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后悔沒有在他生病時去看他!”1055年,65歲的晏殊去世,宋仁宗趙禎這樣遺憾地說道。
為了悼念晏殊,宋仁宗除了親自到場祭奠之外,還特地罷朝兩天,給晏殊贈官為司空兼侍中,賜謚號“元獻”,并親手用篆書為他書寫墓碑的碑首。
為什么宋仁宗會這樣重視晏殊,兩個人有什么深厚交情呢?
一、宋真宗時的神童
晏殊字同叔,他是江西撫州臨川人,7歲就能作文,在當地有“神童”之譽。15歲時,名聲在外的晏殊被到江南按撫的張知白推薦給朝廷,得到了一展才華步入仕途的機會。
當時正是宋真宗朝,宋真宗特許晏殊和一千多位進士一起參加殿試。在考場上,少年晏殊從容不迫,文章揮筆而就。到考試詩賦時,看到題目后晏殊馬上主動提出:“我之前曾經練習過這個題目,請給我換一個吧!”
看到晏殊這樣誠實直爽,宋真宗十分喜愛,看到晏殊完成的文章詩賦后更是贊不絕口,于是賜他同進士出身,授予秘書省正字的職位,留他在秘閣讀書。
宋真宗的影視形象,圖源網絡
為了更好地考察晏殊的才能和人品,宋真宗還特地派了一位官員留意和觀察晏殊,看他的日常行為以及來往朋友。結果,這位官員同樣對晏殊贊不絕口。
宋真宗對晏殊這樣用心,顯然另有目的,他不僅要自己重用晏殊,同時也要為自己的繼任者培養可用之才。
經過長時間的考察后,晏殊以他的學習勤奮、做事謹慎贏得了宋真宗的信任和器重,職位一升再升,直到被宋真宗派到太子趙禎身邊。
二、一直陪在趙禎身邊
趙禎是宋真宗的第六子,因為前面五個哥哥相繼早夭,所以他理所當然地成為帝位繼承人。
1018年,剛剛8歲的趙禎被封為升王,晏殊就被選拔為升王府的記室參軍,負責掌管升王府的文書事宜。當年九月,趙禎被立為太子,晏殊隨之被提拔為戶部員外郎兼太子舍人,經常陪伴在太子趙禎身邊。
宋真宗能夠這樣信任晏殊,讓他時刻陪伴在趙禎身邊,顯然是經過長期考察后對晏殊品德和才能的信賴。
晏殊當得起這份信賴。
晏殊的影視形象,圖源網絡
晏殊擔任太子舍人后,宋真宗仍然時不時就會問他對于朝政的意見,經常把自己要問的問題寫在小紙條上交給晏殊。晏殊答復天子問詢的態度再次受到宋真宗稱贊:每次把自己的答復提交給宋真宗時,晏殊都會把原來的小紙條放在答復中一并交回。
看上去非常微小的一個動作,卻充分體現了晏殊做事細致謹慎的態度:首先是能夠讓百忙中的宋真宗對問題和答復一目了然,不至于看到答復時卻突然忘記自己曾經問了什么。其次,把天子手書送回,既能避免自己不小心將問題外泄,同時也能免除宋真宗可能會產生的懷疑。
晏殊后來能夠官至宰相,先后受到宋真宗和宋仁宗的器重與信任,除了德才兼備之外,和他的做事態度顯然也有密切關系。
三、宋仁宗時期
1022年,宋真宗去世,12歲的太子趙禎即位,是為宋仁宗。
宋仁宗年少,朝政大權掌握在劉太后手中,這引起了朝廷重臣對權力與機會的爭奪:宰相丁謂和樞密使曹利用都想單獨面見太后奏事,以能夠獨攬大權。
面對兩位重臣的爭奪,別的大臣雖然私下議論,但是卻并不敢出面表達任何態度和主張,只有晏殊無所畏懼,他大膽提出:“群臣向太后奏事時,太后垂簾聽之,誰都無需面見太后!”
晏殊的建議被采納,丁謂和曹利用的明爭暗斗這才得以終止,一場勢必影響大局的權勢之爭消弭于萌芽之中。
劉太后的影視形象,圖源網絡
晏殊并非只有謹慎柔和處事的一面,他有時候也會據理力爭,因此也像其他性格耿直的大臣一樣,迎來被貶謫的命運。
張耆是宋真宗時的老臣,劉太后貧賤時曾經在他家暫住過,所以劉太后對張耆十分感恩,掌權后對他很是優待。
1025年,劉太后想提拔張耆為樞密使。當時晏殊正擔任樞密副使一職,他馬上寫了一道奏疏,力陳不可以讓張耆當樞密使。
以大臣的身份去抗爭當今太后的旨意,顯然有忤逆之嫌,再加上晏殊之前曾經用朝笏撞斷過侍從的門牙,這些舊事就在這個時候被御史一并提出彈劾,晏殊因此被貶出京城,遠遠地派到宣州去當知州。
用朝笏撞斷別人的牙齒,這怎么看都是粗魯的行為,很難想象這是溫文爾雅的文人所為,可是這樣的行為就明明白白地記載在史書上,這個文人又偏偏就是在文學史上留下無數雍容典雅詞作與詩文的晏殊。由此可見,人的性格的確是多方面的,就連晏殊這樣的大文學家也不能幸免。《宋史·晏殊傳》中還留有“殊性剛簡,奉養清儉。累典州,吏民頗畏其悁急”的記載。
四、幾度沉浮的命運
有剛正、急躁的性格,必定會有與之相連的命運沉浮。
晏殊因為抗旨被貶官外任,到宣州當了知州,之后他的就任地點包括應天、亳州、陳州等地,直到1042年,晏殊被拜為宰相,再次成為宋仁宗身邊的重要人物。
宋仁宗的影視形象,圖源網絡
無論是在外地任職,還是回到京城高就,宋仁宗對晏殊的信任始終沒有改變,只不過他對晏殊的重用和提拔是在劉太后去世之后。
晏殊比宋仁宗年長19歲,對宋仁宗來說,晏殊顯然既是教授知識、引導成長的老師,又是值得信任和托付的朋友,是朝廷上下無人能夠替代的知心重臣。
1054年六月,擔任河南知府的晏殊身體不適,于是向朝廷請求回開封醫治。病情稍稍穩定之后,晏殊準備再次出守時,宋仁宗卻特意把他留在身邊,讓他為自己講解經典,給予他的尊禮就像他以前擔任宰相時一樣。
第二年,晏殊病情突然加重,宋仁宗聽說后想親自前去探望。晏殊知道這個消息后,連忙派人前去勸阻,他轉告宋仁宗:“我的病快要痊愈了,陛下千萬不要為此憂心!”宋仁宗因此就沒有再執意前去。
可是沒過多久,晏殊就因病去世了,宋仁宗為之懊悔不已,十分遺憾自己沒能親自前去探望。
晏殊畫像,圖源網絡
為了表達悼念之情,宋仁宗親自到晏殊的葬禮上祭奠,還特地罷朝兩天,給晏殊贈官為司空兼侍中,賜謚號“元獻”,并親手用篆書為他書寫墓碑的碑首“舊學之碑”。
在鄭重地為晏殊寫下墓碑碑首的時候,宋仁宗或許會想起之前晏殊陪伴和教導自己的時光吧?
結語
除了多年的宦海沉浮和政績作為之外,歷史上晏殊更為人所知的是他的文學成就,尤其是他的詞作,比如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感人至深的《浣溪沙》,“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令人感傷的《蝶戀花》等等,都是千年來人們傳誦不已的名篇佳句。
這位年少時的神童,以其令人稱道的道德風貌、文章風采與行事風格被人譽為“太平宰相”、“富貴詞人”,在歷史上留下絢爛而獨特的光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