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二十三,祭灶官”。
為啥要祭灶神呢?說法是蠻多的。
灶王爺在大家伙兒眼里是一位通情達理、圓滑世故、能夠替人消災免禍的“好好先生”。
張延偉 | 撰文
01/
為了讓一家人來年幸福
小年要好好“賄賂灶王爺”
“祭灶”作為我國民間一項影響深遠、流傳極廣的傳統習俗,在周代就已流傳開來。
即便到了現在,農村人在臘月二十三這天仍然“祭灶”,雖然方式方法已有所不同,但足見從古到今人們都對灶神非常崇敬。
灶神被人們尊稱為“灶君司命”。
傳說中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專門負責管理各家的吃喝事宜,是人們心目中的保護神。
以前農村人們蓋房,差不多都要在灶間東墻壁上設一個“灶王爺”的神龕位。
其實這個神龕也就是在灶臺上方的墻壁上留置一個一尺見方、半尺深淺的框臺,里面供奉灶王爺和灶王奶奶的神位。
所謂“老灶爺面朝西,金銀財寶往家飛。”
神龕里有擺放灶王爺石膏塑像的,有用紅紙或黃表紙寫上“供奉灶君老爺之位”的。
現在一般張貼印制精美甚至是“燙金”的灶王爺灶王奶奶畫像,畫像兩側還印著諸如“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來”等聯句,橫批是“一家之主”或“四季平安”等。
傳說灶王爺自上年除夕就一直保護和監督著全家人,到臘月二十三回天宮向玉皇大帝匯報一家人的善惡德行。
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將這家人新的一年應得的吉兇禍福交于灶王爺之手帶回。
由此看來,灶王爺的匯報直接關系著一家人來年生活質量的好壞,平時和灶王爺搞好關系十分必要。
人們除了在日常節日好吃好喝供奉灶王爺,在臘月二十三這天更要奢侈一回,千方百計“賄賂”他,就是“祭灶”。
祭灶一般在晚飯時進行,而且有很多講究。
打我記事起,奶奶或母親總要在二十三這天晚上做一鍋面葉兒加面條,而且總會多放一些肉在里面。
在做飯的間隙把上年貼的灶王爺神像小心翼翼地揭下來,把新“請”的灶王爺神像貼上去,名曰“換衣裳”。
等飯做好了,先盛上滿滿一大碗放在灶王爺神像面前,上面擺雙筷子,再把灶糖、火燒、煮熟的“刀頭”肉禮、裝滿白酒的酒杯等一一擺好;接著把給灶王爺準備的“坐騎”——一只大紅公雞用紅布條拴著腿,把公雞兩只翅膀交叉著壓合在一起。
然后開始點燃黃裱紙錢,同時把舊的神像一齊燒了。
嘴里也念念有詞,大意是:“老灶爺辛苦一年了,平時好吃好喝都想著您哩,今兒二十三祭灶哩,給您換新衣裳哩;面葉兒、面條、灶糖、火燒、肉您盡管吃,好酒也喝吧;吃好了、喝好了,騎著大紅馬上天去,拜托您到時候給俺家多多美言幾句,明年繼續保佑家里一切平安、順順利利。俺全家記著您的大恩大德,好吃好喝一定都想著您......”之類。
隨后把酒杯里的酒一一澆在公雞頭上,公雞撲騰幾下,說明灶爺已領會了主人心意,酒足飯飽騎“馬”上天“言好事”去了。
我們這些孩子早已垂涎欲滴,這會兒才能享用灶王爺“吃”過的灶糖、火燒和飯食。
奶奶說,吃面葉兒和面條代表“錢串兒”,吃發面做的火燒寓意來年“大發”;給灶王爺吃“灶糖”有兩層意思:一是讓他吃些甜食,多說些甜言蜜語;二是讓灶糖粘住灶王爺的牙,免得他喝醉后胡言亂語。
02/
灶王爺奉命“查戶口”
認的“干親”也得去祭灶神
小年除了祭灶神,還有走“干親”的習俗。
村里到了傍晚時分,鞭炮就“噼里啪啦”地響個不停。小時候,我感覺奇怪,問父親咱家為啥不放鞭炮。
父親說,放鞭炮的都是認有干親的人家,“干兒”來向老灶爺“報到”哩。
解放前農村生活條件差,醫療條件落后,特別是小孩兒家有個病患什么的醫治不及時、耽誤病情,就夭折了。
老人們迷信,說這是孩子是“命瓤(弱)”。所以孩子一生下來,家里人都要找一位算卦先生給孩子掐“八字”,看看命中五行是否欠缺。
然后根據五行中缺少的,尋找一個合適的人認作“干大(爹)”,與“干大”五行形成互補,由此便可命運昌達、高枕無憂了。
五行缺木、缺水、缺土的,就選擇村頭長勢旺盛的大樹、村里的水井以及寬闊的“長尺兒地”作“干大”。
還有的直接認在打麥場的石磙上、村頭的石磨盤上或水井的轆轤上。
更有甚者,干脆把孩子寄認在掌管一方水土的“土地爺”身上或者執掌人間煙火的老灶爺身上,好托神仙的福氣,保佑孩子平安順達......
常言說“祭灶不祭灶,全家都來到”。
過去人們講究“祭灶必祭在家”,意思是凡出門在外的人,在臘月二十三這天都要趕回家里來。
因為灶王爺要在這天“查戶口”,把一家的人口清點清楚再向向上級匯報,替一家人領受一年的吃喝“祿糧”。
凡認有干親戚的,干兒干閨女在十二歲之前,每年臘月二十三這天須得在自家和“干大”家分別祭灶,先后順序可視具體情況而定。
干兒、干閨女來“干大”家參加祭灶儀式,也需攜帶肉禮、灶糖、燒餅、鞭炮、香裱和大公雞。
供奉各類禮物后,面向老灶爺磕六個“響頭”,表示自己也是這個家庭的成員之一。
要擱現在這就屬于典型的“雙戶口”了,也不知道灶王爺吃了人家、拿了人家的還會不會堅持原則?
03/
為灶王爺替窮人擋債
是個“好好先生”
“小年”也是年關將近的日子。
“年關”前后是貧苦家庭特別是借有外債人家最忐忑不安的日子。
但凡有能力的都會在祭灶日之前把賬還了,如果還不上就得想方設法拖到臘月二十三之后,這樣就算“翻過年”了,一般情況下債主也不會再苦苦相逼。
怕就怕借款一方在農歷臘月二十三之前騰出手來上門催款,即便是親朋好友間委婉的提醒,臨過年的也會讓家里生活“雪上加霜”。
所以常有人提前找個理由躲出去,盡量不與債主見面,等祭灶日那天再回家。
這樣就有了“年后加倍努力、早些償還”的理由。
但在祭灶時還另外多了一樣“講究”:除了供奉給灶王爺吃的切成寬窄不一的面葉兒或面條,還要另外搟一個和鍋蓋一般大小、薄薄的圓面餅攤在飯鍋表面。
將面葉兒或面條蓋得嚴嚴實實,最后和面葉兒或面條一起煮熟起鍋,意即值此“一切事情圓圓滿滿,外賬暫且一概(蓋)不說”。
二伯父曾任大隊治保主任,那年冬至日在大隊部開會日突發中風,也算是因公所致,后經公社領導協調,在公社衛生院看病吃藥都記著公家的賬。
不料到了年底,生產隊長和會計居然夾著賬本來家里催藥錢。
二伯母哭哭啼啼找到公社書記傾訴,書記出身農家也算體恤民情,說了句:“都祭罷灶了還要啥賬,明年再說!”
后來這事也就不了了之。如今二伯母提起此事還說是托了老灶爺的福。
現在民間要賬的時間“節點”幾經衍變,已改為臘月二十八了。
也就是說臘月二十八之前可以到家里要賬,一旦人家貼上門神、對聯,就不能再進家要賬,只好等到明年了。
這雖沒有白紙黑字,卻也成了民間約定成俗的規矩。
(圖片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