年能取得的成就。
拿出十年來,你可以成就不可思議的奇跡。
堅持長期主義,積小勝為大勝。
成長的捷徑是得到高人的指導。
向高人請教的最好方式是什么?
還不是拉近關系,而是爭取參與到高人的事業、事務中。在一起做事中,自然得到指導。
只不過,“指導”可能叫另外的名字:有時稱“鼓勵”,有時叫“批評”。
成長的前提是認識自己。
什么是認識自己?
第一點,洞察自己能夠在什么方面達到優秀。同樣重要的是,明白自己在哪些方面無法優秀。
第二點是,發現自己對什么充滿熱情。這種熱情,不是外在獎賞下的熱情,而是內在驅動下的熱情。
第三點是,明白自己的哪些努力能創造價值,或回報。這三點的交集,就是自己應該深耕的領域或方向。
教師成長的關鍵在于反思。
存在兩種情況,一是缺乏反思,二是低效反思。
第一,為什么缺乏反思,因為習慣把問題合理化。比如有學生成績不好,不是反思自己哪里需要調整,而是認為“這個孩子家庭條件不好,否則,我同樣的講課,為什么別的孩子就能學會呢?”這樣一想,就難以反思了。有時,沒有問題就是最大的問題。
第二,低效反思的原因是什么?一是缺乏理論或專家的指導,沒有異質性思維的介入,反思只是停留在表面或單個維度,難以真正激活思維。二是缺乏行動,實踐既是反思的目的,也是檢驗反思的工具,思而不行,就只是虛無渺茫的念頭。三是缺乏共同體,獨自思考很難突破個人認知的局限性,蘿卜湯燉蘿卜,燉來燉去,一個味道。
想要獲得更快的成長,要勤奮。
但要擺脫假性勤奮,表演性勤奮。
以終為始,緊盯目標,只有真正有效的勤奮,才能有真正有效的成長。
什么是成長?不是讀幾本書,不是靠近高人,不是做成幾件事,更不是栽幾個跟頭。
知識管理專家田志剛說:“只有做正確而困難的事,才是成長。”
一是“正確”,二是“困難”。我認為還應再加一點:堅持。
只有以研究的方式對待工作,才能趨向正確,如果單憑經驗,自以為是,就容易跑偏。
求困難不符合人的本能,喜歡做容易的事才是本性。成長,在某種程度是反本能的行為。
要有根本性成長,需要考慮時間的維度。急功近利,只想立竿見影,怎么可能?
人本質是時間性存在。你如何對待時間,時間就如何塑造你。
時間管理的本質是精力管理。
精力包含四個方面:體能、情緒、思維、意志。
一個人是如何把自己“毀掉”的?
1. 不學習,喪失學習的能力。
2. 言而無信,滿口大話,一次次失信于他人。
3. 好逸惡勞,逃避挑戰,習慣自我欺騙,自我麻醉。
4. 身處平庸的環境,而不自知。
5. 牢騷抱怨,總向外歸因,不敢自我“解剖”。
6. 言語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不是“立長志”,而是“常立志”。
7. 沒有反思的習慣和能力。
8. 小富即安,小農意識。
9. 刻舟求劍,不知主動認識、跟隨社會大趨勢。
10. 不知融入優秀共同體、靠近高人,只是以周圍的人作為行動的參照和標準。
我們不知道哪條路能抵達彼岸,只有不斷嘗試,直至探尋到那條最合適的路。
我們不知道誰是同道中人,只有埋頭奮力前進,在前行的路上遇到尺碼相同的人。
有了生命自覺,人才能發揮主觀能動性,努力把握并創造自己的命運,朝向自我實現。
生命自覺分為四個階段,一是自明、自得,即認識自我;二是自立、自強,即確立志向;三是自持、自勉,即持之以恒;四是自由、自在,即實現自我。
人懶惰久了,稍微努力一下子,就以為是在拼命。
往前看,關注方向,而不是目的地。
保持正確的方向,就會抵達你想去的地方。
毛竹在成長期前4年只生長約3厘米,但到了第5個年頭便會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快速生長,僅僅用6周的時間就能長到15米。
前4個年頭毛竹并不急著向上生長,而是拼命地向下扎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數百平方米,為后面的快速生長提供充足養分。
教師的專業發展也是如此,要生長得高,就要先厚積基礎,向下扎根。
如何厚積基礎?
大量閱讀,閱讀經典書籍,閱讀理論書籍。教育理論書籍為教師提供了關于教育教學的理性思考和指導,幫助教師認識和掌握教育教學規律,使教育教學活動更加科學、有效。
對于教師,如何才能保持持久的學習內驅力和生命活力?答案是,從浪漫進入精確。
如何才能進入精確期?做研究。
向名師究竟應該學習什么?
一是精深閱讀,持續寫作。具備專業閱讀和專業寫作的能力。
二是做研究,具備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浪漫期感受到的是名師的魅力,精確期感受到的是知識的魅力。后者才是最持久的。
人每天都遇到大量事件、事實。
一生中對這些事實的理解和選擇,就構成了所謂的命運。
一開始,會有新鮮感,跟隨他人,紛紛投入,這是常人之心態與習慣。
久之,當新鮮感過去,還能持續嗎?
古人說,求名于朝,求利于市,求智于孤。耐得住寂寞,才能守來一樹繁花。
這個過程很難,但恰恰是卓越與平庸的分野。
堅持,是一種優秀的生活態度。
表面的堅持毫無用處,學習堅持也是一門學問。不拘泥于瑣碎生活,不被當下的挫折或蠅頭小利影響,讓靈魂能保持一種清澈與明亮,能始終站在一個宏大的旁觀視角來審視自己的生命。
奮斗的動力從哪里來?
歸根到底:一是希望,二是失望。
希望,就是成功的可能。看到可能性,知道有可能實現、得到、獲取,進而激發出內在的渴望感而精神振奮、勇氣鼓足、快馬加鞭。
失望,就是挫敗、跌倒、遇阻,因不愿意、不甘心、不罷休,強烈要擺脫難以忍受的現實困境,所以奮起一搏、孤注一擲,吃常人不能吃的苦,受常人不愿受的罪。
大多數人本來都有進取心,為何隨著年齡增加,逐漸“躺平“?
一是感覺無論如何奮斗也難以實現夢想;
二是即使不奮斗也差不到哪兒去。
成長,主要靠自己。
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是自主發展,教師成長的秘訣是自主成長。
底層邏輯+環境變量=方法論。
掌握了底層邏輯,就探尋到了萬變中的不變,才能動態地、持續地看清教育的本質。一個老師,掌握了教育的底層邏輯,再靈活考慮環境和條件的因素,就能創造出適應當下的有效方法。
真正的學習,是一場“馬拉松”。
1. 不必擔心輸在起跑線上,重要的是耐力和恒心,而不是起跑和沖動。
2. 一開始別沖得太猛了,沖得猛難持久。
3. 過程是枯燥、孤獨的,最終的對手是自己,不是他人。
4. 別擔心人多競爭大,大部分“表演性學習”者過了新鮮感,會陸續退出。
當處境、條件都大體相同時,導致人與人之間差別的因素,并不是天賦(當然,天賦非常重要),歸根到底是兩個因素:
一是自律,二是吃苦。
自律,就是長時間的和自己的惰性、欲望、拖延等等作斗爭,就是持續不斷地給自己注入堅持下去的力量。
吃苦,就是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日復一日,默默地投入枯燥乏味的事中。
久而久之,自律會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
而起初感覺到的“吃苦”,也會由于領會到內在的意義和魅力而嚼出不同的味道。
別把辛苦當做努力。很多時候,之所以辛苦,就是因為不努力。
什么是努力?做正確的事,正確地做事。
什么是辛苦?方向跑偏,南轅北轍;方法錯誤,勞而無功。
走路“偏航”,對提醒的人常會感謝并反思,做出調整。
思路“偏航”,對提醒的人常不以為意,并竭力辯護。
所有的管理,歸根到底是自我管理。
所有的教育,歸根到底是自我教育。
強者三大信念:一切都是自己的錯;別人的成功都是必然的;自己的成功都是偶然的。
弱者三大信念:一切都是別人的錯;別人的成功都是偶然的;自己的成功都是必然的。
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
來源丨新網師
編輯丨智庫君
版權說明丨校長派尊重原創,版權為原作者所有,若侵權,我們會及時聲明或刪除。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