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紹君近照
郎紹君(1939— ),1939年12月出生。河北保定人。1961年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并留校任教。1978年入中國藝術研究院攻讀碩士研究生。1981至今,供職于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任近現代美術研究室主任。長于中國美術史與藝術評論。曾應邀到日本、美國、新加坡、臺灣、香港等國家地區及國內諸多大學、藝術院校或美術館講學。 1940年1月出生,漢族,主要研究近現代中國書畫,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員并擔任博士后指導導師以及兼任文化部造型藝術成就獎評委。現任河北大學藝術理論研究中心主任。
齊白石篆刻中齊白石篆刻的印文,在本書曾多處引用,概括一下,可分為三大類:
一、姓名、表字,即名印;
二、齋館別號:
三、閑文或曰閑章。
這三類,有自用印,也有為他人所刻印。白石一生,為別人刻的印在數量上遠遠超過自用印,但不論是印文內容還是藝術質量自用印都更具代表性,探討他的印文內容,從“三百石印”即可略見端倪。
“三百石印"究竟是哪三百方,如前述,難以確考亦不必確考。白石為別人刻的名印,不知有多少千方、萬方。許多素不相識,有些是朋友,還有些各界著名人士。從名章可以了解齊白石的交游可以知道他的篆刻藝術的接受群。不妨略述一二: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期,齊白石所刻著名人物的名章有:王闿運、譚延闿、樊曾祥、陳師曾、陳散原、林紓、胡適、劉半農、曹錕、楊度、楊哲子、夏壽田、李瑞清、梅蘭芳、姚華、林風眠、徐悲鴻凌直支、羅癭公、汪藹士、賀履之、楊仲子、楊鈞、克羅多、朱屺瞻、壽璽、蔣介石、毛澤東、周恩來、陳毅、于右任、白崇禧、張道藩、葉恭綽、蕭龍友、王夢白、黎錦熙、王纘緒、胡佩衡、吳作人、蕭淑芳、王森然、李苦禪、于非閽……。
日本人喜歡白石篆刻,他從20年代至40年代,直接或間接給一些日本著名人士刻過名章,如畫家竹內棲風等。僅從上述遠不完善的名單,也可知為他人所刻章,包括了清末的官僚、名儒,民初的軍閥,國民黨與共產黨的領導人,本世紀的著名社會活動家、教育家、藝術家、詩人、醫生等。對于齊白石這樣久居北京、賣印維生、跨越兩個世紀的篆刻家,這很正常。這些著名人士,有白石敬仰的,有他的師友與弟子,也有的只是應付或交際對象,還有的他并不熟悉,不過照價刻賣而已。總的看,他并不以政治態度和社會身份作為選擇的主要標準,他看重的是友情、“知遇”等。如朱屺瞻,因喜他的篆刻而屢屢寄資求印,于是通信往來,成為“神交”多年的知已。白石一生為朱氏刻印60方,朱自號“六十白石印富翁”,并拓為“梅花草堂白石印存”,白石甚為感動,稱為“第五知已”。“文化大革命”期間,逝世十多年的齊白石因曾給某些“反動名人”刻印而大受撻伐批判,這一頁歷史,也是不能忘記的。
齊白石為自己親人刻的名章,往往充滿了感情。如為繼室胡寶珠夫人刻的“桂子”、“齊胡桂子”、“寶君”、“寶”等,只篆其小名恩愛之情躍然。甲戌(1934年)刻的名章“非兒”,是白石一個天折的孩子。有邊款曰:非兒,宇也,生半日即死。忘其年月,埋于燕京湘潭館外之眾墳間,甲戌六月追憶傷情,刊印記之,白石。(《齊白石作品集·篆刻·書法》)1933 年所刻“安得子孫寶之”印,蓋由寶珠夫人患病緣起,亦有款題記其事:日來寶姬病作,吾心愁悶,行坐未安,只好刻印消愁,誤作左旋,無意再刻也。癸酉十月初八日,時居舊京鴨子廟側,白石自記。(同前引)這些邊款,都是極短而精彩的散文,可以見出齊白石生活,情感和個性,很有感人的力量。歷代篆刻家中,像這樣樸素而坦率地記述自己心情的款記,是不多見的。
齊白石所刻名號及齋館印頗多,是祖示老人心靈的窗口。前面提及的“木人”、“木居士”、“老木”、“魯班門下”、“大匠之門”等是紀念自己的木匠出身,懷念自己的木匠恩師的,亦是對視其出身的人的回答。不是瞧不起我的木匠出身么?我則以此自豪!“阿芝”“小名阿芝”、“齊伯子”、“齊大”等,是追憶童年、表明自己的排行及諸小名稱謂的,其天真性格由之活現。“萍翁”、“借山翁”、“寄萍堂”、“借山館”、“煮畫庖”、“借山吟館”等號,包含著對自已身世飄零的感嘆和自立自足的驕傲。
各種閑章是齊白石用印中最多、也最有意思的部分。它們抒情、言事,直抒胸,包含著極豐富的內容。傅抱石曾舉出白石印文里有關熱愛家鄉與勞動,敘述平生經歷者,證明其印文“健康清新的意境”,并以既往文人篆刻“游戲三昧”,“發泄一股消極的不健康的沒落情緒”為反證。其實,白石印文與前人印文的區別與聯系,以及它自身的涵意,還要豐富得多。它們總是言簡意賅地說出齊白石在各個時期、各種境況中的人生態度、心內所思、情感波瀾獨特性格、智慧乃至無意識活動,從而成為了解齊白石內心世界的微型百科全書。另一方面,齊白石的印文無論在內容或表達方式上,都和前人篆刻有密切的聯系,既有繼承發揚,亦有新的開創,因而不必把傳統篆刻都指責為“消極的、不健康的沒落情緒”以反襯齊白石。
白石的“金石癖”“我生無田食破硯”印文均是襲黃小松的;趙之謙感嘆身世的印文,如“三十四歲家破人亡乃號悲庵”,表達觀念的印文如“天道忌盈人貴知足”丁敬表達情懷的印文如“只寄得相思一點”等等,都影響了齊白石印文的創作。白石自撰的“吾友梅花”、“淡泊寧靜”、“功名一破甑”等,和前人的印文一脈相承,都表示一種清高的胸懷。因此,不應把前人一概貶為“沒落”也不必用這種辦法抬高齊白石,只要如實描述他,他的不朽自然會顯露出來。齊白石本人是很珍視向前人學習的。常摘些古人名句作為印文,借以表達此時此地的心情意緒,如“我書意造本無法(蘇軾),“一襟幽事砌蛩能說”(周密)“客中月光亦照家山”(周密),“老夫也在皮毛類”(石濤)……等。
那么,白石印文的豐富內容和獨到的坦誠等表現在哪里?簡而言之,可分為如下諸方面:
一、記述自己平生經歷。如“曾經橋風雪”“天涯亭過客”“五十以后始學填詞記”、“戊午后以字行”、“五十以后字萍翁”等。它們有極珍貴的史實價值。
二、倡揚勤奮與苦功。如“要知天道酬勤”“閑散誤生平”“癡思長繩系日”“一息尚存書要讀”“心與身為仇”等。它們記錄了白石老人的辛勤狀態,也傳達了他對藝術勞動乃至做人的看法。
三、思念故鄉與親友。如“西山風日思君”“百樹梨花主人”“悔烏堂”、“憶君腸欲斷”、“老年流涕哭樊山”、“吾家衡岳山下”“故里山花此時開也”、“客久思鄉”“七三老婦八千里”、“歸夢看池魚”等。這類作品很多,也最真切動人,是前人所不及的。
四、追懷童年記憶。如“思持年少漁竿”“吾幼掛書牛角”“佩鈴人”“也曾臥看牛山”“小名阿芝”等。這類印文也是獨具特色的,與一般文人篆刻家的印大異。
五、感嘆身世遭遇。如“吾草木眾人也”“嘆清平在中年過”“余年亂離”“丁巳劫灰之余”等。這些喟嘆,絕非無病呻吟亦無一般士大夫的高蹈意味,其率直、情切、質樸,前代篆刻家鮮有比肩者。
六、表達某種人生經驗和智慧。如“不貪為全”“寂寞之道”“尋思百計不如閑”“行高于人眾必非之”、“私淑何人不眛恩”“寡交因是非”“患難見交情”“無君子不養小人”等。這些人生體驗,有些承自傳統倫理,有的來自白石個人的切身體會,從中還可以了解白石所處的社會環境。
七、嗟嘆世事艱難。如“有衣飯之苦人”“強作風雅客”“偷活沉吟”“何人重布衣”等。它們表達了一個來自下層的藝術家在近代都市文化中生存的困難和困惑。
八、回敬攻擊與嘲笑者。如“流俗之所輕也”“白眼看它世上人”、“還家休聽鷓鴣啼”、“大無畏”、“老子齊白石”、“窮不死”等等。口語化,粗獷強倔,前所未見。
九、申述某種人格信念。如“知已有恩”“寧肯人負我”“我負人人當負我”、“老年肯如人意”、“老豈作鑼下獼猴”、“受恩慎勿
忘”、“獨恥事干謁”等。這深刻反映著齊白石做人的態度。
十、談自己的處世經驗。如“知足勝不祥”、“世譽不足慕”、“無道人之短”、“一切畫會無能加人”“杜門”“掃門者四時風”……。這些印文,不僅道出了白石老人的處世態度,也反映了他生活的情境。
十一、藝術主張與創作體驗。如“我自畫我家畫”、“鬼神使之非人工”“最工者愁”、“苦吟一似寒蛩號”、“神鬼無工”“百怪來我腸”“接木移花手段”、“一代精神屬花草”、“有眼應識真偽”、“業荒于嬉”……從上面的大略敘述,可知齊白石篆刻印文的內容范圍與特色對前人的發展,創造性等等,這是齊白石研究中尚未充分展開的方面。限于篇幅,只有留待另書專述了。(未完待續·選自:齊白石傳人書畫網、齊白石書畫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