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全國各地建城史,最厚重的古城除了洛陽、開封,就非商丘莫屬了。
但大哥洛陽、二哥開封在官方命名的“中國古都”里各有一席之地,而有四千五百年建城史的商丘沒有,大約是商丘沒有大朝代在此建都的歷史。
范孟廣| 撰文
01/
商丘的地
正月初四,我登上商丘古城城墻,遙望城外綠水茵茵,煙波浩渺。
城內飛檐千層,古建林立。
我想,這里是“火神”故土、是殷商祖根、是宋國國都、是北宋之源、是南宋之始、是孔子故鄉、是孔姓祖源......
其實最值得一提的是四千五百多年前,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嚳之子閼伯分封商地,在此修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天文觀察臺,故稱“商丘”,又因他專司火種,是為“火正”,后世就將他尊稱為“火神”,永享祭祀。
彼時,此地販夫走卒出外購買販賣,易貨貿物,就被外地人叫做“商人”。
久而久之,竟成五行八作,七工六匠中的傳統固定行業,是為貿易通商者。
北宋時候這里叫南京,宋金叫應天府,元明叫歸德府。
后來,朱元璋在金陵建立大明王朝,宋時商丘“南京”之名因方位與東京開封對應得天獨厚,“應天”美名還有順天應人吉祥寓意,就被朱明都城金陵請受。
其實,金陵這個地名也不錯,只是少了點硬朗多了些柔美,朱皇帝大約覺得做陪都尚可,當都城不行,就順手把當時商丘“南京”、“應天”的帽子給拾了起來。
但商丘無論是歷史地位、文化積淀,都不在現今南京之下。
這只是我的腦洞狂想曲,但如此巧合,朱太祖是否真是此意,已無從查考。然宋朝的南京和應天府比明朝的南京和應天府大三四百歲倒是真的。
后周時,御前都點檢趙匡胤兼任宋州(商丘)歸德軍任節度使,960年在現今開封北郊封丘縣陳橋驛發動兵變,“黃袍加身”奪了后周江山成為天子,就取自己的屯軍之地宋州定為國名,是為大宋,商丘也就成了宋太祖的龍興之地。
世間萬物無論是空間還是時間都是一個圓,周而復始,循環往復,因果輪回,歷史也是這么有趣。
你看兩宋,北宋太祖趙匡胤在商丘潛隱,天時地利人和具備,進東京去汴梁登基稱帝。
一百六十七年后,宋高宗趙構再回到商丘而北宋亡,北宋始也商丘終也商丘,一個輪回。
趙匡胤與趙光義一母同胞,共打天下,同坐江山,而“斧聲燭影”時,哥哥宋太祖不明不白死去,成為千古迷案,弟弟趙光義登基是為宋太宗。
一百五十年后,他的嫡孫后人、南宋開國皇帝高宗趙構雖然后妃成群卻不能生育,徽宗欽宗及嫡親兒孫又被金兵盡數掠走,為保證趙宋江山血統純正,只得在民間找了個太祖趙匡胤的嫡親后人為太子,乃宋孝宗,是南宋第二任皇帝。
太宗趙光義嫡親朝廷從北宋第二代始,又從南宋第二代終,又一輪回,這是天神安排還是天道循環?
商丘西扼河朔,東抑淮海,南屏湖湘,北掩京津,沃野千里,糧草豐美,正據東部中原要沖,華北平原命脈,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項羽劉邦在此爭霸天下,晉楚在此爭雄中原,淮海戰役在此交兵,泓水之戰在此血拼,睢陽之戰在此鏖兵。
商丘,為中華歷史江山更替,文明演進付出了血與火的代價,伏耳城墻似能聽到刀槍錚鳴,掬把黃土像能聞到硝煙味道。
02/
商丘的文
商丘也并非只是刀兵之地,更是書香之城。
走下城墻,來到宋時四大書院之一的應天府書院,我知道,我的先祖范仲淹先生入讀應天書院,就開啟了璀璨人生。
商丘,是他和一眾學子賢達進士及第,融入大千,走進社稷,成為國家筋骨,江山棟梁的人生起點。
我曾經久居延安,在延河之畔,無定河邊,他守備邊疆抵抗匈奴,人稱“小范老子”“胸中自有甲兵百萬”,令匈奴望而生畏,聞風喪膽。
在延安,他寫下了流芳百世的名作《漁家傲.秋思》,至今,延安寶塔山巖壁上還有他的親書摩崖石刻“嘉嶺山”。
我也曾經去過岳陽樓,洞庭湖江南三大名樓上,他留下了后世賢人清流追尋崇慕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這都是在應天府書院五年寐不寬衣,食不厭粗,精心苦讀,孜孜以求的文化熏陶和家國情懷。
看書院大堂張貼的《進士榜》上那一長串閃耀歷史華章的飽學之士、國家棟梁,深感趙宋大時代的文化勃興、人文薈萃、武治文功、光耀青史并非白得。
除了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王堯臣、曾鞏、包拯等諸多賢達均從應天書院畢業,如金線串珠,不勝枚舉。
站在《進士榜》前靜思細讀,從這里走出來的學子,沒有一位貪贓枉法,沒有一位賣國求榮,沒有一位禍亂朝綱,沒有一位禍國殃民,沒有一位被釘上歷史恥辱柱。
1027年,范仲淹再次回到母校,這次是被朝廷委任為這座國立最高學府的大校長。
他把“以天下為己任”當校訓,要求學子胸懷家國,救世扶民,仁人大義,榮辱有責。
朱熹稱他“有史以來天下第一風流人物”,這也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個具有學人風骨和文士風范的大學校訓,歐陽修為他著文立說《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在他治下,應天書院再逢新機,朝廷下旨升格為南京國子監,加上原有的東京開封國子監,西京洛陽國子監,此時,中國三座頂級國立大學均在河南。
清朝狀元秦大士在杭州西湖游玩,去祭拜民族英雄岳飛,吟出“人從宋后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而我,“人從宋后敬希文,我到應天幸姓范”。但秦氏也多忠義漢,范家亦有作奸人。
人活著的意義就是積德行善,賢良曠達,創造價值,福澤他人,讓子孫以你為傲。
感謝范仲淹先祖為后世子孫培植福德,澤被青史。
我小步躬行,來到世祖雕像前,脫帽恭立,三躬到底。
03/
商丘的人
路過文雅臺,正是夕陽淺照,紅日灑金之時,廟宇藍瓦紅墻猶如鍍銅涂金,凝重俏麗。
宋國是孔子的故鄉,他的先祖是宋國貴族,周游列國,走遍中原,重回故土自然是他的愿望。
據《商丘縣志》載:文雅臺"世傳孔子適宋,與群弟子習禮大樹下,即此。”
孔子帶眾弟子在宋國的東門外一棵大檀樹下講習禮樂,宋國大司馬聽說后,唯恐宋景公接見孔子,說他壞話。
因為孔子曾經公開批評過他生活奢靡,不惜民財,自私好貨,就派人把那棵檀樹砍掉,還要謀害孔子。
孔子聽說后就帶著弟子匆匆逃離宋國,這也是“過宋伐檀”典故的來歷。
未成想,孔子回老家,竟然如此灰頭土臉。
文雅臺前櫥窗里的簡介講了這個故事,就有人在下方空白處手書留言:這么說,我商丘人太小氣了啊。
我看后不覺啞然失笑,這是責怪“過宋伐檀”中的宋國大司馬心胸狹隘?還是埋怨簡介說明此事丟了商丘的人?
這位朋友應該知道“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的兩個故事,一個是“推位讓國”,一個是“泓水之戰”。
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嫡長子,被確立為宋國太子,但他覺得庶兄目夷比他年紀大,更應該繼承國君,就想說服父親讓位于目夷。
結果,目夷跑到北邊的衛國都城濮陽,絕不接受襄公讓國。
在“泓水之戰”中,宋楚對決泓水,楚軍渡河,謀士提醒宋襄公:此時,楚軍在水中,戰斗力弱,可擊。
宋襄公正色道:我宋軍豈可乘人之危?
楚軍上岸,兵未列陣,衣甲濕重,一片慌亂,謀士又提醒:可趁亂取勝。
宋襄公又厲聲道:君子用兵,不鼓不列不戰。
結果,楚軍列陣整齊,士氣旺盛,兩軍交戰,宋軍大敗,宋襄公也受重傷不久殞命。
《左傳》記載:宋襄公認為打仗不能擊殺傷兵,不能傷害兒童老人,不能倚強凌弱,也不能乘人不備侵襲他國。
這跟三千多年后今天的《聯合國戰爭法》條款極其相似,宋襄公的文明思想,人性主張活脫脫穿越到了現代。
泓水戰敗,宋襄公敗得磊落、光明、豪氣,可謂雖敗猶榮,宋襄之仁因而流芳百世。
盛唐時的大詩人李白來到商丘,在《梁園吟》中說,“平臺為客憂思多,對酒遂作梁園歌”。
他是因為梁園美而生憂來到商丘,我是因梁園興廢故事來到商丘。
“梁園雖好,不可久居”,我須去也......
(圖片來自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