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來寶勝
年前幾天大雪如約而來,滋潤焦渴的土地,洗滌污濁的空氣,之后是艷陽高照,溫暖和煦,高山陰坡殘存片片瑩白陪伴過年了。“小娃盼過年,大人盼掙錢”,照例準備年貨,本來自己啥都不想買,那雙鞋子該“退休”了,就買一雙皮鞋作為對自己一年的犒賞吧。直到除夕前一天,客戶或朋友還陸續轉來年終慰問金,送來酒肉、水果、茶葉及禮盒,心里不禁涌上一股暖流。我服務的對象多為企業,在市場疲軟、需求不振的大環境下,老板們備受煎熬,每掙一筆錢都舉步維艱,有的甚至虧本,咬牙苦苦支撐。有的客戶一兩年沒遇到糾紛,我沒有向他們提供任何服務,依然向我付費,是真心把我當作可信賴的朋友,豈不令人感動。我只能把這份感激之情化為動力,誠信為人,勤勉做事,不負信任。
說起過年,應該是農耕文明的人們對天地的敬畏,大自然以春天溫暖和夏日的炎熱賜予人類生存萬物。有明一朝,立春當天,一頭泥牛被抬到特定場地,皇帝換上農耕衣著,在一眾大臣的參與下,作鞭打泥牛狀,即所謂打春,意在提醒勸勉農事。以農為本的年代,迎春過年是宮廷廟堂和鄉閭農夫之間的無形契約。過年如此要緊,沒有不隆重的道理。臘月初八一過,籌備米面糧肉、菜蔬吃活,寫對聯接門畫兒,買年貨,臘月除夕上墳祭祖,掛燈籠,吃團年飯,放煙花爆竹、拜年回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親朋四友多的人戶,不出正月都是年。愛熱鬧的人們,以敲鑼打鼓、舞獅子、劃彩船等方式釋放歡快愉悅之情,把年節氛圍推向高潮。平常粗茶淡飯,過年白米細面,酒肉零食,這年過的暖意融融,醉意濃濃,誰不期待呢。
三十年前,父親在公路邊開著商店,臘月半之后,四鄰八方的鄉親提著口袋背著背簍,翻山越嶺前來買貨,小店里人聲鼎沸,買一些煙酒糖果,鞭炮紅紙,布匹鞋襪,日雜百貨,零零總總一大堆裝了背回去。遇到熟人熱情邀約:三十晚上來坐奧。正月初拜年回節幾天,家鄉的一條溝幾面坡熱鬧非凡,劃拳猜寶牛吼喧天,不喝滾幾個客人不算過年。過年的講究也頗多:初一不掃地,不倒掉洗腳水,否則會破了財氣;辣椒叫紅火,寓意來年日子紅紅火火;三十晚上剩下的米飯過了初三才能吃,希望來年有剩有余···不一而足,無不寄托著農家人對來年過上好日子的祈愿。
老家那炊煙裊裊、人來人往、雞犬之聲相聞的鏡像早已不復存在。老一代人相聚,很少提及糧油收成,話題已成為在何處買房定居,子女在而何處務工創業,孫輩在哪里上學。鄉村衰敗寥落,勞作稼穡不是主題,鄉親們告別土里刨食的苦日子,當年愁的是缺吃少喝,如今愁的有些東西被浪費。青壯年背井離鄉遠赴千里討生活,常年留守的是為數不多的老弱病殘,沒有雞叫狗咬娃子吵的鄉村協奏,過年不那么熱鬧,少了傳統年味。“有錢沒錢,回屋過年”,務工浪潮之下,天各一方的分離,小山村里多少風燭殘年的留守父母翹首以待,渴望兒女回家團圓,不管在外面混得咋樣,人回來就好。那些天,不知有多少在外謀生的游子奔赴在回家團圓的路途。
年味雖已淡然,小山村去年的變化還是明顯的:從老康樂村走出去的企業家程用坤,通過爭取政府投資加上自己出資,改造通村硬化水泥路面五里有余,解決十余戶村民出行難的問題;原籍老黃溝村在廣東開辦多家工廠的愛心企業家彭先智,出資10余萬元,為6公里通村道路安裝太陽能路燈,100余盞路燈照亮游子們歸家的路,溫暖了鄉親的心窩;愛心企業家崔志鵬爭取電力公司改造電路3千米,50余戶200余人受益。作為鄉親一份子,他們得益于工商業化的大環境,有賴于自身勤勞努力,在工商業化中獲益,以情懷反哺家鄉。比起他們,我未盡綿薄之力,自感幾分慚愧。
年近八旬的父親早已把房前屋后、里里外外打掃的干干凈凈,上萬斤烤火的瓣子柴整整齊齊堆碼房后。為吃上地道的家鄉味兒,二妹做好漿水老豆腐,堿水煮魔芋豆腐,木桶里長好笨豆芽,手工熬煮了紅苕糖。年貨琳瑯滿目,萬事俱備,只等過年。除夕上墳祭祖,我作為長子虔誠的禮程是上墳祭祖,七八道門窗,貼對聯忙活一兩個小時,是我過年主要活計。至于其他,遛遛狗子走走路,睡會懶覺喝喝茶,幾乎坐享其成。幾十年前,兒時的我期盼長大成人,期望擺脫缺衣少食的夢魘。如今生活條件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少了某種期盼,多了幾分從容和淡然。
臘月底到正月初三四,路邊人家院壩停滿小汽車,輪流請客招待。走親戚也多為象征性,雖然購置的禮物、給的零用錢早已超過幾十年前,卻少有時間陪親戚聊天嘮叨。與前些年不同的是,大多數人家購置安放自動麻將機,飯前飯后,若干親朋搓麻娛樂。為數不多的長輩老者有點悵然若失,令人略感凄然。苦了一輩子的他們,似乎被冷落一邊。倒不是子女不孝,是環境變化使然吧。也是,農耕勞作需要吃苦耐勞,務工創業需要靈活甚至投機;農家人的安步當車與兒女們驅車日行千里;本分的農人省吃儉用與下一代追求消費娛樂···實在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界和語境。鄉村留守老人衣食無憂,他們內心的孤清寂寞,是需要化解的困境。
短暫團聚之后,鄉親們又要奔赴異域他鄉,進入工廠礦山或建筑工地,那是他們耕耘的田地。家鄉詩人“陽光普照”一段詩對外出務工者的心境體察可謂入木三分:謀生過日子的希望,分離告別的隱痛。“一些人,故鄉還在沉睡中就走了,靜悄悄走向遠方,尋夢,怕故鄉醒來。有太多的羈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