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從始至終都分為兩部分:帝王史,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主流歷史,還有一部分是百姓史,這是為大家所不熟悉的歷史。很多人有一種共性,那就是自己將統治者共情,很多人覺得秦始皇很迷人,如果你是貴族那么確實如此,你可以一邊飲馬黃河,一邊用百姓的累累白骨為自己的千秋霸業做墊腳石。那么你如果是一個百姓呢?如果你的父母被迫死于傜役呢?你的妻子因為鄰居犯罪被連坐處死,你還覺得這個老祖宗迷人嗎?下面我就說三個大家所不知道的歷史:
皇帝
首先,皇帝和百姓是斷裂的。很多君主總說匡扶社稷,其實就是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已。從嘉定三屠到血屠準噶爾再到將十六歲的洪天貴千刀萬剮。縱觀中外,這種對外戰爭都不恥的事情,而我們卻以更加殘忍的角度對待在百姓身上。很多人無腦吹車輪放平,一個不留,這難道不是屠殺嗎?印第安人現在尚且在全球有4050萬人,但準葛爾的百姓卻全都倒在了屠刀之下,這些人難道不是大清的百姓嗎?他們有選擇權嗎?一群在戰爭中無能的人卻用百姓發泄,這難道不是無能的表現嗎?
記得清末有一個笑話,北洋大臣李鴻章訪問德國,然后他對著德國首相俾斯麥說著自己在打敗太平軍時是如何驍勇善戰的,是如何屠殺這些太平軍的。而他覺得這仿佛就是自己的榮耀和軍功章,而一旁的俾斯麥卻平靜看著這一切,然后他又問德國首相俾斯麥。可是俾斯麥卻說自己沒有功績,李鴻章說道:“你維護德國統一處死了那么多反賊,怎么會沒有功績呢?”然后俾斯麥就說了一句讓李鴻章羞愧一生的話:這算什么功績,德國人從來都以內斗為恥辱!
大唐
其次,大唐其實并不榮耀。我喜歡說大唐,其實說白了只是喜歡貞觀時期的繁榮,但這并不是意味著大唐都是繁榮的。唐高宗后期和武則天時期,伴隨著蘇定方、薛仁貴、劉仁軌等人的去世,西起吐蕃北起突厥、契丹,南到新羅都揭竿而起。而伴隨著名將的去世,唐朝在對外戰爭中屢戰屢敗,尤其在對吐蕃、契丹等戰爭中屢戰屢敗,而每一次的戰敗都是無數人馬革裹尸,因此大唐開始由府兵制向府兵制和募兵制相結合的方向發展,并逐漸向募兵制傾斜,尤其安史之亂以后,唐朝的兵員就更加短缺了。
而杜甫用一首《石壕村》說明了當時兵員的短缺情況。甚至為了補充兵員,一家在兒子戰死后還要抓年老的老婦去充人數。在古代從來沒有義務一說,每次打仗都是從這些人家的年輕孩子里抓壯丁。你們覺得歷史書上會輕描淡寫的寫一場小小的的失誤,但這失誤背后卻是數萬個生命,他們是這數萬人家庭的頂梁柱或者兒女。權貴可以榮耀高估保衛大唐,因為他們是受益者,他們可以踩著千萬人的白骨封侯拜相,但這些貧苦百姓呢?他們又保衛了什么?戰敗了他們的親人血染疆場,勝了后繁重的稅賦又讓他們生不如死。
亂世
最后,亂世不是大浪淘沙,而是尸橫遍野。我分享一個數據,東漢末期的人口有5000萬人,但等到280年三分歸晉時,全國人口只有1600萬人,損失人口達三分之二,事實上如果拋開世家大族的低損耗,百姓的死亡率是遠遠大于三分之二的。換句話說,這三分之二的人口其實是為寥寥數人的豪情壯志在買單。你們歌頌張遼的逍遙津之戰,但你們卻不知道東吳數十萬人都為這份傳奇背后埋下了深深的代價。我們總喜歡看大數據,并且理所應當把自己歸咎于大數據的收益方。
但歷史不是單機游戲,并不是武力值最高的將領會活到最后,很多將領可能就被戰場上的冷箭要了性命。比如歷史書著名的慕容紹宗,本來戰爭一片大好,但卻因天將狂風吹斷了纜繩并陰差陽錯吹到了敵軍城下,最終被水活生生給淹死了。而更為扎心的是,在亂世最先死的是老實人,因為面對朝廷的盤剝和義軍的掠奪,他們是最先走到死亡線的人,而他們的老實其實也可以理解為不敢反抗的懦弱。陳勝第一個冒著生命危險揭竿而起,而結果就是陳勝不用像那些小兵一樣沖鋒陷陣。如果不是陳勝的戰略失誤,那么不僅是他,他的子孫也可能榮華富貴。
民心
儒家有一句話叫得民心者得天下,但古往今來我沒見過任何一個得民心的王朝。而真正的民心不是欺騙,也不是走西口、闖關東這樣逃離自己的故土。而在我來看,歷史不是你擁有多么廣闊的疆域,也不是你擁有多么富麗堂皇的宮殿,更不是用虛假的數據自欺欺人。而一家四口不為眼前的生計發愁,不為未來的發展擔憂,大家都是把這個地方當作真正的家,不會流落世間,更不會戾氣叢生,這才是一個王朝的意義。而欺騙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因為謊言總會破滅,而我們觀察周圍,但凡真正的聰明人,都不是謊話連篇,不是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