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檔爆款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繼續創造票房奇跡。
如今內地票房已經突破120億大關,全球票房123億殺進前10且暫列第8。
這是屬于中國動畫和中國文化的勝利,對中國動漫從業者來說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回顧我們國產動畫從無到有的這一路走來,每一步都艱難無比。
期間許多失敗的作品和案例,都是在為后來者試錯和指明方向。
而這其中那些得到觀眾認可,以及留下深遠意義的優秀作品,都值得我們記住。
下面皮哥就來盤點10部口碑最好和影響力最大的國產動畫電影,看看大家是否都看過。
第10名:《風云決》
2008年丨票房2712萬元,豆瓣7.3分
今年春節檔,林超賢導演的《蛟龍行動》因票房不佳而被迫撤檔,17年前他的這部3D動畫試水之作也同樣票房慘淡。
但林超賢就是電影圈的孤勇者,當同年上美廠把他們壓箱底的《葫蘆兄弟》翻出來重剪成電影版博票房之時,他卻在嘗試拍攝中國內地首部3D動畫電影。
《風云決》改編自馬榮成的經典港漫IP《風云》,講述雄霸去世后,風云二人與拜劍山莊少莊主傲決的一段恩怨。
由于10年前劉偉強的《風云雄霸天下》曾創造票房奇跡,兩部《風云》電視劇亦是家喻戶曉,《風云》這個IP當時在內地其實頗有影響力。
其制作公司亞洲動畫多媒體有限公司深知《風云》漫畫原作的精粹在于水墨和素描畫風的結合。
電影不僅在人物設計上認真還原漫畫形象,也將水墨畫風格帶到動畫場景中,打造出美輪美奐的視覺奇觀,就算現在回頭再看也依然不會過時。
但由于當時技術上的限制,電影只能采用2D人物和3D背景相結合的繪畫手法來制作,這導致平面化的人物形象在立體的背景對比之下顯得線條粗糙和呆板。
再加上同年夢工廠動畫《功夫熊貓》在內地爆火,兩相對比之下,《風云決》的畫面就顯得相形見絀了。
因此當時《風云決》沒能取得好的票房成績,其在豆瓣上的評分也一度只有6.4分。
但這些年越來越多的網友看到了我們中國動畫的艱辛,對待《風云決》的態度也慢慢發生逆轉,直到如今評分已經上升到7.3分。
有網友評價說這是“中國影史上最被低估的一部(動畫)作品”,也是“曾經的國漫巔峰”。
畢竟它是中國內地3D動畫“從無到有”的開端,對于國產動畫來說有著里程碑的意義,而好的作品總不會被時間埋沒。
第9名:《雄獅少年》
2021年丨票房2.49億元,豆瓣8.3分
廣東順德編劇里則林創作的舞獅故事,國產動畫對于現實主義題材的嘗試。
其創作思路相當大膽,不僅繞開國產動畫慣用的神話題材,其人物“寬眼距小眼睛”的形象設計也偏離大眾審美,此舉導致其早在前期宣傳時,就已陷入巨大的輿論爭議中。
加上導演孫海鵬對于處理危機公關缺乏經驗,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發表的一些言論被網絡上一些視頻號剪輯放大并迅速傳播,更使事態變得甚為嚴重。
影片的宣發團隊又沒能拿出有效措施扭轉不利局面,這導致影片上映后票房表現不佳。
但影片中對于嶺南舞獅文化的表現還是值得稱道的,其3D建模之下對于南獅形態的展現、景物的渲染、光線明暗的呈現,都能看出花了很多功夫。
主題上對于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注,也能引發一定的社會話題,因此仍有不少觀眾都給出了正面評價,豆瓣評分也有8.3分。
《雄獅少年》最終在一片爭議聲中收獲2.49億票房。
而去年上映的續集《雄獅少年2》將主題改為格斗賽場,引起的關注度明顯變小,至今票房只有8000多萬。
但主創們對于現實主義題材的堅持,以及兩部影片本身的質量,仍然是值得肯定的。
第8名:《長安三萬里》
2022年丨票房18.24億元,豆瓣8.3分
成立于2013年的追光動畫一直致力于特立獨行的創作方向。
他們的《白蛇》和《新神榜》兩個系列雖沒有達到《哪吒》系列、《熊出沒》系列那樣火爆的程度,卻也極具特色。
2023年的《長安三萬里》更是將這種獨樹一幟的創作方向玩到極致。
電影以盛唐為背景,講述劍南西川節度使高適與詩仙李白的游歷故事。
其片長達到168分鐘,這放在全世界的動畫作品中都極其罕見。
其中先后出場的文人墨客包括國人熟悉的王維、張旭、杜甫、常建、吳道子、李龜年等,為觀眾勾勒出一幅大唐盛世的壯麗畫卷。
對于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大多數國人來說,片中出現的詩人和名句都能帶來似曾相識的熟悉感覺。
對于青少年觀眾而言,本片亦是最好的歷史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
影片在故事性和教育性上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因此上映后受到觀眾的一致肯定。
第7名:《西游記之大圣歸來》
2015年丨票房9.54億元,豆瓣8.3分
2015年暑期檔,《大圣歸來》在內地眾多影迷自發“安利”之下,實現票房逆襲,最終拿下9.54億票房,成為那個暑期檔最令人意外的黑馬。
餃子導演曾說,沒有《大圣歸來》的成功,就沒有《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問世,前者給國內無數動畫創作者帶來了希望。
9.54億票房在現在看來確實不算多,但放在10年前,一部國產動畫電影能達到“票房過億”都難以想象。
《大圣歸來》是根據《西游記》設定原創的故事,講述金蟬子第九世江流兒意外提前釋放出被壓在五行山下的孫悟空,并與豬八戒、小白龍結伴同行的冒險經歷。
事實上這就是個簡單的“公路電影”劇本,且故事的細節和情節上的Bug亦經不起推敲。
但影片塑造的善惡分明的孫大圣,和懲惡揚善的情緒化表達,都讓觀眾找到了在80年代觀看86版《西游記》時那種既熟悉又熱血的爽快感。
正因如此,長著一張長臉的孫悟空、小和尚江流兒和憨態可掬的豬八戒才能夠為觀眾所接受。
影片剛上映時一度拿不到好的排片,但由于口碑和熱度迅速升溫,院線很快調整并增加了排片,最后獲得成功,給內地動畫影視創作帶來極大的鼓舞。
第6名:《哪吒之魔童降世》
2019年丨票房50.35億元,豆瓣8.4分
畢業于華西醫科大學藥學院的餃子導演曾經是鄰居眼里“不務正業”的宅男。
他曾花了三年時間做出了16分鐘的動畫短片《打,打個大西瓜》,在那個大家都還在做Flash動畫,寫QQ空間日志的年代驚艷了許多人。
據說是由于田曉鵬導演先做出了《大圣歸來》,餃子便決定改編另一部神魔小說《封神演義》,創作另一個經典神話人物哪吒三太子。
為了與1979年的經典《哪吒鬧海》區分開來,餃子給哪吒增加了“靈珠”、“魔丸”的設定,且大膽的將其形象設計為黑眼圈小屁孩。
對比《封神演義》小說原著和《哪吒鬧海》,哪吒的父親李靖不再是個唯唯諾諾的懦弱之輩,而是有擔當的慈父形象。
這種改編明顯的由于時代的進步所做出的明智選擇,也讓故事更為觀眾所接受。
影片又引入“天劫咒”的概念,讓哪吒經歷九死一生的“渡劫”,說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豪言壯語,令觀眾找到強烈的思想共鳴。
因此《哪吒之魔童降世》能夠在《大圣歸來》推出的4年之后,迎來更大的成功。
第5名:《魔法阿媽》
1998年丨豆瓣8.9分
寶島臺灣創作的80分鐘奇幻動畫電影,曾于2000年10月13日登陸我們內地,雖票房成績無據可查,但豆瓣評分達到8.9分,可見觀眾非常喜歡。
影片講述臺北小孩豆豆搬去臺南的外嬤家過暑假,發現阿嬤原來是擁有通靈能力的驅魔師,并與各種鬼怪產生互動的有趣故事。
雖說是一部兒童片,影片卻事無巨細的呈現了閩南人各種神秘風俗,且向觀眾“科普”了盂蘭盆節活動的整個過程。
片中魔法阿嬤捉妖的情節,以及符咒、法器的使用,則明顯是受到80年代林正英僵尸片的影響,讓喜歡港式僵尸片的觀眾找到了那種熟悉的親切感。
咱內地的電影“不能有鬼”,臺灣人卻能在兒童動畫片中加入“鬼”的元素,這些都令我們感到新鮮。
雖然能看出主創刻意加入一些驚悚元素,但片中出現的鬼怪還是盡量保留可愛的一面,比如反派大Boss其實是一只狡猾的黑貓、牛頭馬面也可以是可愛的小孩。
片中在盂蘭盆節施孤,用紙燈送別朋友、親人的情節,也讓觀眾感受到傳統節日與道教文化的深遠意見,并體會到人生無常,更加珍惜身邊的人。
因此《魔法阿媽》能夠帶給觀眾新鮮、奇趣、獨特的觀影體驗,這是其豆瓣評分能夠那么高的原因。
第4名:《天書奇譚》
1983年丨豆瓣9.2分
上美廠在80年代創作的另一部巨制,改編自羅貫中、馮夢龍編纂的神魔小說《平妖傳》。
這部作品的影響力雖不如《大鬧天宮》和《哪吒鬧海》,其探索性和故事主題的意義卻比兩部經典還要深刻。
電影講述在天庭看守《天書》的袁公將《天書》的內容泄漏到凡間,被三條偷吃了仙丹的狐貍所利用,并危害人間的故事。
作品中的袁公就像希臘神話中的盜火者普羅米修斯,為了人類的利益甘愿承擔風險和后果,此人物形象的塑造其實也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
因此《天書奇譚》的故事現在看來仍然非常獨特,且其結局雖然三條狐貍都被袁公的徒弟蛋生打死,袁公本人卻因泄露天機而觸犯天條,遭到玉帝的懲罰。
如此黑暗的悲劇結局在全世界的動畫電影中都不多見,《天書奇譚》才顯得那樣另類。
第3名:《哪吒之魔童鬧海》
2025年丨票房122億+,豆瓣8.5分
今年春節檔被譽為“史上最強春節檔”,6部影片上映之前最被看好的其實是拿下預售票房第一的《射雕英雄傳》和萬眾期待的《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
但初一當天《哪吒2》就以實打實的質量率先開出8.6分,其票房亦脫穎而出,迅速與其余5部電影拉開距離。
全世界都知道續集電影不好拍,特別是《哪吒之魔童降世》這種曾拿下50.35億票房的爆款,續集要怎么拍才能超越前作?
餃子卻用了“最笨”又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給續集+預算+角色+科技,集結全國最頂尖的動畫制作團隊,打造出前所未有的視覺盛宴。
對比前作,影片中不僅增加了玉虛宮十二金仙、無量仙翁、申正道、石磯娘娘等形形色色的有趣人物,其“封神”世界觀也得到大大拓展。
雖然人物增加了不少,卻都花費一定筆墨進行刻畫,使其各具鮮明的性格特點,這種事認真細膩的創作態度就值得電影人學習。
我們的3D動畫電影起步晚,技術一度非常落后,但經過這么多年發展,如今也與世界水平縮小了差距。
《哪吒2》的成功,讓我們看到中國動畫也能達到頂尖水平,也感受到中國文化向全世界傳播的可能性。
第2名:《哪吒鬧海》
1979年丨豆瓣9.2分
上美廠最完美的動畫作品,改編自《封神演義》,其故事雖然只是基于原著做了一些細微改動,卻完全顛覆了原著的主題思想。
哪吒的最初形象來源于印度佛教,其梵名被譯作“那拏天”,來到中國之后,他成了陳塘關總兵李靖的三兒子。
《封神演義》原著的哪吒,出場時就是個兇蠻暴戾的頑童,不僅擊殺巡海夜叉;打死龍三太子敖丙并抽筋;用“乾坤弓”和“震天箭”射死碧云童子;又偷襲彩云童子,簡直無惡不作。
電影則給哪吒的種種劣跡加上了合理的理由,便其頑劣形象得到充分洗白。
因此哪吒便一躍成為70年代末反抗“父權”的代表人物。
原著中“割肉還父,割骨還母”的血腥情節,也被描繪成唯美的自刎定格,令無數觀眾為之傷心落淚,也成為80后觀眾心中曾經揮之不去的意難平。
餃子在創作兩部《哪吒》電影時,其實受到《哪吒鬧海》的影響相當大,其作品中也有許多致敬這部電影的人物和情節。
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出現的家丁,就與《哪吒鬧海》的家丁長得一模一樣;
《哪吒2》中的“敖吒”形象,也和《哪吒鬧海》中的哪吒很相似。
第1名:《大鬧天宮》
1961年丨豆瓣9.4分
創作于60年代的《大鬧天宮》,是我國動畫電影歷史上成就最高的作品。
“日本動漫之父”手冢治蟲正是在看到這部電影之后,才立志要在漫畫行業有所作為,并于同年成立手冢治蟲Production動畫部(即蟲制作株式會社)。
影片改編自《西游記》中前七回“大鬧天宮”部分的故事,由細分成原畫、動畫部的5個組共30人手工繪畫完成。
由于當年還沒有電腦,只能依靠畫師手繪,每10分鐘的動畫需要畫上7000到10000張動畫圖紙,其工作量之繁重可見一斑。
但在那個年代,創作者都帶著崇高的思想和勇于奮斗的拼搏精神,如此浩大的工程亦能夠順利完成,其片長更是達到106分鐘。
86版《西游記》中的許多場景,其實也有參考過這部動畫,時至今日再拿出來看,影片畫面的精美仍令人嘆為觀止。
從60年代至今,我們的動畫電影經歷過巔峰與低潮,探索與收獲。
《哪吒之魔童鬧海》的成功標志著內地的動畫制作已經接近成熟,動畫電影終于能夠挺直腰桿,成為電影行業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影片類型。
不出意外的話,《哪吒之魔童鬧海》的最終票房很有可能定格在150億以上,排進世界影史票房前5。
而未來肯定會有更多動畫從業者加入并壯大動畫電影行業,皮哥真希望能夠看到更多的優秀作品出現。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熱血丹心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