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曾有齊白石,余墨尚存人世間。
若問余墨哪里求,白石山堂少白處!
齊白石和楊隆生合影·中國齊白石書畫院展覽(齊白石版權擁有者)·少白公子湯發周供圖
楊先生早歲師從齊白石先生,是他的入室弟子,頗受賞識。齊先生欣賞楊先生收藏的許多扇面、小品,為之題簽“書畫扇集”。齊先生尤為激賞楊先生的木刻版畫,揮毫點評:“當代刻木者眾,工雅能至此者寡,吾甚佩之,寄語刻木者可留意焉。隆生弟須知吾之未譽詞也。八十八白石,看后記之。戊子秋。”當時白石老人八十八歲,楊先生三十三歲,白石老人題字稱他“隆生弟”,稍有中華文化常識、略懂傳統禮數的人都懂得,這是老師稱呼學生,視學生如子弟。從白石老人字里行間,可以看出他對楊先生的激賞。楊先生青年時代,作品卓越,能入大匠之目。在戰亂時為了安全撤離,齊白石自己的300多幅交由楊隆生轉移后交到他妻子夏文珠女士手上,可見他依重這個徒弟,師徒的信任非同一般。
楊隆生先生與他恩師齊白石先生合照·中國齊白石書畫院展覽(齊白石版權擁有者)·少白公子湯發周供圖
楊隆生先生木刻作品,他恩師齊白石先生并為他作品上品題·中國齊白石書畫院展覽(齊白石版權擁有者)·少白公子湯發周供圖
齊白石出身于貧苦農家,曾為木工,來自底層社會,與勞動者同呼吸共命運,是勞動者的本色,從而具有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又由于他曾長期生活在湖南要地湘潭,后來五出五歸,游遍大江南北,最后定居北京舊城;特別是他所經歷的時代,正是中國內亂外侮多事之日,所見所聞所感,更使他樸實而有正義感的中國人的民族本性,得到凝聚和升華。他的愛國愛民愛家鄉和反壓迫反侵略祈和平的思想,在他的繪畫創作中都情不自禁地流露著或是有意識地傾瀉出來,以題明畫意的題畫詩也就極其形象生動鮮明地體現著這些思想感情。
1926年《題胡佩衡畫山水風景長卷》詩:
對君斯冊感當年,撞破金甌國可憐。
燈下再三揮淚看,中華無此整山川。充分地表達了他對當時山河破碎的感慨及其憂思是多么深沉,令人深感一片摯熱的愛國心。
《自題山水畫》詩:
墨海發鄉愁,南衡雨后幽。
江煙迷岸柳,村樹上桅頭。
如此湖山好,奚堪戍馬蹂。
夢歸無處看,劫灰失危樓。
在這嚴守格律的五律詩中,眷戀家鄉、愛好和平反對戰爭之心,躍然紙上,讀來亦有愴然欲淚之感。
《漁父圖》題詩:
看著筠籃有所思,湖千海涸欲何之?
不愁未有明朝米,竊恐空籃征稅時。表現出極具深厚的同情貧苦民眾而不滿舊社會的情感。《題畫荷》詩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
山園劫后欲全荒,為看殘荷出短墻。(蓮實卻無田賦重,白茅蓋廠小亭涼。年過古稀所作《題畫鸕鶿》詩,體現著作者愛祖國反侵略,并極力諷刺那些置國家安危于不顧者的激烈情懷:
大好河山破碎時,鸕鶿一飽別無知。
漁人不識興亡事,醉把扁舟系柳枝。
北京淪陷后,齊白石的一個鄰居是大漢奸,求齊白石為他畫蟹,畫完后卻題詩說:
老年畫法沒來由,別有西風筆底秋。滄海揚塵洞庭涸,看君行到幾時休。真是妒惡如仇,諷刺得人木三分,足見其高尚的民族精神和膽氣。這些愛憎分明的題畫詩,深刻地揭示畫作的內蘊,而且充分顯示著作者是以畫筆為武器在積極地戰斗,決不是為藝術而藝術的平庸之輩,這就是齊白石的偉大之所在。
齊白石 57歲定居北京,以畫謀生,遠離湖南老家四千里,又值戰亂頻生的歲月,他的鄉情家思常借畫來表達,以此而自遣自慰畫后題上詩,更是感人深切。如《芙蓉蝦圖》詩:
四千馀路還湘水,咫尺思親無見期
何日家園可歸去?芙蓉池上立多時。
齊白石的鄉情不只是在于家鄉的風物,懷念最深的是其親友尤其是對其慈愛恩深的老祖母總是念念不忘,牧牛圖題早年舊作一首》,寫得情真意切:
祖母聞鈴心始歡,也曾總角牧牛還。
兒孫照樣耕春田,老對犁鋤汗滿顏。又題《畫牛》詩云:
星塘一舉杏花風,黃犢出欄西復東。
身上鈴聲慈母意,如今亦作聽鈴翁。自注云:“余幼時嘗牧牛,祖母令佩以鈴,謂曰:日夕歸,則吾倚門。聞鈴聲則吾為歡,知已歸矣。”
齊白石的題畫詩,有的是他的自我寫照,顯示著他高尚的情操和人格,是為后人楷模。
老萍對菊愧銀須,不會求官斗米無。
一畫京師人不買,先人三代是農夫。(《題畫菊》)
興來磨就三升墨,寫得梅花頃刻開。
骨骼縱然清瘦甚,品高終不染塵埃。(《題畫梅》)齊白石的題畫詩,有些是以詩題畫兼論述繪畫創作及其藝術主張,這是以詩歌形式豐富了中國繪畫理論:
山外樓臺云外峰,匠家千古此雷同。
卅年刪盡雷同法,贏得同儕罵此翁。(《題畫山水》)
曾經陽羨好山無,戀倒峰斜勢欲扶。
一笑前朝諸匠手,平鋪細抹死工夫。(《題山水畫》)都是批評那些沒有創新的只會因襲前人的畫匠的創作方法。有的是寫他自己的繪畫創作的:
青藤靈舞好思想,百索莫解頭緒爽。
白石此法從何來;飛蛇亂驚離草莽。(《畫藤》)
逢人恥聽說荊關,宗派夸能卻汗顏。
自有心胸甲天下,老夫看慣徍林山。(《題畫桂林山水》)齊白石喜愛桂林山水,多用平遠構圖來畫,章法別具一格。他堅持自信自己的創作之路,但其變格和創新不是胡來亂造的。
他還極力反對作怪和狂妄。如《畫葫蘆》詩:
涂黃抹綠再三看,歲歲尋常汗滿顏。
幾欲變更終縮手,舍真作怪此生難。但《畫葫蘆》詩的另一首,卻又說過了頭:
風翻墨葉亂猶齊,架上葫蘆仰復垂。
萬事不如依樣好,九州多難在新奇。反映其局限性和自我矛盾的一面,從總體上看也無傷大雅,因為這詩不是論畫,而是重在針砭當時的弊政
齊白石的題畫詩有許多是吟詠畫面上的自然景物,寫景詠物沒有什么社會色彩,一派田園山林氣象,同樣形象生動,有較強的感染力,無須一一列舉了。
齊白石的題畫詩,與其畫表里為一,題材多樣,內容豐富,思想深刻,這里只是以管窺天,掛一漏萬在所難免。雖然如此,但也已可見其創作思想之高。
樸實無華,曉暢明白,讀來有平易親切之感,是齊白石題畫詩與其思想性完整統一的藝術形式的特點。《借山吟館詩草》是齊白石的早期之作,多長詩且題畫詩少。到后期的《白石詩草》就有了明顯的變化。他已不喜作古律詩,認為束縛思想感情,影響自如的發揮,這時多是作短小精煉的絕句,題畫詩最多且都是七絕之作。在短短的四句28字中,能淋漓盡致地抒情言志,極盡吟詠之快事。五絕句式短促,只20個字,難以舒展暢快,所以作得很少。
齊白石40歲后曾五出五歸,遍游國內名山大川,在將近十年的時日里,他畫了很多畫稿,也題了很多詩,都是言簡意深,概括力很強。曾題畫《石泉悟》:
肩擔時稿非真石,十日功夫畫一泉。
萬里歸來十年事,為君添只米家船。它概括了他在那十年中游歷和繪畫創作的情趣及收獲,真是要言不煩,明白如話,卻又富有詩意。
再如《飽菜》詩:
諸侯賓客四十載,莫肚羊蹄嗜各殊,
不是獨夸根有味,須知此老是農夫。自序云:“余性嗜蔬荀,席上有蔬菜其味有所喜者,雖雞魚不下矣。”這極其概括地道出了他淡泊自守一生的生活情況,讀來感人至深。
形象性是詩歌藝術的最本質的要求,與此同時要以飽滿的真情去打動讀者,否則就不是詩了。齊白石題畫詩中鮮明生動的形象和真情實感,使讀者產生共鳴,從而獲得滿意的欣賞和享受之樂。
《畫雞冠花》詩:
老眼朦朧認作雞,花冠繡脛羽毛齊。
客窗一夜如年久,聽到天明汝不啼。以比擬的手法生動形象地點出畫幅中雞冠花的高妙畫技,又不無夸張地道出在當時度日如年盼望光明到來的良好愿望和急切心情,有著發人思索的強烈的感召力。
《題不倒翁》畫:
能供兒戲此翁乘,倒不須扶自起來。
頭上齊眉紗帽黑,雖無肝膽有官階。幽默生動地刻畫出“不倒翁”的逗人笑樂的滑稽丑態,同時又可看出作者是以極其憤慨的筆調,借此諷刺和斥責了那些不學無術的貪官污吏,讀來有解人心頭之恨的快感。(未完待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