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塑料瓶和包裝塑料回收既是嚴重環境污染,也是“黑色黃金”,國內回收這類廢品到處都有。
閱讀文摘
最新研究證明,塑料微顆粒(MNPs)正在大規模積累在人體大腦組織中,其濃度遠超其他器官。尤其是那些癡呆癥患者大腦中的塑料微顆粒含量更高,比肝臟或腎臟高7~30 倍。該研究綜述報告再次引發對塑料微顆粒帶來健康風險的嚴重擔憂。
疫情3-4年期間,幾乎天天吃快餐,都是塑料飯盒和容器,又有多少是經過了嚴格監測,符合食品安全標準呢?不得而知或者不說而已。那些已知高風險個人和家庭成員,更應當注意避免這是可以避免的風險因素——塑料微顆粒污染問題。
塑料微顆粒的健康隱患
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塑料微顆粒可以進入血管(循環系統),增加患心臟病和中風風險。而最新研究首次明確顯示,塑料微顆粒可穿過血腦屏障,在大腦組織中累積并可能影響神經系統功能。
研究發現,癡呆患者大腦中的塑料微顆粒濃度更高。這表明其可能與神經退行性疾病有關,盡管因果關系尚未完全確定,但塑料微顆粒進入腦組織已經非常明確了。
塑料微顆粒的來源與快速蔓延
隨著全球塑料污染日益加劇,塑料微顆粒幾乎無處不在。已被檢測出空氣、水、各種食品以及人體組織中均存在塑料微顆粒。
2021年的一項研究顯示,美國58%接受動脈手術的患者體內檢測到塑料微顆粒。進一步研究表明,從2016年至2024年,患者大腦中的塑料微顆粒濃度增加了50%,預測推算未來幾年仍會以指數級增長。
解決方案刻不容緩
健康專家和環境專家建議,減少日常塑料制品使用,避免加熱塑料包裝食品、減少合成纖維服飾,提高環境治理力度和范圍。
科學家也在研究新型塑料回收技術,開發塑料微顆粒過濾和降解方案。然而,在全球范圍內,塑料污染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的長期危害已然成為了全社會必須面對的核心問題。
關注我們,獲取生物醫學前沿最新資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