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來寶勝
還在二十多年前,每逢過了臘月半,農(nóng)戶人家為恭迎新年,早早請人寫好過年對聯(lián),農(nóng)家人俗稱對子,貼對子過新年是流傳千百年的民俗。臘月準備年貨,手頭不寬展,用的東西可以因陋就簡,幾張大紅的紙張和墨汁墨錠是必買的,門神年畫兒是必須“接”的。我七八歲之后,臘月間父母安排我去山梁后的小關供銷社灌煤油、買紅紙。那時冬天似乎格外寒冷,一個往返不到十里,回家凍得瑟瑟縮縮,渾身打冷顫。
買的紅紙墨汁和年畫放在家里,只等臘月二十左近大舅上門寫對子。大舅在民國末期為了躲壯丁,被外爺送到烏龜埡的無梁殿讀私學,三四年之后,大舅成為山村的“全能人才”:掐算時辰、看日子,寫對子,記賬打算盤、開中藥單子,至于論語之類,也是隨口拈來。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集體化時期,全大隊幾百人沒有幾個識文斷字的,大舅從另外一個大隊被“引進”而來,先擔任大隊會計,后擔任大隊長直到土地下戶。免費寫對子是他作為鄉(xiāng)村文化人義不容辭的勞作。
寫對子那天,大舅夾著一卷紅紙和幾支毛筆從程家院子走幾里上坡到我家,母親連忙安排我或大妹在火塘燒開水,泡一大搪瓷缸老腳片茶水。小方桌被挪到堂屋中間,燒一些木炭倒在桌底。準備就緒,大舅坐在桌邊鋪開紅紙,問過需要寫多少副,大門,小門,窗戶、牛圈門都會安排一副。按照門窗戶扇的尺寸,分別確定對子的寬窄長短。之后折疊紅紙,先折四方格,確定每個字的位置,每個四方格折出對角線,確保寫出的字不偏不倚居于正中。折好紅紙,拿起剪刀裁紙放在一邊。碗里倒入現(xiàn)成的墨汁或把墨錠研磨好,在小方桌上鋪開紅紙,毛筆蘸上墨汁,凝神靜氣落筆寫下第一個字。每寫出一條對子,兩人分別輕輕攥在兩頭,平鋪在地上風干。寫出的對子越來越多,鋪滿了整個堂屋地面。不到一個時辰,對子基本風干,一副副折疊起來。寫對子講究一個大方整潔,需要心神寧靜,不慌不忙,性格毛躁是寫不好對子的。
遇到刮風下雪,墨水結出薄冰。沒有電燈照明的條件下,堂屋大門還得敞開采光,陣陣寒風卷來,凍得雙手不聽使喚,在桌底的火炭烘烤后搓搓雙手繼續(xù)寫。左鄰右舍知道大舅來我家寫對子,紛紛拿著紅紙而來,大舅接二連三為來人寫對子。遇到前來請大舅寫對子的就一起吃飯喝酒。都是相鄰鄉(xiāng)親,平日里互幫互助,沒誰計較便宜貴賤,對子的“報酬”是管待一頓農(nóng)家飯。大舅寫完對子已是天麻地黑。我們點燃一束竹蔑火把,他舉著火把小心翼翼地踏著凜光光的山路返回程家院子。
后來大舅年事漸高,雙眼模糊,行動諸多不便,不再為別人寫對子,父親開始自己寫,順帶為山垴幾家人寫對子。父親的字說不上書法功底,字體還算工整,農(nóng)家過年之用還能將就。有幾年是山梁背后石家灣張家太舅爺張世偉寫對子,當時他年近七旬,身體剛強,性格開朗,唯一的愛好是喝點甜桿酒。每年臘月底我從單位放假回家過年,他從石家灣爬坡好幾里來寫對子,我陪他痛飲一頓,一路聊天送他到山梁。后來陸續(xù)知道一些不為人知的往事:他四十年代末畢業(yè)于安康中學,是方圓幾十里屈指可數(shù)的文化人,因其父輩歷史問題被通知離開單位。其毛筆字很有功力,在偏遠鄉(xiāng)村似乎無用武之地,作為鄉(xiāng)村文化人,他熱衷為鄉(xiāng)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因父親那些年開著商店,太舅爺總要寫一副“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的對子。別人夸他對子寫的好,他樂呵呵地開懷大笑,可能是覺得自己作為鄉(xiāng)村文化人的價值被認可吧。他背后的隱痛難以言說,我曾專門寫過一點有關石家灣張氏家族的文字,作為對他的念想。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臘月除夕當天家庭主婦早早打好“漿子”,吃過早飯,男主人帶著幾個娃貼對子。高粱秸稈刷子蘸滿漿糊在門框、窗沿涂刷均勻,攤開對子熨帖端正。講究的人家,牛圈門、豬圈門、加工機械都要貼上對子。貼完對子和年畫,屋檐底掛上紙糊的燈籠,熱烈喜慶的年味一下子被烘托出來了,小娃子興奮起來,嘰哩哇啦歡叫,歡歡喜喜地蹦跳著,父母長輩們的臉上寫滿慈愛祥和。火紅的對子寓意農(nóng)家日子紅火火火,寄托來年的美好祈愿。這種心底的希望是過日子的心氣,有心氣就有動力,苦點累點算不得什么。
貼對子的講究蠻多,什么韻調對仗、平仄起落、文題相適等,農(nóng)家人圖個熱鬧喜慶,只要門窗貼了對子就行。個別人家大人小娃不識字,住的又是獨莊子,貼對子無人幫忙指點,鬧出笑話。有的把字貼倒了,有的把牛圈門橫額“六畜興旺”貼到廚房門頭,被路人看到不免一頓奚落嘲笑。當年不少人家因家境困窘,人老幾輩沒有上學識字,回想起來確有幾分心酸。那種日子一去不復返,父老鄉(xiāng)親們無論是衣食住行、受教育程度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
與大多數(shù)人家門上貼著紅對聯(lián)不同的是,個別人家門上貼著綠紙對聯(lián)或黃紙對聯(lián)。貼綠紙對聯(lián)的人家,是因當年有父母至親離世,以這種方式表示悼念,貼黃對聯(lián)的是父母至親離世第二年,第三年恢復紅紙黑字對聯(lián)。如果誰家背離這種“規(guī)矩”,鄉(xiāng)鄰們心里自然少不了嘮叨:這狗日娃子是不懂規(guī)矩、不孝敬娘老子的東西。明清官員父母離世,須致仕守制三年,在農(nóng)家體現(xiàn)為貼綠紙黃紙對聯(lián)這種最樸素簡單的表達方式。不忘先輩、孝敬雙親的孝道傳承是本土文化,通過貼對聯(lián)體現(xiàn)出來:活著的人年要過好,離世的親人不能忘懷。
小山村的人一年年外流,人氣被掏蝕一空,當年寫對子的鄉(xiāng)村文化人凋零作古,為數(shù)不多的留守者花錢買機器印刷的對子。印刷的對子不論紙質、字體都好于手寫的對子,只是千篇一律顯得呆板僵硬,少了個性和靈動,成為無形的缺憾。但過年對聯(lián)這種傳統(tǒng)文化載體,一定會代代傳承,煥發(fā)出新的光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