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樓臺上的凝視:清代女性觀劇與社交》是王姝的著作。該書系統(tǒng)梳理了清代女性觀劇現象,探討女性戲曲觀眾的群體構成、觀劇動機等問題。書中史料豐富翔實,綜合研究與個案剖析相結合,提出了諸多新觀點。該書將女性/社會性別研究引入戲曲學領域,為戲曲研究、婦女研究和社會學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展現了清代女性的社會關系及精神文化地位。
■ 焦杰
《樓臺上的凝視:清代女性觀劇與社交》采取“年代+專題”的傳統(tǒng)史學寫法,對清代女性的觀劇現象作了系統(tǒng)而完整地梳理,作者為山西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的王姝館員。全書共分為五章18節(jié),約35萬字,圍繞清代女性觀劇與社交活動,就女性戲曲觀眾的群體構成、不同女性群體觀劇的動機、女性觀劇場所的環(huán)境、女性觀劇設施的創(chuàng)建、女性觀劇禮儀習俗與禁忌、女性觀劇內容及審美特點,以及社會各界對待女性觀劇的不同態(tài)度等問題作了詳細討論。全書在學術研究中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史料豐富翔實,運用“多重證據法”
史料豐富,研究手法多樣是該書的第一大特點。作者在山西師范大學長期從事古籍整理與研究工作,作為副主編參與并撰寫了《山西師范大學古籍普查登記目錄》,與同事們一起經眼過手普查整理古籍4萬余冊。如此得天獨厚的條件,對于作者撰寫這部著作大有裨益。在寫作過程中,作者共計收集、整理中國古代女性觀劇文獻史料100余萬字,按照史料性質和來源大致分為15類。涉及的文獻有報刊、詩文集、地方志、檔案奏疏、戲曲文物、文人筆記、小說、私人日記、家規(guī)族訓、回憶錄、民俗口述史料、域外文獻、寶卷俗曲等,可謂取材廣泛、雅俗均沾,從而能從更寬廣的角度考察清代女性觀劇的活動。這從該書研究的范圍之廣、內容之深,便可看得出來。
傅斯年曾說道:“史學便是史料學?!币肟陀^完整地呈現女性觀劇的歷史,女性觀劇史料的搜集、整理與研究最重要也最基礎。該書這方面做得非常好,不但收集的資料非常豐富,而且特別注重多種史料并舉。既考察同時資料和后時資料,也挖掘精英史料和邊緣史料;既將女性史料與男性制造史料互補,也有機結合官方史料與地方史料;同時還兼顧文獻史料和文物遺存的相互印證。其書后的參考文獻僅清代典籍便有60多種,各類清代戲劇史料匯編十余種。正是由于相關史料來源豐富、途徑多樣,加上作者獨具匠心地對史料的兼收并蓄與廣泛征引,不但使這部著作更接近真實地還原出的清代女性觀劇“現場”,保證了作為言說者的立場更客觀可信,也有利于今人更加準確地體認清代女性觀劇與社交活動。
綜合性研究與個案剖析相結合
一部好的著作除了有綜合性的研究之外,個案的研究也非常重要,該書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出色。綜合性研究有利于把握整體概念,全面考慮每個章節(jié)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使得著作有系統(tǒng)有條理;個案的研究是通過對史料的精細處理,可以相對逼真地呈現某一歷史場景,既可以彌補宏大敘事的疏漏,也可以揭示出其間隱含的諸多文化動態(tài)。作者整體上討論的是清代各階層女性看戲與社交,分析了不同階層女性的觀劇活動,發(fā)掘她們在觀劇權利、觀劇場景、觀劇內容等諸多方面的不同。從宏觀角度呈現了清代女性觀劇的全貌的同時,也體現了女性群體的差異性特點,并選取了一些信息量豐富的“事件核”作為個案考察對象,使清代女性觀劇活動更具體化、立體化。
這些個案研究主要是針對清代劇場對女性觀念的特殊規(guī)定或習慣。明清之際,庵堂寺院善會演戲男女混雜觀劇的現象十分普遍,但亦有針對女性專場演出。《大公報》《京話日報》經常報道北京金魚胡同尼姑庵演劇有時會“專賣女座”,作者發(fā)現其演出劇目均含有描摹兩性情愛的內容。個案的研究中最具有典型意義的女性“垂簾觀劇”現象,至今仍有遺存,該書對山西高平良戶村田氏私宅劇場和垂簾觀劇樓的實物遺存等進行了考察,為今人了解古代女性“垂簾觀劇”現象有了更直觀的感受。
論從史出、新觀點頻出
該書最大的一個亮點是新觀點頻出。正如該書序言中所指出的,“本書的目標不是要以女性主義的視角顛覆歷史”,所以作者對清代女性觀劇的研究沒有局限于婦女史的理論,諸如女性經驗或主體能動性等,而是試圖通過文獻、文物、民俗口述史料“重建歷史完整性”,即將女性觀劇史復原于歷史之中。出于這個目的,本著論從史出的原則,作者提出了許多新觀點:如清代女性觀劇現象是部分禁限而非全部禁絕;清代社會對女性觀劇的禁限手段僅對下層女性有效,對上層社會的宮廷女性和仕宦女性并沒有約束力,她們不會因為相關禁令的阻擋而停止腳步。即使是下層女性觀眾,也會通過各種變通手法來突破重重禁令的束縛。
清末女性觀劇群體中還有部分特殊的觀眾——女校師生與外籍女性。作者對此也展開了研究并指出:這一特殊觀眾的出現與當時中國社會環(huán)境的變遷和女界的革命緊密相關。作為國民“新女性”的代表,女校師生的知性與文明對伶人及其他觀眾都產生了強烈的沖擊。外籍來華女性,對中國本土女性的思想、生活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亦對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對外傳播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作者認為,這類觀眾對于清末戲曲的改良、女界的變革和女性的覺醒都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另外,該書還從性別視角切入,對男女觀劇的目的進行了考察。比如清代男女皆喜觀祝壽劇目,但是女性觀劇是為了建立女性情誼,男性借著“為親者祝壽”達到攀緣的手段;清代女性觀劇時喜歡穿靚裝新裝,包括下層社會女性也喜歡這樣,作者認為除了展示女性魅力之外,她們也有打破性別隔離的壁壘,以便獲得更多交往空間的目的;清代女性觀劇不是以獨立的個體出現,而是受到性別、同理心、血緣親情、受教育程度、身份地位等諸多方面的影響。凡此諸多見解,令人耳目一新。
總之,作者認為戲曲藝術作為明清時期最重要的娛樂項目,受到自上而下各階層人士的追捧和喜愛。劇場觀劇,不僅是打破男女兩性隔閡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也是縮小“男女有別”“男女授受不親”等儒家思想與民間實踐之間的差距的重要路徑。該書將女性/社會性別研究引入戲曲學領域,既添加了戲曲研究的女性視角,又豐富了古代婦女研究的內容。序言對該書“能從戲曲的特殊角度,為史學和社會學研究提供重要的參考,凡此種種,是該書超出戲曲領域的重要貢獻”的評價是非常客觀的。當然,該書意義非止于此。雖然書中討論的主題是女性觀劇,但通過這些研究探討了中國古代女性的社會關系及精神文化地位,這就為今人了解清代女性的婚姻、家庭、情感、社交等日常生活狀況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考察角度。尤其是作者關于清代女性并非以獨立的性別身份來觀劇這一論點,頗有理論建樹的意義,這就提醒婦女史研究一定不能局限于女性一端,而是要涵蓋社會結構和社會認知的多個領域,才能真正了解婦女的歷史和婦女在歷史中的主體性問題。從這兩個角度而言,這部著作既是一部優(yōu)秀的清代女性戲劇史和難得的戲曲社會史,同時也不失為一部優(yōu)秀的女性研究的學術專著。
(作者為陜西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來源:中國婦女網
穿梭戲劇藝術的歷史空間
徜徉逍遙自得的審美世界
大家一起品評戲
微信ID:lianzhongpingx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