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關“AI員工”的話題,頻頻沖上熱搜!
據南方日報消息,廣東深圳市率先推出基于DeepSeek開發的AI數智員工,首批70名“上崗”。
不用給工資,不用交社保,福田這70名新員工可實現:公文格式修正準確率超95%,審核時間縮短90%,跨部門任務分派效率提升80%,錯誤率控制在5%以內……
有網友表示:“混日子的可以下崗了”,還有更多網友感到焦慮:“鐵飯碗都不鐵了,還有什么職業是不會被輕易取代的?”
一、AI驅動,是代替還是增效?
當ChatGPT在2023年年初席卷世界后,“AI對于人類的超越乃至替代”讓很多職場人產生了危機感。
然而現實情況是:AI并非簡單代替人類的工作,而是與人類協同共創,產生更多的新職位。
以深圳的“AI公務員”為例,這些AI助手并非取代人類,而是協助處理重復性、標準化的工作,而具有復雜的決策場景、政策創新設計、應急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工作,依舊是AI 無法代替的核心能力。
科技的發展總會給我們的社會帶來變革,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原有的生產方式也會隨之發生改變,與之相呼應的,有新的領域出現,就會出現新的崗位衍生。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25年未來就業報告》,報告預計,人口結構趨勢將推動基礎性行業的職位需求出現增長,到 2030 年預計新增7800萬個就業機會。
快速增長的崗位主要集中在技術相關領域,例如大數據專家、金融科技工程師、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專家以及軟件和應用開發人員等。
在數字技術普及、人工智能和信息處理技術以及機器人和自動化系統等因素驅動下,出納員、售票員、行政助理等崗位是減少最快的工作。
二、AI普及,對就業有什么影響?
1.就業技能需求復合化
AI的廣泛應用,對就業領域的技能需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從“單一操作型”向“數據驅動型”和“跨領域整合型”躍遷。
隨著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制造業的崗位逐漸打破單一的技能邊界,在人與AI協作共創的模式下,要求員工具備“技術+數字化”復合能力。
此外,在人與AI協同共創時代,適應“未來的工作”所需要的不僅僅是專業能力,創造性思維、溝通能力、分析思維、共情能力、情商等軟技能是AI難以復制的,將成為職場競爭力的關鍵。
2.就業模式靈活化,工作協作升級
AI的快速發展,同時也催生了新的就業形態。首先是靈活就業新形態,個人可以通過“AI+專業能力”,獨立承接項目。
例如自媒體博主用AI優化內容,這種模式下,就業從固定崗位轉向任務導向,人與AI 的協作關系從替代轉向互補,AI處理標準化流程,人類聚焦創意迭代、質量把控和客戶需求挖掘,提升工作效率。
3.擁抱變化,終身學習成必修課
AI協同共創時代已經到來,有網友表示,如果能熟練運用AI來進行工作就是輔助助手,但是想要提升自己的競爭力還是得持續學習,提升自己的水平。
對于個人而言,從短期計劃來看,學習AI,并盡早使用AI ,保住當下的工作,或者使用AI,增加一部分副業創收;從長期的發展來看,終身學習已經成為了必修課。
回望歷史的長河,紡織機沒有讓人類失業,ATM機沒有讓銀行消失。AI替代的從來不是人類,而是停滯不前的思維。
與其被動接受AI,不如積極擁抱技術變革,持續不斷學習AI,才能在智能化浪潮中搶占先機,與大家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