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斌 編輯:馮曉暉
本系列發布九江文史類研究文章。歡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聯系方式見自動回復。
黃庭堅的父親黃庶一共生了五個兒子,分別是黃大臨、黃庭堅、黃叔獻、黃叔達、黃蒼舒、黃仲熊。蒼舒16歲夭折,仲熊34歲早逝。在余下的兄弟中,無論仕途坦蕩春風得意,還是命運多舛風雨如晦,他們依然骨肉情深,互為關顧,共擔風雨,不時詩詞唱和,體現出伯歌季舞、肝膽相照的兄弟情誼。
黃大臨出生于慶歷辛巳年(1041)四月十六日酉時,字元明,號寅蓭,黃庭堅不知什么原因,還稱其為“伯氏”,比黃庭堅大四歲。父親黃庶曾為康州太守,黃大臨因父蔭而以秀才身份入仕。他雖沒有考中舉人進士,仍是秀才身份,但由于出生于書香世家,多年浸濡在四書五經和詩詞歌賦等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其文學修養自是十分了得。除了和詩書雙杰的二弟黃庭堅經常切磋外,還與唐宋八大家的蘇轍詩詞唱和。
大臨在出仕之前,一直在老家分寧雙井居住讀書。元豐元年(1078),在舊居東邊修建了一座茅蓭,寫詩四首紀其事,并作序曰:“雙井敝廬之東得勝地一區,長林巨麓,危峰四環,泉甘土肥,可以結茅蓭居。是在寅山之頦,命曰寅蓭。喜成四詩,遠寄魯直(黃庭堅)。可同魏都士人共和之。”從此,黃大臨就自號寅蓭。從這段序言,也可看出大臨對自己的詩文是有底氣的,充滿了自信,故最后一句特地交待庭堅二弟“可同魏都士人共和之。”
黃大臨的詩詞數量和其弟黃庭堅是無法相比的,現存詩詞13首,其中,《全宋詞》收錄其詞3首,《全宋詩》收錄其詩8首,另外,《同治萍鄉縣志》收錄其佚詩2首。錄其詩詞各一首于下,供大家欣賞。
《留別詩》
桄榔筍白映玉箸,椰子酒清宜具觴。
市井衣裘半夷夏,陰晴朝暮變炎涼。
莫推月色共千里,不寄江南書一行。
無榖笳聲上云漢,曉來偏繞九回腸。
《青玉案》
行人欲上來時路。
破曉霧,輕寒去。
隔葉子規聲暗度。
十分酒滿,舞茵歌袖,沾夜無尋處。
故人近送旌旗暮。
但聽陽關第三句。
欲斷離腸馀幾許。
滿天星月,看人憔悴,燭淚垂如雨。
一、千里護弟到黔州
元豐七年(1084),大臨初次出仕任龍泉縣令,后又任梁縣尉。元祐六年(1091),其母隨黃庭堅居住京城,因病而逝。黃大臨奔喪京城,后和黃庭堅一起隨護母親靈柩歸葬家鄉分寧雙井。
紹圣元年(1094)六月十八日,黃庭堅管勾亳州明道宮,朝廷命其于開封府地界之內居住,以聽候國史院對證查問。年底,因被誣纂修《神宗實錄》不實,被貶涪州(今涪陵一帶)別駕,黔州(今彭水一帶)安置。這時,黃庭堅按朝廷規定,在開封府陳留縣居住,黃大臨擔心庭堅二弟心情不好,故一直隨侍左右。
紹圣二年(1095)正月,黃大臨陪同黃庭堅從陳留出發,經尉氏、許昌,渡漢水,一路往黔州進發。二月至江陵,上三峽。過巫峽鬼門關時,大臨看到兩岸巉巖陡立勢似欲墜,想到二弟命運多舛,官職一貶再貶,這次貶到黔州這個僻遠蠻荒之地,能不能闖過這道鬼門關回到家鄉安度晚年,都無定數,心里甚覺難過疼痛,夜宿施州(今湖北恩施州一帶)歌羅驛時,就著昏黃的燈光,寫下了《題歌羅驛竹枝詞》:
尺五攀天天慘顏,鹽煙溪瘴鎖諸蠻。
平生夢亦未嘗處,聞有鴉飛不到山。
風黑馬嘶驢瘦嶺,日黃人度鬼門關。
黔南此去無多遠,想在夕陽猿嘯間。
一行人三月至下勞關,四月二十三日,到達黔州,居住在開元寺摩圍閣。曠達樂觀的黃庭堅干脆自號摩圍閣、黔安居士。
在這段時間里,黃大臨一直陪伴在黃庭堅身邊,歷時近四個月,行程一千多里。到了黔州后,一直不忍和二弟離別,一拖再拖,在黔州逗留了近兩個月后,才于六月十二日戀戀不舍地離開。
在陪同二弟前往貶所期間,朝廷授予黃大臨越州(今浙江紹興一帶)司理參軍,主管獄訟刑罰事務。離開黔州之后,黃大臨匆匆趕赴任所。
元符三年(1100)三月,黃大臨解職越州司理參軍,十月,調任江西萍鄉縣令。《萍鄉縣志》載其在紹圣間任萍鄉縣令是錯誤的,因黃庭堅在《寶積禪寺記》中明確記載:“(元符)三年十月,余伯氏元明為令也”。大臨在縣令任上,簡政寬仁,士民感佩,故政令暢通,賦稅無缺。其事功被錄入《萍鄉縣志·列傳·名宦》(《義寧州志》也有類似內容的記載):“黃大臨,字元明,分寧人。紹圣間知萍鄉。心切愛民,或諷其過慈。大臨曰:‘民令職也,豈其操三尺法,與百姓仇敵哉?’提舉張根行雅聞其賢,折節禮下之。”
二、時隔七年聚萍鄉
紹圣五年(1098),因避表外兄張向之嫌,黃庭堅遷戎州(今宜賓)安置。元符三年(1100)年五月,黃庭堅起復宣德郎,監鄂州在城鹽稅,因江水上漲阻行未到任。十月,改奉議郎,簽書寧國軍(今安徽宣城市)節度判官。建中靖國元年(1101)三月,改奉議郎權知舒州(今安慶一帶)。四月,召為吏部員外郎。這時,黃庭堅已到湖北江陵。他考慮到體弱多病,辭免恩命,乞知太平州(今當涂、繁昌、蕪湖一帶),留在荊南待命。
崇寧元年(1102)正月二十三日,黃庭堅從荊州出發,二十六日到岳陽,隨即登岳陽樓,寫下著名的《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詩二首》:
其一
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出瞿塘滟滪關。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
其二
滿川風雨獨憑欄,綰結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
二月六日,經湖北通城,進入洪州分寧黃龍山,拜謁靈源惟清禪師,為黃龍寺寫下了那首“山行十日雨沾衣,幕阜峰前對落暉”的有名詩篇。在雙井逗留一段時間后,動身前往萍鄉探望兄長大臨,在路上與密老禪師相遇,一起前往萍鄉。四月一日到達萍鄉,與分別近七年的哥哥大臨見面相聚。
這年,黃庭堅58歲,黃大臨62歲,兩人都是年老體弱,病痛纏身,兩人離別將近七年,飽經官場風雨和世態炎涼,兩人俱是身心俱疲心力交瘁,但老兄弟分別多年之后的相見,又是格外令人喜悅,除了黃大臨上衙處理公事之外,其他時間是形影不離,或促膝侃侃而談,或附耳嘮嘮叨叨,甚或抵足而眠共被而臥。
黃大臨還帶著黃庭堅四處走走轉轉,邑人士民聽聞和蘇軾齊名的大文豪大書家黃庭堅來了萍鄉,俱來圍觀相聚,一睹才子風采。參觀了縣衙廳壁、寶積寺、石乳洞、金氏花園等地之后,眾人多次對黃庭堅說:員外蒞臨,縣邑增輝,萍鄉盛事,請留墨寶。黃庭堅感覺盛情難卻,黃大臨又微笑頷首,立即在現場揮毫潑墨,賦詩兩首,一為《題石乳洞》:
石洞呀然占一方,深如曲室敞如堂。
山中路與紅塵隔,物外人驚白晝長。
靜聽乳泉聲滴滴,閑敲石鼓響浪浪。
自慚薄宦徒勞力,得近仙家九館傍。
一為《奉和歐陽元之清明日金氏園中賞花韻》:
詞情句法少陵風,休問去年今日同。
美酒但浮今夕白,好花還作去年紅。
初晴麗景增春重,侑坐新妝特地濃。
聊折一枝陪樂事,鏡中不似舊時容。
第二首詩是黃庭堅參觀金氏花園所寫。在大臨和歐陽元等萍鄉鄉紳俊彥的陪同下,一行人來到了萍鄉久負盛名的金氏花園賞花。雖然已是晚春,但花園的鮮花還在怒放,滿園依然是姹紫嫣紅春光無限,歐陽元拿出自己在清明節那天寫下的《清明日金氏園中賞花》詩給黃庭堅展看,黃庭堅依其原韻寫下了如上詩篇。
在詩的最后,黃庭堅寫道:看到大家紛紛折花在手,有的把玩,有的像婦女一樣斜插鬢邊,自己禁不住也折下一枝,插到鬢邊,對鏡一看,雖然有鮮花裝飾,但歲月留痕,鏡中的面容不是過去那個自己,早已是兩鬢染霜,皺紋滿臉,一副蒼老衰朽的模樣,不禁唉聲嘆氣起來。
湖南醴陵縣緊挨萍鄉,聽聞聞名天下的文豪黃庭堅來到了萍鄉,醴陵主簿李承之立即修書一封,派專人送給黃庭堅。黃庭堅閱讀來書后,回書一封,名為《與醴陵主簿李承之書》:
某,頓首。自荊州來省伯氏(大臨)于仁里。聞足下鄉?之譽甚矣,恨不相識也。乃專使慧書至意,傾寫不見鄙外,幸甚幸甚!告以從來問學之意,知足下不汩于流俗,求配于古人。士之不自重久矣,觀足下所見教者,能言其言,豈易得也。至于推與不肖,在先達君子之列則不敢當。見彈而求鸮炙,似足下之過也。夏氣暄濁,比來日用如何?聞醴陵巖邑,民頗囂訟,佐邑想亦少暇日。同僚為誰?臭味相投否?一舍想望,無階修敬,謹奉于狀。
書中對李承之評價很高,認為其“不汩于流俗,求配于古人”,“能言其言,豈易得也。”
接到黃庭堅的回書之后,李承之又寄了一封書信過來,并附贈一本自己最近刊印的新作給黃庭堅。黃庭堅閱讀后,又修書一封,名為《再與李承之書》。在書中,黃庭堅對其新作做了肯定,并將其弟仲熊一書予以回贈。
在萍鄉期間,黃庭堅還寫下了《縣廳壁記》、《寶積禪寺記》、《答密老書》、《泐潭乾和尚贊》、《船子和尚歌跋》等詩文。
《答密老書》的全稱為《答崇勝密老書》,原文如下:
頃嘗論道人處俗之意,公欣然見納,然恐未及其趣耳。如公高明了了,決不同流俗矣。憂患百種,去來無鄉。要使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耳。勢力之交決,定能埋歿人。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清心省事,不得已而后應,自然寡過矣。道人壁立千仞,方不入俗。至于和光同塵,又和本折卻。與其又和本折卻,不如壁立千仞。
這個密老,就是黃庭堅在路上偶遇的密老禪師。通過考證,密老就是著名詩僧惠洪的弟弟彭超然,早年與其兄惠洪在廬山歸宗寺、洪州石門寺生活。后于分寧(修水)法昌寺(又叫法昌院,在分寧縣高鄉三十五都。《義寧州志》)剃度,受教于高僧倚遇禪師,人稱小師宗密。后來密老入宜春崇勝寺。黃庭堅和倚遇禪師過從甚密交情很深,加上密老的哥哥惠洪是其賦詩作文的得意弟子,自然和宗密關系十分親熱。真是世間無巧不成書,黃庭堅去往萍鄉的途中,竟在“水邊林下”遇上了正要去萍鄉五峰山五峰寺住持的故人密老,遂結伴同行并為宗密賦詩一首《送密老住五峰》:
我穿高安過萍鄉,七十二渡繞羊腸。
水邊林下逢衲子,南北東西古道場。
五峰秀出云雨上,中有寶坊如側掌。
去與青山作主人,不負法昌老禪將。
栽松種竹是家風,莫嫌斗絕無來往。
但得螺螄吞大象,從來美酒無深巷。
這次黃庭堅撰寫《寶積禪寺記》后,還為寺廟題寫“德味廚”、“入還堂”二塊匾額。
黃庭堅在萍鄉哥哥大臨處逗留了半個多月后,踏上了前往江州的大路,擬與等在江州的家人相聚,并和親朋一起游玩東林寺等風景名勝。
2025年1月19日
周斌
【作者簡介】
周斌,1962年6月出生,江西修水人。江西書院研究會會員、東華理工大學修水創新研究院特聘研究員、顧問。作品散見有關平臺及書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