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無疑是河南一年中最熱鬧的月份。
東西南北中,中原大地上的鑼鼓鞭炮足以揚起黃土地所有的熱情。
趕熱鬧,從來不怕人多。過年除了走親戚,還有哪些地方更熱鬧呢?
如果今年你還不知道河南正月的正確打開方式,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來告訴你,這些地方請隨意挑些逛吧,不會讓你失望。
王又又 | 撰文
01/
浚縣正月古廟會
時間: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二
地點:河南·浚縣
浚縣廟會又叫大伾山古廟會,起源于后趙皇帝石勒開鑿伾山大佛時期,是由于之前人們上香拜佛而形成的廟會。
這伾山大佛可真是大佛,據說比龍門盧舍那大佛還要大,每年正月里來上香的人是絡繹不絕。
有“華北第一古廟會”之稱的浚縣廟會也是中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廟會上,踩高蹺、耍獅子、扭秧歌演出不斷;餓了還有饸饹面、子饃等特色小吃;小孩哭鬧也有泥咕咕這種“國寶”級的玩具。
吃罷玩罷,再去求個平安,還能在愜意嗎?
怪不得就連加拿大的學者都忍不住感嘆:“浚縣廟會,是中國老百姓的狂歡節!”
正月初九至正月十六,也是浚縣民間社火表演的重頭戲。
大早起,演員們就被喊醒扮上相,然后到縣城的文治閣會合,沿東大街出城,終點是大伾山半山腰的呂祖祠門口。
有舞獅、高蹺、秧歌、旱船、竹馬、龍燈、抬歌和背歌、抬老四、頂燈、大頭舞、散河燈等,對豐富和完善漢族宮廷民間舞蹈史產生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2008年,浚縣民間社火被評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02/
道口正月古廟會
時間:正月二十九
地點:河南·道口
道口由于是黃河渡口,在北宋時期就已經發展成頗具影響力的商業集鎮。
以前沒有電燈這種高級的玩意,大家都用明火,容易發生火災。商業重地,發生火災那損失可慘重去了。
于是,很多人會祭祀火神,以保平安。
據說,這也正月里華北地區最后一個廟會。
集會上,抬閣演出讓人大開眼界,“火神”廟前的大戲,滿足老人們的精神生活。
趕完集,買個燒雞,晚上回家來上兩盅,解乏安神。
03/
馬街書會
時間:正月十三
地點:河南·寶豐
馬街書會又叫“馬街十三會”,是全國各地說唱藝人的“朝拜圣地”。
很多人不知道“書會”是做什么的。
賣書?其實,書會原為讀書的地方,到南宋時期演變成曲藝、小說人才交流素材互相切磋的場所。
參加書會的有“先生”、“才人”、“名公”、“老郎”,身份不同,稱呼也不同。
總之,經代代相傳,來馬街書會的藝人自元代起就沒有斷過。
每到正月十三,來自全國的說書藝人在馬路邊、麥秸地,扎下攤子就開始了說唱。
河南墜子、湖北漁鼓、四川清音、山東琴書、鳳陽花鼓、上海平話、徐州琴書、三弦書、大鼓書、評書、亂彈、道情等,曲目豐富多彩,被譽為"中國十大民俗"之一。
04/
杜寨書會
時間:正月十三
地點:河南·許昌
形成于公元10年前后的杜寨書會比馬街書會在1560年時便已初具規模,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書會。
書會的主角是說唱藝人,但得實惠的確是當地的老百姓。
書會上不僅有人賣書說書,一些商家趁著書會把種子、化肥也送到了田間地頭。
百姓來到書會不僅可以串門聽書,還能為來年的農活兒置辦物資,可不止方便了一星半點。
05/
九流渡添倉會
時間:正月十八到正月二十
地點:河南·浚縣
九流渡添倉會又叫“浚縣添倉會”,起于明朝興于清末。
最初起源于一個叫“劉家渡”的地方,可隨著后來外來人口的增多,劉家渡逐漸發展成九個村子。
于是,現在的添倉會是由九個村子輪流主辦。
農歷十八,大家將水神火神請出,放鞭炮,燒茴香。水神、火神移駕龍輦,周游九村,九村民眾頂禮膜拜,并奉上自家捏的花糕面食,上香敬神,總會首恭讀祭文。
十九,敲響玄武廟的洪鐘大鼓,5000多人出動,社火表演直到午夜,還要燃放百米長的長鞭。
二十日,九村會首集中神棚,恭敬水神火神歸位。
三天下來,熱鬧非凡。
06/
倉頡廟會
時間:正月二十四
地點:河南·南樂
倉頡廟會,毋庸置疑是紀念倉頡的。
每年的正月二十四,南樂縣倉頡陵廟前總會熱鬧非凡。
大家除了祭祀這位造字圣人,還會有集會。
集會上,面塑、面人、柳編、賽狗等傳統民俗文化吸引著很多人前來觀看。
特別是面塑、面人,很多小孩子見了便走不動路。
除此之外,很多來趕倉頡廟會的人都會在倉頡陵廟前的一棵大樹上掛一根紅繩,以祈求來年的吉祥安康。
07/
大營社火
時間:正月
地點:河南·三門峽
大營社火是三門峽陜縣大營村在春節的一項民俗游藝活動。
大營村可是全省乃至全國少有的大村之一。
相傳明朝末年,農民起義軍和官兵逐鹿中原,頻臨大營。為了自衛,村民捐款筑起東西南北四寨,結社而居。
清同治九年(1870年)筑寨告成,村民為慶祝這一盛事,經協商,北社出百馬,西社踩高蹺,南社扮平垛(芯子),東社演墜子,組合一體進行游樂,村民稱為“社合”或“社互”。
表演隊伍通常都是“百馬”開道、高蹺前行、平垛居中、墜子尾隨。
墜子表演雖是最后出場,卻是表演的壓軸重戲,通常以以幽默、詼諧、諷刺的手法揭露社會弊端,被大家譽為“活的漫畫”。
相比一般的社火,大營社火還有繪畫、書法、刺繡、剪紙類的表演。
08/
東西常罵社火
時間:正月初二至正月十六
地點:河南·三門峽
罵社火,堪為河南地區春節奇景。
從初二開始,兩村人員雙方交替,臉上涂上顏色,敲鑼打鼓地去到對方村子挑釁。
挑釁者反穿皮襖,意思自己是畜生,不是人,不管說出什么話,都請對方不要怪罪。
罵虛不罵實,專罵對方的社火頭子,罵的越狠,說明對對方越敬重。
罵的內容,不外乎是貪贓枉法、欺壓百姓、偷盜犯罪、奸情淫穢。通過互罵這種形式,互相監督。
恐怕,全國上下也只有在這個地方才能肆無忌憚的罵人不被打吧!
09/
倫掌孟村九曲黃河燈展會
時間:正月十五
地點:河南·安陽
九曲黃河燈展會可不是我們腦海中以為的燈會。
它是由365盞燈,排兵布陣組成。
燈陣是用木頭椽子作燈柱,上面點上燈,按圖在八畝大小的平地上,形成一個大方陣;然后用破布條或繩索將燈柱連接起來。
陣式為31路,和周易九宮八卦的方位有關,陣內有乾宮、坎宮、艮宮、震宮、巽宮、離宮、坤宮、兌宮及中宮共九宮。
同時,燈陣也有黃河九曲十八彎的意思。
這個燈會的重點不在看,在玩兒,需要人深入燈陣其中。
邊走邊賞燈舞、轉九曲,大約兩個小時才能走出燈陣。
10/
王海鰲山燈會
時間:正月初九
地點:河南·濮陽
首先,這個燈會今年僅供大家神思,不供大家游玩。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王海鰲山燈會只有龍年才會舉辦,每十二年才舉行一次。
燈會起源于一個傳說:傳說渤海有五座大山,玉皇大帝命十五只巨鰲將山駝走,誰知,五座大山動都不帶動的。
于是,民眾就用燈火扎成鰲山的樣子,并逐漸形成了燈會。
話說,這個燈會雖然歷史悠久,但曾經一度失傳。
以上這些,還只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提到的,其實,在河南這片厚重的土地上,新年的盛會遠遠不止這些。
例如陜州地坑院燈會、洛陽牡丹燈會等。總之,不論你在河南哪里,總有一處地方適合你。
(圖片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