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鶴壁??h,鶴壁這個前綴往往被忽略,??h的知名度遠遠蓋過了它的直屬上級。
河南8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h是唯一的縣級單位,假如沒有浚縣,河南的文化水平恐怕要大打折扣了。
浚縣的文化標簽,一個個含金量都很高。比如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世界文化遺產、第一批國家非遺等。
鳳九|撰文
01/
你真的了解??h古廟會嗎?
“從南京到北京,比不上??h城”。當地流傳的這句諺語,說明了??h人對家鄉的熱愛。
有句古語是這么說的“黎陽收,顧九州”說,黎陽是浚縣的舊稱,得到了黎陽,天下也就在囊中了,??h的黎陽倉,是隋唐時期重要的糧倉。
這話跟“蘇湖熟,天下足”有異曲同工之妙。
黎陽倉遺址
一直到今天,??h還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優質小麥基地縣、整建制高產創建試點縣、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
??h廟會是浚縣的一張名片,新年廟會貫穿于每年的整個農歷正月,一直到二月都熙熙不散,有“華北第一大古廟會”之稱。
加拿大學者安德里先生曾評價:“??h廟會,是中國老百姓的狂歡節”。大多數人只知道春節期間的廟會,但是呢,浚縣夏天也有古廟會,俗稱“八月初一會”。
據記載,八月古廟會也有數百年歷史,初時起于周邊地區百姓夏收秋種后到兩山游玩,交流購置生活和農用資料。
可以說,與??h正月古廟會相比,??h八月古廟會規模也不容小視。
廟會上也會有泥咕咕、布老虎枕頭、柳編、布藝等傳統手工藝。
02/
神文旅的勝地,
玩兒的就是穿越
世界文化遺產是小風景,那么??h的大風景呢?到處都是。
自古有詩“兩架青山一溪水,十里城池半入山”,說的就是浚縣。有山有水有城,文旅的大IP,占盡天時地利人和。
城里分布著無數明清至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民居、四合院、寺廟、商鋪等,比如南山街、順河街、文廟街、北小門里、東街等等,至今還在使用。
當地人住在古老的房子里,悠然淡定地生活,羨煞外地游客也。
那感覺就像我們在歷史穿越劇里看到的,男主或者女主前一秒還在現代,后一秒就到古代了。
來??h逛一圈,玩兒的可不就是明清穿越?
除了老房子打底,還有一座??h古城宛在新城中央。
??h古城
始建于明代的古城歷經滄桑,經過多年的搶修保護,逐步恢復了原貌。
最完整的那段城墻就在城西衛河處,修繕一新的墻體高大寬敞,是人們賞景散步的好地方,沿著城墻從西門可以一直走到北城門。
古城里動靜結合,非常和諧。熱鬧的區域是這樣的:西大街小吃店香飄萬里,小西門里古玩街讓人眼花繚亂,北大街時尚的服裝店熱歌不斷。
安靜的區域分布著??h大部分歷史遺跡,一路凈是國保、省保等重量級歷史建筑,比如上文提到的文治閣,還有浚縣縣衙、文廟、世襲翰林府等。
那么,可能還沒出城,就看到了山。沒錯,緊挨著城就是山。
大伾山、浮邱山,國家4A級景區,有“豫北平原第一勝跡”的美譽。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果然,大伾山不高,海拔只有135米,卻是中國文字記載最早的名山之一。
據《尚書·禹貢》記載,這個“仙”就是大禹,他治水期間曾登臨大伾山。于是歷代名人騷客紛至沓來,賦詩題字,刻碑留言,以表對名山、仙人的景仰之情。
最具代表性的景點是大伾山石佛,這是中國最早、北方最大的石佛。素有“八丈佛爺七丈樓”的說法,意思就是石佛的個頭比自己的廟堂還高出許多。
大伾山石佛
除了大佛,山上還有不少道觀佛寺、亭臺石窟、摩崖碑刻等歷史遺跡或古建筑。
與大伾山隔城相望的就是浮丘山,也被稱為西山。
跟大伾山如出一轍,海拔也才一百多米,可是有仙居住的地方就不一樣。
山上有座碧霞宮,是道教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行宮,當地人稱其為老奶奶。
碧霞宮始建于明代,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在浚縣赫赫有名,每逢她過生日,全縣同慶,而且連著名的浚縣正月古廟會也是沾了碧霞宮的光之后,成就了“華北第一古廟會”。
兩山夾一城,水從中間過,每年游人如織,逢年過節更是擠得水泄不通,打造文化旅游名城,絕對是正確的道路。
03/
非遺的家園,
耍的吃的都是“活化石”
??h有個標簽是“中國民間藝術文化之鄉”,這是怎么來的呢?因為它的非遺文化實在太豐富,據統計,有118項之多。
浚縣古廟會,有1600多年的歷史,本身就是國家非遺。
每年正月初一到二月二,持續一個月,古城、大伾浮丘兩山普天同慶。正月十五、十六這樣的日子,是廟會的高潮,有外國學者稱正月十六的浚縣古廟會為“中國式狂歡”。
??h古廟會
民俗表演隊伍從縣城到大伾山和浮丘山綿延近十里,有社火、走高蹺、耍獅子、舞龍、跑旱船、放火銃、耍雜技、唱戲曲等等。其中社火也是國家非遺。
廟會上,你能看全了中原特色的老玩具,尤其是玩泥巴,??h是老大。比如大名鼎鼎的泥咕咕,第一批國家非遺,黃土捏出來的活化石。
這是??h的特產,主要集中在楊玘屯。
第七代傳承人宋慶春兩度把泥咕咕的傳承發展提上了省人代會的議案。他認為泥咕咕應該與文旅產業結合起來。
泥咕咕
2018年,楊玘屯泥咕咕作坊突破200家,村子也成了一個旅游景點。
泥咕咕的造型在不斷創新,比如當下流行的動漫造型、博物館里的萌物等,還有人提出用3D打印技術,通過線上展示平臺,實現線下的個性化定制,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再比如,泥巴捏石猴?
大伾山的百猴路欄桿上,一水兒的石猴,造型各異,可以做套表情包,這是浚縣“泥猴張”設計的。
不僅捏猴子,其他動物也做,包括歷史建筑,古代民居,捏得那叫一個鬼斧神工。
接著,還是捏,但泥巴改面團和糖稀了。捏面人、吹糖人,對許多孩子來說,是童年的美好標記,對很多老人來說,是童年美好的回憶。
最后,不能忘記吃,當之無愧首推子饃。石頭上烤的餡餅,再灌上雞蛋,最適合邊走邊吃。非遺美食,吃的是1400多年的歷史文化,拿在手里都覺得沉甸甸的,吃起來更是回味無窮。
石子饃
梨糖膏、吳二鍋花生米、義興蔣燒雞、黎陽貢面、王橋豆腐皮、吳莊饸饹、角場營元宵……
一個??h,裝了一肚子文化,有大運河的,有中原歷史的,有民間藝術的,吃喝玩樂學無所不包。
所以,文化是??h的宿命,前世今生都是文化,未來更是文化。
(圖片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