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學編程,20歲從哈佛退學創辦微軟,31歲成為世界首富……
比爾·蓋茨這個名字,在計算機行業的發展歷程中無疑是一個里程碑式的存在,他的成長經歷、創業傳奇故事更激勵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長。
然而,比爾·蓋茨的成長經歷究竟如何?那些鮮為人知的細節和背后的真實故事是什么樣子?是什么塑造了這位科技少年的敏銳的洞察力和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
而今天,這位古稀之年的科技巨擘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與我們分享他的故事——開啟對人生早期階段的回溯,以克制且溫情的筆觸述說自己的成長歷程。
《源代碼》是蓋茨的首部自傳,這本書將帶我們走近他的青少年時代,探尋那些鮮為人知的成長經歷。
他對計算機的熱愛、對科技的追求,以及前瞻性眼光,來源于家庭和學校教育的影響,也來源于密友的幫助與支持,和他不斷的深度思考與專注力。
比爾·蓋茨的首部自傳《源代碼》,深度還原了他的成長經歷。
比爾·蓋茨首部自傳《源代碼》
已重磅上市
《源代碼》講述了比爾·蓋茨在微軟之前的人生,蓋茨在社交媒體上這樣描述這本自傳的意義:
“它記錄了我早年的成功與失敗,以及那些不合群的日子、打牌、偷偷溜出去、登山,還有建立那些改變我人生的友誼。”
與我們了解的創立微軟、專注慈善事業、致力于應對氣候變化和全球健康問題截然不同的形象,這個成長故事散發著人性的溫度,充滿了童年及青少年時期的激情與思考。
蓋茨也曾是叛逆少年
1955年,比爾·蓋茨出生于美國西雅圖。父親威廉·亨利·蓋茨是一位杰出的律師,他憑借嚴謹的邏輯思維和出色的辯論能力,在法律界游刃有余。母親瑪麗·蓋茨致力于慈善事業,還曾擔任華盛頓大學董事。
在蓋茨的成長過程中,家人十分注重對他的教育和培養。幼年時期,他經常一頭鉆進外祖母家的地下室,那里存放著擺滿一整墻書柜的《生活》雜志。在別的孩子還在專注于玩具和游戲時,他已被書籍深深吸引。
閱讀對蓋茨而言,不僅僅是一種消遣,更是他探索世界、認識自我的重要途徑。
進入青春期的蓋茨,叛逆的性格逐漸顯露,與父母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加深。曾經那個專注于閱讀的安靜少年,如今變得情緒多變、倔強固執。他開始對父母的要求和期望產生抵觸,不再愿意遵循那些在他看來束縛自由的規矩。
在家中,蓋茨與母親的爭吵變得越來越頻繁。
在一次激烈的爭吵中,矛盾徹底爆發。12 歲的蓋茨在餐桌上對著母親粗魯地大喊大叫,言辭充滿了譏諷和自以為是。父親從餐桌對面把一整杯水潑到了蓋茨臉上,這突如其來的舉動,讓整個房間瞬間陷入了死寂。蓋茨愣在原地,臉上滿是驚愕與憤怒,隨后,他抹了一把臉,憤憤地說道:“感謝你給我洗澡。”
“潑水事件”后,蓋茨的父母意識到,兒子的叛逆已經不僅僅是簡單的青春期問題,如果不妥善解決,可能會對他的未來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他們決定帶著蓋茨去尋求專業心理咨詢師的幫助。
比爾·蓋茨與家人
心理醫生克雷西博士并沒有給蓋茨的父母出謀劃策、建議蓋茨按部就班地走上正軌,而是建議他們做出讓步,避免強硬的態度,給孩子多一點兒自由。克雷西博士還建議蓋茨,與其浪費精力跟父母對著干,不如更多地專注于獲取那些將來踏入社會時能用得上的技能。
這種視角的轉變恰逢其時,讓蓋茨放下心結,嘗試改變,調整能量聚焦的方向,逐漸感知到那個更廣闊的成人世界。
比爾·蓋茨首部自傳《源代碼》
已重磅上市
湖濱中學的“放縱”
1968年,13歲的蓋茨轉學進入了湖濱中學,開啟了他人生中一段意義非凡的旅程。
在湖濱中學的這段時間,蓋茨經常被叫作“不合群的異類”、“書呆子”甚至“討厭鬼”,被分入“不聰明學生”組。
他一直難以融入新的群體,直到湖濱中學引入了一臺計算機。在那個計算機技術尚處于萌芽階段的年代,這一前瞻性的舉措,如同在蓋茨面前打開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門。
湖濱中學沒有正式的計算機課,機房大門也敞開著,學生們來去自如,學校相信在不設限的情況下,學生們必然能發揮創意,找出自學之道。這種自由放任的管理風格,讓蓋茨可以連續幾個小時坐在計算機前,不吃不喝不睡,不斷調試代碼,直到實現自己想要的效果。他學習關于計算機的一切知識,閱讀了大量的計算機書籍和資料,逐漸掌握了計算機的基本操作和編程語言。
之后,湖濱中學還接到了來自當地的計算機中心公司(綽號“C的立方”)的贊助——只要學校的小程序員們能來公司幫忙,找出電腦系統軟件中的程序錯誤,就能無償使用他們新型計算機。
那段時間,蓋茨和同樣熱愛計算機的伙伴們,每天趕到該公司“上班”。他對這項工作充滿了熱情,每分每秒都沉浸在其中,甚至不惜在冬季的晚上偷偷溜出家門,只為多爭取一些上機時間。
從這段四個月、500多個小時的時光中,比爾·蓋茨得到了豐厚的回報。他不僅獲得了大量的免費上機時間,還得以與許多優秀的程序員交流,學到了書本上和學校里都沒有的編程知識與技能。
最重要的是,這段經歷塑造了他未來幾十年的工作風格——高效、投入、爭分搶秒,為他日后在計算機領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湖濱中學,還有一群優秀的任課老師,他們往往專業知識豐富,教學風格不拘一格,大大開拓了蓋茨的視野。這些老師常用挑戰的方式讓蓋茨更進一步,賦予他不同的視角:質疑你所知道的、被你信以為真的東西,這個世界就是靠此進步的。
湖濱中學對蓋茨還有一層重要意義:在這里,他認識了未來的合作伙伴——微軟聯合創始人保羅·艾倫。
比爾·蓋茨與保羅·艾倫
保羅比蓋茨大兩歲,兩人同樣癡迷于計算機編程。他們結識于學校的計算機房,往后成為了好友,一起在編程的領域探索。
當時,比爾·蓋茨對自己的腦力十分自信,堅信只要全力以赴,那些高年級的學生能做到的,他也能做到。正讀高中二年級的保羅馬上就察覺了這一點,巧妙地對其加以利用:“比爾,你不是覺得自己特聰明嗎?你來搞定這個問題。”
保羅的激將法讓蓋茨全身心地投入了問題的解決,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成為第一個寫出更復雜的程序的人,超過那些高年級的學生。在日后兩人的相處中,保羅的激將法還會變著法兒的出現,并且往往都十分奏效。
盡管也有過摩擦沖突,但蓋茨和保羅都漸漸意識到,他們的工作風格是互補的。蓋茨工作追求速度與效率,往往迅速出擊;保羅則更平穩,考慮事情的方方面面。
未來,保羅將成為蓋茨人生中的最重要的伙伴之一,他們一起度過痛苦的時光,一起在新生的計算機領域探索,到最后一起創立微軟、引領時代。
在可塑性極強的年紀,湖濱中學為蓋茨的性格養成提供了自由的環境,逐漸培養了他的專注、投入。
比爾·蓋茨首部自傳《源代碼》
已重磅上市
徒步中誕生的一段代碼
對蓋茨而言,徒步是一種獨特的思考方式。在安靜的徒步中,他能夠理清思緒,激發創造力。
表面看,徒步旅行和編程之間差了十萬八千里,但從感受上說,它們都是探險活動,幫助蓋茨進一步探索未知世界,前往那些甚至連大多數成年人都無法抵達的地方。
在湖濱中學就讀期間,蓋茨進行了一次50公里徒步探險。這次徒步給他留下來了最為深刻的印象:不僅因為他著實被凍得夠嗆,更因為他在腦海里構思出了BASIC代碼的主要內容。
徒步的那幾天,蓋茨拖著沉重的雙腿,眼神緊盯著前方,滿腦子琢磨著自己的編程代碼,完全沉浸了進去。
當時計算機的內存極為有限,所以此次編碼的重中之重,便是盡可能地精簡程序,以此來減少內存的占用。畢竟,用繁復的代碼編寫一個長達數頁的程序,遠比僅用一頁篇幅編寫同一程序要容易得多。
所幸,這次徒步旅行給了蓋茨充足的時間。他就像一位技藝精湛的木匠,如小心翼翼地削著一根樹枝般,一點點精簡程序。最終,蓋茨想出了一段既實用高效又簡潔明快的代碼,這是當時他所編寫過的最為出色的代碼。
不久,計算機無法使用,蓋茨沒有完全完成自己的BASIC項目。但這串代碼始終保留在他的腦中。
蓋茨大二時,當保羅沖進他的宿舍,告訴他首臺個人計算機的誕生時,他知道機會來了。這串代碼被蓋茨敲進了專為這臺計算機設計的BASIC語言中,成為微軟首款產品的核心所在,也見證了一家世界級大公司的崛起。
在哈佛重新確定人生方向
1973年,比爾·蓋茨從湖濱中學畢業,邁進了哈佛大學的校門。
初入哈佛,蓋茨滿心興奮,這里有與高手專家交流的機會、前沿的學術講座和豐富多元的課程,一切都令他眼花繚亂。
彼時,滿懷信心與憧憬的蓋茨,選修了編號為Math 55的高等微積分課程,這門課難度極高,必須通過考試才能選修。
然而,這門課程的難度遠超蓋茨的預期,他只取得了“B+”的成績。
在湖濱中學時,他憑借自己的才智和努力,很容易就能在學業上嶄露頭角。但哈佛不同,這里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精英,每個人在高中時都是尖子生,競爭異常激烈。
蓋茨逐漸意識到,盡管他擁有極好的數學頭腦, 卻沒有頂尖數學家的洞察力,也不具備發現的能力。在哈佛這個高手云集之地,他雖有天賦,但并非出類拔萃。
這一認知促使蓋茨重新思索未來方向,從數學領域中走出去。此前,他雖愛好編程,卻未將其確定為職業方向。如今,答案在他心中漸漸明晰。
1975年,對于蓋茨來說,是命運轉折的關鍵一年。
1月,保羅在《大眾電子》雜志上看到了一篇關于牛郎星8800微型計算機的報道,他迫不及待地將這個消息分享給了蓋茨。兩人都意識到,這可能是他們一直在等待的機會。
牛郎星8800微型計算機
牛郎星8800是世界上第一臺面向個人用戶的微型計算機。然而,這臺計算機在當時還存在一個重大缺陷:它缺少一個能夠讓用戶方便地編寫和運行程序的軟件程序。
這為蓋茨和保羅提供了一個切入點,他們決定為牛郎星8800開發一種BASIC語言。
為了盡快完成BASIC語言的開發,蓋茨和保羅幾乎投入了全部的精力。他們夜以繼日地工作,累了就躺在地板上睡一會兒,餓了就吃些披薩和蘇打水充饑。在那段時間里,他們的生活幾乎被編程所填滿。
經過艱苦的努力,他們終于成功地開發出這款BASIC語言。當他們將其展示給牛郎星8800的制造公司時,對方大為驚嘆,當即決定與他們合作。
這次的合作,不僅為蓋茨和保羅帶來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更為重要的是,它讓蓋茨看到了軟件行業的巨大潛力和無限可能。
BASIC代碼,圖為《源代碼》內頁
懷揣著對未來的希望與堅定,蓋茨與保羅攜手創立了微軟,希望將微軟建造為一座生成各種類型的軟件的“軟件工廠”。他們堅信,未來個人計算機將走進千家萬戶,成為大眾生產生活的重要工具,隨之而來的就是對高質量軟件的大量需求。而微軟,也隨著BASIC語言的大受歡迎,逐步走上了正軌。
1977年年底,康懋達PET、蘋果II和睿俠TRS-80開始進入學校、辦公室和家庭。在短短幾年內,它們憑借各自的優勢,迅速積累了大量用戶。
這三款計算機因其開創性與適用性,被后來的人們并稱為“1977年三巨頭”。而在“三巨頭”的每一臺計算機上,都安裝著一版微軟根據其制造商要求度身定制的BASIC,微軟在軟件領域的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
比爾·蓋茨首部自傳《源代碼》
已重磅上市
在當今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 AI 時代,蓋茨與微軟,繼續憑借著他們對未來趨勢的把握和洞察,不斷奔流向前。
從不服管教、與父母爭吵不斷的叛逆小孩,到一頭扎進編程、小有成果的少年,再到深感未來迷茫、最后成功找準方向的青年,我們看到了極具韌性、銳意成長的比爾·蓋茨。
通過《源代碼》一書,我們會發現,蓋茨的成功并非偶然,從他的成長路徑中,我們能發現諸多關鍵因素。
家庭是蓋茨成長的堅實后盾,蓋茨得到了父母的托舉與適度壓力,為他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資料。教育經歷也為他的成功助力,湖濱中學與哈佛大學,都為他提供了獨特的成長養分。
但個人特質才是他成功的核心密碼。他對編程專注、執著且熱愛,面對困難永不言棄,全身心投入并不斷突破;同時,他敏銳洞察時代趨勢,精準抓住機遇,做出正確的抉擇。
他的故事激勵我們要保持創新、敏銳與懷疑;更重要的是,專注地、艱苦地投入你熱愛的領域。
比爾·蓋茨首部自傳《源代碼》
已重磅上市
中信出版比爾·蓋茨作品系列
《氣候經濟與人類未來》
影響人類未來40年的重大議題
點擊圖片,一鍵購買
《如何預防下一次大流行》
談技術與投資創新、公共衛生與全球健康
點擊圖片,一鍵購買
-End-
2025.2.8
編輯:醒醒 | 審核:孫小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