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是慰藉人心的良藥。
一代代感情表達障礙的父母們正是靠年菜來迎接兒女的“家鄉胃”。
你家過年一定要吃啥?
王小米|撰文
01/
豫西的油餅和炒豆面
河南最西部的靈寶,在小年之前家家忙碌異常。
地坑院里的王女士動作麻利地搟面、撒油、卷饃,她正在做的就是油餅,這種油餅是用來祭祀天神的,祭祀完天神,放到一個空屋里讓它自然結冰,可以存放很久。
烙這種油餅用的是麥秸軟火,出來的餅又酥又香。
地坑院上的村民抄著手,嘰嘰喳喳的,看著裊裊炊煙的院子,討論著今年過年的儲備。
陜西與河南交界處過年必吃的另一種東西就是炒面豆。
面團切成豆子大小,加沙炒透,干燥之后能保持幾個月都不變質。
02/
豫北的皮渣
到河南最北邊的安陽,過年又是另一種風味了。
安陽小伙伴如是說,他們那邊一定要吃皮渣。
皮渣是粉條的分子料理。據說,在很早以前,有一個賣粉條、粉皮的業主,每天賣的粉條多了,就留下了一些碎的粉條,他把這些碎的粉條,就賣給了當地的小飯店。
有一個飯店的小廚師,非常勤快,將碎的粉條煮軟,撈出來后加入蔥、蒜等調料,再加入紅薯淀粉,再攪拌均勻,放入碗中,再經過籠蒸,就制成了皮渣。流傳至今,成為家鄉的特色小吃。
皮渣可炒可煎,但過年時候安陽人還是最喜歡拿他做成彈彈的扣碗,說起來就讓人流口水了呢!
03/
豫中的扣碗、
包子和鹵豬肉
說到扣碗,就不得不提起開封過年可真離不開它。
當然,河南離不開扣碗的地方很多,妥妥的有幾十種做法,為啥單說開封呢?
據小伙伴講述,他們的扣碗是真多啊,壇子肉、排骨、芥菜肉、海帶肉、小酥肉、四味菜、腐乳肉、丸子等,不止這些,素的還有蓮菜、豆腐、素丸子等。
我覺得其他的都司空見慣,就是芥菜肉十分耐人尋味。
芥菜的香味和肉的香味融合在一起,濃香可口、肥而不膩。趁熱吃肉爛醇香、入口即化,再加上芥菜解膩凈口,加在熱饃里吃更香。
另一個同樣在中間的城市駐馬店過年要蒸包子。
由于餡兒的不同,過年要包的包子分為紅薯豆包、薺菜粉條包子以及瘦肉野菜包子。
這三種包子之所以只集中出現在過年期間,正是因為這些包子餡兒的材料,在冬末春初最當時令,吃起來最好吃也最應景。
其中最有特色,平時最不太可能見到的當屬紅薯豆包。
紅薯豆包特別在餡,將洗凈紅豆倒進柴火大鍋里水煮熟撈出,與切成小丁的紅薯混合攪拌成的餡兒,吃起來軟糯香甜,體會一把碳水化合物的幸福感。
除夕夜的必備叫“豬頭四蹄”,是祭祀上供最主要的貢品,就是安放在一個大盆里由豬頭和四蹄,當然還有豬尾巴擺成的一頭豬。
04/
豫南的燜罐肉和臘肉
初次認識悶罐肉是在一個不起眼的信陽燉菜館,當時一吃我就被驚艷了,俘獲了。
肥肉q彈,瘦肉彈牙,這是什么神仙肉!
后來一了解才知道,這也是信陽過年的硬菜,家家戶戶都儲存有悶罐肉,頭一年臘月炒了悶罐肉,封存起來,可以吃到第二年冬天。
濃香軟糯的悶罐肉,承載了信陽人的味覺記憶。
至于悶罐肉的起源,具體已經不可考究。
大概因為,在生活條件艱苦的年代,養的豬只有等到過年的時候才殺掉,豬肉吃不完就要放壞了,信陽人就想辦法用鹽腌漬了做成悶罐肉來儲存。
信陽過年,還一定要有臘肉!臘肉!臘肉!沒有臘肉真的不完整。
一進入臘月,你就能看到壯觀的曬臘肉的場景,我覺得應該他們應該是用臘肉的晾曬量來判斷貧富的。
有一年臘月,河南鄭州賈魯河橋上,在長達200米左右的欄桿上,掛滿了各種臘肉,品種非常多,有豬肉、鴨肉、雞肉、魚肉,場景非常壯觀。
在臘肉的旁邊,有一名男子坐在路邊玩著手機,據他說,這些臘肉都是他制作的。男子的老家在河南信陽.........
碰見有這么多臘肉的男子還不心動?
05/
豫西北的驢肉丸子
河南大部分地方過年都有一個程序叫炸貨。
反正各地叫法不一樣,有的叫過油,不要糾結細節,我想說的是,各地一般都會炸丸子對吧?
粉條丸子,肉丸子,韭菜丸子,綠豆丸子.........
沁陽跟他們這些胭脂俗粉都不一樣,此地炸的是驢肉丸子。
本來嘛,這里的人什么都要做成丸子吃一吃,就別說過年了,素的肉的,凡是能做成丸子的。
人們總想著做成丸子過過油,你要說炸個七天七夜那是大戶人家,不炸他幾筐東西,老百姓怎么叫過年呢。
所謂窮也吃得起,富也吃得起,說實話,純肉炸過不好吃,驢肉丸子估計就是那時候的人研究出來的。
驢肉丸子炸出來那個硬啊,硬的可以打乒乓球。這也不是這么吃的,要放鍋里加水加菜,一熬,成了!驢肉丸子湯,方可入口。
06/
豫東的花饃
周口地區必備的則是花饃。
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
大家對年前蒸花饃非常重視,因為祭祀要用,并且,整個正月都要吃過年蒸出來的花饃。
無論是在淮陽的花饃還是沈丘的顧家花饃里,蒸棗山都是一個喜慶也是特別嚴肅的事情。
最怕說錯話,比如“氣死我啦!”“我跟他不熟”之類的不吉利話,寓意蒸籠漏了氣,饅頭不熟,那一年的好運氣就沒啦。
因此,蒸棗饃的時候,氣氛相當隆重而神秘,各家的家庭主婦都小心謹慎,不說閑話。
如果蒸籠漏了氣,家中的任何一位成員都不能大驚小怪,主婦會不聲不響地趕緊封嚴。
像“爛了”、“完了”、“不熟”、“黑”、“不熟”等詞語,都被視為不吉利,此時是絕對不能說的。
在周口項城有句俗語:初二的外甥,初三的女婿。
意思是,大年初一,人們在家里拜見爺爺奶奶等自家人,初二去拜見姥娘家的人,去姥娘家拜年,姥娘不僅要發壓歲錢,走時還要送一個棗山饃,這就是“背棗山”。
背棗山的意思可不少,意味著姥娘疼閨女,更愛外孫,外孫長大了,不要忘記姥娘家的人,人們常說,三輩不忘姥娘人。
也象征姥姥美好的祝愿,希望外甥家快快富裕起來。俗話說:“外孫要想暄,姥家背棗山”。
最后,也希望外孫像棗山饃一樣身強體壯,快快長大。
你看看,過年一直在過的這些習俗,是不是你從未深究過其中的深意?
那些吉祥話、講究、甚至連食物也被賦予了團圓、吉祥、如意的含義。
說到底,人類生來是很無聊的。
不靠這些折騰,獨個兒又有什么意思呢?你總說不想回家過年,其實是在傲嬌吧?
被說中的也別惱,祝大家虎虎生風,生龍活虎吧
(圖片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