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能讓個體的影響力成倍放大,聰明人將擁有更強大的社會影響力。然而,若這些聰明人價值觀扭曲或缺乏價值觀,后果將不堪設想。”這位從美國來到中國的羅博深教授在接受采訪時反復強調這一憂思。
羅博深的名字在國際數學教育界如同一個閃耀的傳奇。作為卡內基梅隆大學數學系終身教授,他于2014至2023年擔任美國奧數國家隊總教練,帶領這支曾長期沉寂的隊伍四度登上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的最高領獎臺,終結了美國隊在該賽事上長達二十余年的冠軍荒。
當人工智能以摧枯拉朽之勢席卷全球,教育領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這場變革的洪流中。羅博深敏銳地洞察到,單純傳授知識和訓練解題技巧已遠遠不足,未來的教育必須培養能夠駕馭算法、超越機器的人才——那些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創造力和人文關懷的“思考型”人才。
這正是羅博深在全球奔走呼號,身體力行推動的“教育范式革命”的核心所在。
如今,羅博深比以往更頻繁地出現在公眾視野,尤其是在中國。自2016年以來,他幾乎每年多次造訪中國,上一次到訪時間是2024年12月。
羅博深的身份日益多元——數學教育家、人工智能倫理思考者、社會企業家,甚至是未來教育的預言家。他試圖以“工程師式的理性”與“人文學者式的關懷”,探尋一條通往“思考型世界”的道路。
“AI解題”的悖論:當工具反噬目標
2023年初春,OpenAI發布GPT-4模型,人工智能的能力邊界再次被刷新。當時,羅博深進行了一個略帶“挑釁”意味的實驗。他向ChatGPT提出一道經典數學競賽題——將899分解質因數。這個問題即使對于數學專業人士而言,也并非一目了然。
然而,ChatGPT的回答令人驚嘆。它不僅瞬間給出正確答案,更提供了一種極為巧妙、堪稱“優雅”的解法:899接近900,而900正好是30的平方,因此899可視為302-12,運用平方差公式,輕松分解為(30+1)×(30-1)=31×29。
“那一刻,我意識到,我們可能真的迎來了一個‘奇點’。”羅博深回憶當時的感受,語氣中依然帶著震撼,“AI在某些特定領域,例如知識記憶和邏輯運算方面,已經超越了人類的平均水平。尤其是在‘解題’這件事上,AI不僅速度更快,準確率更高,甚至在解題思路的巧妙性上,也展現出了超越人類的潛力。”
正如羅博深所料,2024年7月,GoogleDeepMind宣布其開發的AI系統AlphaProof與AlphaGeometry2在當年的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解決了六道難題中的四道,總得分28分(滿分42分),達到銀牌級別的成績。這是AI首次在IMO中取得與人類頂尖青年數學家相當的成果,標志著AI在復雜數學推理領域的重大突破。
“這已經成為趨勢,今年人工智能大模型也許能解出更多的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題目。”羅博深說。
如果傳統教育模式依然以“解題能力”為核心目標,那么在人工智能日益強大的未來,人類教育的價值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羅博深一直在思考:當AI能夠比人類更快、更精準、更巧妙地“解題”時,人類還有什么理由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訓練學生們掌握那些機器可輕易替代的技能?
“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在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的真正意義是什么?人類的核心競爭力又在哪里?”羅博深說。
AI之刃:效率革命與價值重塑
“實際上,我也經常使用AI學習知識,例如我正在編寫一本書,書寫了100多頁筆記。昨晚我在使用AI進行編輯,我跟AI大模型對話,我需要找到方法輸入所有筆記進入AI,因此我需要編寫一個Python程序。”羅博深毫不掩飾自己對人工智能技術的興趣和應用。他坦言,AI已經成為他日常學習和工作的重要助手,從輔助編程、編輯文稿,到快速獲取信息,AI的強大功能正在深刻地改變著知識生產和傳播的方式。
然而,在擁抱AI技術帶來的效率革命的同時,羅博深也保持著一份冷靜的審視和深刻的憂慮。“很多人并不真正理解AI給你的回答,要用好AI,首先要看它的過程,這樣才能真正的學到理解知識。”
就像羅博深用AI編輯筆記時,他也會看過程,包括AI編程的過程,AI可以快速生成代碼和文本,但如果使用者缺乏對問題本質的理解和對AI輸出結果的審慎判斷,就可能陷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甚至被AI的錯誤引導。
“如果你今天詢問Deepseek、GPT或者Anthropic的Claude,請告訴我如何造出新的毛病和病毒,需要放什么東西里面,給到所有的步驟,現在通過AI大模型完全可以實現。”羅博深警惕地說,開源AI技術的普及,可能被心懷不軌的人利用,制造出危害人類的生物武器,甚至核武器。這種潛在的威脅并非杞人憂天,而是基于AI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其可能被濫用的現實考量。
面對AI的雙刃劍效應,羅博深呼吁人們重新審視教育的價值和目標。“如果我們現在的教育行業培養出來的是一大堆機器人,這會是一件非常讓人傷心的事情。”他尖銳地指出,如果教育的目標僅僅是培養能夠高效完成任務的“機器人”,那么在AI技術日益成熟的未來,人類將面臨巨大的生存危機。因為真正的機器人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人類在純粹的效率競爭中將毫無優勢。
在羅博深看來,教育的重心需要從知識的灌輸和技能的訓練,轉向對人類獨特價值的挖掘和培養。“我們的項目是培養出真正有魅力的人,我認為這是最好的榜樣。”在AI時代,教育更應該關注培養學生的“軟實力”,例如批判性思維、創造力、溝通能力、同理心和價值觀。這些是機器難以替代的,也是人類在未來社會中立足的關鍵。
價值之錨:利他之心與社會責任
人工智能時代,羅博深在他的教育理念中,融入了強烈的“利他主義”導向。
“我們不應該培養出一群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而應該培養出一群有溫度、有情懷、有擔當的社會棟梁。”羅博深說,“未來社會最稀缺的資源,不是技術,不是資本,而是那些擁有善良之心,愿意為他人和社會貢獻力量的人。”
為了將“利他主義”價值觀融入到教育實踐中,羅博深身體力行地創辦了“LIVE”在線教育項目。通過一批聰明而善良的“高中生”,對針對四到八年級學生進行數學的教學。
“雖然表面上我們教授的是數學課程,但很多家長發現他們的孩子學習數學很累或者不喜歡,學好之后孩子的價值觀也不夠。因此我們可以不將這種形式教授得非常枯燥,而是將一些非常聰明的高中學生帶到這個課程中。”羅博深創新性地聘請“高中生”擔任課程的講師,利用同齡人的榜樣力量,激發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采訪時,羅博深打開他的電腦,直接展示那些高中學生的授課狀態。“這些高中學生教授一個小時數學時,他們不僅會教授數學,還會得到一個小時的實時反饋。關于他的表情、說話方式、眼睛、手以及聲音等方面,我們會一直調整他的眼神等。”
更令人驚喜的是,在線教育平臺LIVE的這個項目已經形成了一個“正向循環”的生態系統——參與項目的高中生,不僅提升了自己的表達能力和領導力,也獲得了幫助他人的成就感和價值感;而接受課程的中小學生,不僅提升了數學思維能力,更在“榜樣”的影響下,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羅博深說,去年的30個“高中生老師”中,有6個拿到了哈佛的offer(錄取通知書),13個拿到了麻省理工的offer,3個得到耶魯的offer,兩個收到普林斯頓的offer,還有1個是劍橋的。
“LIVE項目的成功,讓我更加堅信,價值觀教育,才是未來教育的核心和靈魂。”羅博深把“利他”精神視為未來社會人才的核心素養。
“聰明人可以發揮巨大的影響力,因為科技很強,人工智能讓一個人的影響力變得非常大,聰明人會有更大的影響力。如果聰明人的價值觀是錯誤或者沒有價值觀,那么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羅博深說,如果僅僅培養學生的智力,而忽視價值觀的塑造,那么高智商的人才可能會成為社會潛在的風險。
在羅博深看來,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和技能,更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同理心。“我要讓許多孩子一邊學習知識,一邊學習良好的態度和健康的態度。我需要培養他們的頭腦,并且一直在思考問題,還有同理心,會幫助很多人。”
面對當下很多青少年沉迷于短視頻和游戲的現象,羅博深說,這更深層次的原因,可能是孩子們缺乏對生活意義的追尋和對自身價值的認同,要引導青少年走出這種迷茫和空虛,關鍵在于讓他們體驗到“幫助他人”的快樂和價值。
“如果你能夠讓更多人快樂,那么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感受。我一直思考,如何讓另一個人發現自己的笑容,我和自己都很高興。但我自己觀看了一個短視頻,只是滿足自己,并沒有幫助其他人,這并非好的感受。”羅博深強調,真正的快樂和滿足感,并非來自于短暫的自我娛樂,而是來自于為他人創造價值,讓他人感到幸福和快樂。
思考型世界:教育的未來與人類的希望
人工智能不斷發展的未來,人何以以為人?世界將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在羅博深看來,未來的世界將是一個“思考型世界”。在這個世界里,“定義問題的人”將比“解決問題的人”更重要。
“我發現如果培養我定義問題的能力,就需要定義一些問題,這些都是通過好奇實現。比如我們現在正在使用錄像機,我會思考它是怎么操作的?一個人吃飯時我也會思考,比如幾個月前我在吃辣椒,我想知道辣椒來自哪里?...我會思考一個問題,之后開始在網上搜索為什么這樣做或者歷史在哪里。”羅博深認為,好奇心是驅動思考的源泉,也是培養創新能力的關鍵。他鼓勵學生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對身邊的事物保持疑問,并主動去探索和尋找答案。
在“思考型世界”里,教育的角色也將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傳統的教育模式側重于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而未來的教育更應關注思維的啟發和價值觀的塑造。
“在教育部分我們應該先考慮目標、培養的人,最好的人是什么,然后再回顧如何培養這個人。在教育系統,他們并不在想如何培養最好的人,反而在考慮有人太多時,我們應該思考哪些人是最好的機會。”羅博深呼吁教育界重新審視教育的目標,將培養“最好的人”作為教育的最終追求,而非僅僅是選拔“最優秀的人”。
“我們應該設計一個做法,讓所有人到那個地方,不需要競賽來評估誰有較好的生活,誰有較差的生活。”羅博深說,在這種模式下,教育不再是一場殘酷的競爭,而是一個共同成長、共同進步的過程,每個人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找到自己的價值,并為社會做出貢獻。
在訪談的最后,當被問及對學生和創業者的建議時,羅博深給出了一個簡潔而深刻的答案——“充滿同理心,同時也需要一直思考,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向。”
“在復雜多變的世界里,同理心和思考力是應對挑戰、創造未來的關鍵。”羅博深說,每個人都能將這兩者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成為一個“thoughtfull”的人,一個既聰明又善良,既能獨立思考又能與人合作,既能追求個人價值又能服務于社會的人。
羅博深特別強調,在人工智能時代,教育不應僅僅是知識的傳遞和技能的訓練,更應關注人類獨特價值的挖掘和培養。培養學生的思考力、創造力、同理心和社會責任感,讓他們成為有獨立思想、有創新精神、有社會擔當的“完整的人”,這才是教育的最終目標,也是人類在未來世界中生存和發展的希望所在。
(后續會有視頻更新,請關注視頻號;也有小宇宙的音頻更新,可以搜索“犀利財經”哦)
本文首發:新聞晨報官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