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說:“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國語》相傳是春秋時期左丘明所撰的一部國別體著作。他的編纂方法是以國分類,以語為主,故名“國語”。
該著作記錄范圍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公元前990年)西征犬戎(約公元前947年),下至智伯被滅(公元前453年)。《國語》中包括各諸侯國貴族間朝聘、宴饗、諷諫、辯說、應對之辭以及部分歷史事件與傳說。
《國語》是中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從史學角度講,史料價值極高;從文學角度講,它的文筆比較樸素、簡括,許多優(yōu)秀篇章在記載人物對話上饒有風趣,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輕則寡謀,驕則無禮。
摘自《國語·周語·王孫滿觀秦師》
解釋:輕舉妄動的人做事缺乏思考,驕傲自滿的人待人缺乏禮數(shù)。
感悟:不要過于草率、驕傲,時刻要保持謹慎和謙虛的態(tài)度。
得時無怠,時不再來,
天予不取,反為之災。
摘自《國語·越語·越興師伐吳而弗與戰(zhàn)》
解釋:得到機遇不要懈怠,機遇一旦錯過,就不會再度重來。老天給予的機會,如果不能利用,反而會遭受懲戒。
感悟:這是范蠡勸諫越王勾踐的話,后常用此句以勸戒世人珍惜光陰,抓住時機,奮發(fā)圖強。功業(yè)很難成功而容易失敗,機會很難遇到而容易失去。
動莫若敬,居莫若儉,
德莫若讓,事莫若咨。
摘自《國語·周語·晉羊舌肸聘周論單靖公敬儉讓咨》
解釋:行為舉止沒有什么比小心謹慎、嚴肅行事更重要的了,持家居家時沒有什么比勤儉更重要的了,道德修養(yǎng)沒有什么比謙讓更重要的了,做事情沒有什么比征求他人意見更重要的了。
感悟:這是君子為人處世的重要準則,在言行、持家、修身等方面都要嚴格要求自己。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摘自《國語·周語·劉文公與萇弘欲城周》
解釋:向善就好像攀登山峰一樣難,向惡就好像山石坍塌那樣容易。
感悟:學好艱難,學壞容易,確立積極向上的價值目標,經(jīng)受住磨礪和坎坷,保持純潔初心。
-5-
華而不實,恥也。
摘自《國語·晉語·秦伯享重耳以國君之禮》
解釋:形式華麗而沒有實際內(nèi)容,是恥辱。
-6-
聲一無聽,物一無文,
味一無果,物一不講。
摘自《國語·鄭語·史伯為桓公論興衰》
解釋:只是一種聲音就沒有聽頭,只是一種顏色就沒有文采,只是一種味道就不成其為美味,只是一種事物就無法進行衡量比較。
感悟:要積極聽取不同的意見,然后去選擇最好的去實施。
-7-
君以為易,其難也將至矣。
摘自《國語·晉語·郭偃論治國之難易》
解釋:往往在你覺得是輕而易舉的時候,困難也就跟著來了。
感悟:難易是相對的,當我們認為一件事輕而易舉時就容易產(chǎn)生輕視心理,一旦有這樣的心理,事情往往做不好。
-8-
時不可失,喪不可久。
摘自《國語·晉語·里克殺奚齊而秦立惠公》
解釋:要緊緊抓住時機不能錯過,錯過了也不能延誤太久。
感悟:時機非常重要,要把握機會。
-9-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
摘自《國語·周語·邵公諫厲王弭謗》
解釋: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河流如果堵塞后一旦再決堤,傷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這樣。不可堵塞民眾的言論,不給他們發(fā)表自己想法的機會。如這樣去做,將比堵塞江河帶來的后果更嚴重。
感悟:廣泛聽取民眾意見,順應民情,如果堵塞言論,暴政虐民,終將自取滅亡。
-10-
盛而不驕,勞而不矜其功。
摘自《國語·越語·范蠡進諫勾踐持盈定傾節(jié)事》
解釋:偉大而不驕傲,勤勞而不自夸有功。
感悟:保持謙虛和低調(diào),不要因成功而驕傲自滿。
-11-
不厚其棟,不能任重。
重莫如國,棟莫如德。
摘自《國語·魯語·子叔聲伯辭邑》
解釋:棟梁不厚實,就不能承受房屋的重量。最重要的莫過于國事,對于棟梁人才來說,最重要的莫過于德行。
感悟:不重用賢德之才,就治理不好國家。
-12-
上醫(yī)醫(yī)國,其次疾人,固醫(yī)官也。
摘自《國語·晉語·醫(yī)和視平公疾》
解釋:上等的醫(yī)生能夠醫(yī)治國家,次一等的只會醫(yī)治病人,這本來就是醫(yī)生的職守。
感悟:“上醫(yī)醫(yī)國”是醫(yī)者的最高境界。
-13-
敗不可處,時不可失,
忠不可棄,懷不可從,
子必速行。
摘自《國語·晉語·齊姜勸重耳勿懷安》
解釋:齊國的敗壞不宜久居,有利的時機不可錯過,你的隨從一片忠誠不可丟棄,眼前的安逸更不可貪戀,你一定要趕快離開齊國。
感悟:此句是齊姜在勸說重耳離開齊國時所說的話,其核心意思是要抓住時機,及早行動,不要猶豫不決,也提醒人們不要被眼前的安逸所迷惑,應該時刻保持警惕和清醒。
-14-
夫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
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之惡心生。
摘自《國語·魯語·公父文伯之母論勞逸》
解釋:百姓參加了勞動就會因勞累而去思考如何節(jié)儉律己,若經(jīng)常思考這些問題,就會使自己的心地善良起來;無所事事就會放肆起來,一旦放肆,就會忘掉善良,沒有善良就會滋生作惡之心。
感悟:重視勞動的價值,鼓勵人們積極參與勞動,注重節(jié)儉和律己,保持善良品質。
-15-
夫見亂而不惕,
所殘必多,其飾彌章。
摘自《國語·周語·太子晉諫靈王壅谷水》
解釋:看到亂子出現(xiàn),若不警惕,損失就會更多;如果想掩飾自己的過錯,只會使過錯更加明顯地表露出來。
感悟:要對錯誤、禍患保持警覺,發(fā)現(xiàn)問題要及時采取行動加以解決,更要勇于面對自己的過錯,不要試圖掩飾。
-16-
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摘自《國語·周語·邵公諫厲王弭謗》
解釋:治理河道,要用疏導的辦法使其通暢;治理百姓,要引導百姓使其敢言。
-17-
拱木不生危,松柏不生埤。
摘自《國語·晉語·醫(yī)和視平公疾》
解釋:大樹不能生長在屋脊上,松柏不能生長在矮墻上。
感悟:人才的成長要有一定的條件,如果沒有條件去學習相關知識,是成不了一個領域的人才的。
夫謀必素見成事焉,而后履之。
摘自《國語·吳語·越王勾踐命諸稽郢行成于吳》
解釋:凡要謀劃一件事,一定要預見到成功的把握,然后才可以去做。
感悟:做決策時要有遠見和洞察力,不可沖動而盲目地下決定。
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無成功。
摘自《國語·吳語·越王勾踐命諸稽郢行成于吳》
解釋:狐貍疑心大,剛埋下東西,旋即又把它挖出來。
感悟:比喻人做事,剛做了又推翻,自然勞而無功。
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
摘自《國語·周語·邵公諫厲王弭謗》
解釋:放開人民的嘴,讓他們有話直說,政事的善惡好壞就都可以清楚。
解釋:管理者要廣開言路,聽取民眾的意見。
-21-
有過必悛,有不善必懼。
摘自《國語·楚語·藍尹亹論吳將斃》
解釋:有了過錯一定要悔改,干了壞事肯定會覺得害怕。
感悟:要心存善念,有錯就改。
-22-
戚施不可使仰。
摘自《國語·晉語·胥臣論教誨之力》
解釋:駝背的人,是無法讓他直起身子來的。
感悟:以駝背為喻,強調(diào)了教育或改變某些固有缺陷,是非常困難的。
-23-
過而能改者,民之上也。
摘自《國語·魯語·季文子論妾馬》
解釋:犯了錯誤能夠改正的人,是百姓中的上等人。
感悟: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過錯并及時改正的人,是值得稱贊和尊重的,是民眾的楷模。
-24-
一人善射,百夫決拾。
摘自《國語·吳語·越王勾踐命諸稽郢行成于吳》
解釋:比喻只要有一人起表率作用,就能帶動其他人效仿。
-25-
禍不好,不能為禍。
摘自《國語·周語·太子晉諫靈王壅谷水》
解釋:對會帶來災禍的事物不喜歡,就不會招致災禍。
感悟:謹言慎行,遠離災禍的潛在風險。
-26-
欲人之愛己也,必先愛人。
欲人之從己也,必先從人。
摘自《國語·晉語·重耳婚媾懷嬴》
解釋:要想人愛護自己,必須先愛護別人;要想人順從自己,必須先順從別人。
感悟:得到別人對自己的愛和支持,就必須先展現(xiàn)對別人的愛和支持,這種道理適用于人際關系的方方面面。
-27-
婚姻,禍福之階也。
摘自《國語·周語·富辰諫襄王以狄伐鄭及以狄女為后》
解釋:婚姻是難以預測的事情,既可能收獲幸福,也可能招來禍患。
-28-
從時者,猶救火、追亡人也,
蹶而趨之,唯恐弗及。
摘自《國語·越語·越興師伐吳而弗與戰(zhàn)》
解釋:利用時機,就像救火和追擊逃亡者一樣,跌跌撞撞地奔跑,只怕來不及。
感悟:時機稍縱即逝,所以要抓住時機,果斷地出擊。
-29-
惡有釁,雖貴罰也。
摘自《國語·魯語·臧文仲請賞重館人》
解釋:只要犯了罪,即使地位再高,也應受到處罰。
感悟: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無論地位高低,只要犯了錯誤都應當受到懲罰,揭示了公平正義、法律平等的重要哲理,體現(xiàn)了古代對法治和道德的深刻理解。
-30-
伐木不自其本,必復生;
塞水不自其源,必復流;
滅禍不自其基,必復亂。
摘自《國語·晉語·史蘇論驪姬必亂晉》
解釋:砍伐樹木不把樹根砍掉,必能重新生長;堵塞水不把源頭堵住,必會重新流出;消除禍患不鏟除產(chǎn)生禍患的根基,禍患還會再生。
感悟:消除禍患必須斬草除根,一時姑息容忍,必將造成無窮后患。
-31-
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
摘自《國語·鄭語·史伯為桓公論興衰》
解釋:只有使不同變得和諧才能生成萬物,盲目同一就不能后繼發(fā)展。
感悟:世間正因為有了萬物,有了不同,才得以持續(xù)發(fā)展。
-32-
量力而進,不能則退。
摘自《國語·晉語·中行穆子帥師伐狄圍鼓》
解釋:要量力而行,實力達得到就進攻,達不到就撤退。
感悟:做事要有自知之明、審時度勢的智慧。
-33-
無奪民時,則百姓富。
摘自《國語·齊語·管仲佐桓公為政》
解釋:不在農(nóng)忙時役使百姓而耽誤農(nóng)時,那么可以保證百姓富裕。
-34-
無德于人,而求用于人,罪也。
摘自《國語·晉語·重耳婚媾懷嬴》
解釋:對別人沒有恩德,卻想有求于人,這是罪過。
-35-
言之大甘,其中必苦。
摘自《國語·晉語·申生伐東山》
解釋:話說得太甜蜜動聽,說話者就必定別有用心。
感悟:甜美的語言會迷惑人心,要小心甄別言辭背后可能隱藏著某種意圖,不能輕易被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
-36-
時不至,不可強生;
事不究,不可強成。
摘自《國語·越語·范蠡進諫勾踐持盈定傾節(jié)事》
解釋:時機未到,就不能勉強行事;行事不探求事理,就不可能達到成功。
感悟:做任何事情都應該順應時勢,不可以違背規(guī)律強求。
-37-
夫美也者,上下、內(nèi)外、小大、
遠近皆無害焉,故曰美。
摘自《國語·楚語·伍舉論臺美而楚殆》
解釋:所謂美的東西,無論在上下、內(nèi)外還是遠近,都不會產(chǎn)生危害,所以才叫做美。
-38-
教不善則政不治。
摘自《國語·齊語·桓公為政既成》
解釋:教化不好,國政就難以治理。指治國治民,教化為先。
-39-
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
摘自《國語·晉語·文公伐原》
解釋:信任是百姓、國家賴以生存的根基,不能失信于民。
-40-
人之有學也,猶木之有枝葉也。
木有枝葉,猶庇蔭人,而況君子之學乎?
摘自《國語·晉語·范獻子戒人不可以不學》
解釋:人有知識,猶如樹木有枝葉,樹木有了枝葉,能帶給人陰涼,人有了知識,就可以為人民做更多的事。
感悟:人要多學習知識,才能為社會和人民帶來更大的貢獻。
-41-
兄弟讒鬩,侮人百里。
摘自《國語·周語·富辰諫襄王以狄伐鄭及以狄女為后》
解釋:兄弟之間雖然會因讒言而起爭執(zhí),但在遇到外人的侮辱時仍應一致對外。
感悟:兄弟之間的內(nèi)部矛盾無論有多大,在面對外敵之時,應保持內(nèi)部的團結和一致對外態(tài)度。所以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大諸侯國雖然紛爭不斷,但是一旦外族入侵,就會尊王攘夷,一致對外。
-42-
民可近也,而不可上也。
摘自《國語·周語·單襄公論郤至佻天之功》
解釋:對百姓只能親近安撫,不可騎在百姓頭上作威作福。
-43-
國家將敗,必用奸人。
摘自《國語·楚語·葉公子高論白公勝必亂楚國》
解釋:國家垂危敗亡,一定是因為任用了奸邪小人。
-44-
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
摘自《國語·越語·勾踐滅吳》
解釋:大旱之年收購船只,大水之年拋售船只并收購車輛,待到大旱之年再拋售車輛。
感悟:投資理財?shù)臅r機問題,什么時候買比買什么更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