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道者 | 李 百
深圳惠科股份最終成為同城柔宇“遺產”的接盤俠。有位自稱在柔宇7年的員工在劉自鴻的微博后面留言“便宜了惠科”。柔宇跟了惠科的姓,不過,作為柔宇曾經的技術靈魂,被稱為“天才少年”的柔宇創始人劉自鴻,或許會在惠科憋屈復出。
從經濟觀察報的報道來看,競買門檻似乎專為惠科量身定制。柔宇的遺產評估價12.3億元,兩次流拍后,惠科的接盤價是5.04億元。去年9月,劉自鴻曾經向深圳中院和深圳高院提交了一份重整方案,落款人包括劉自鴻、松禾資本、中信資本和華盛控股。方案提出,惠科股份與財務投資人愿意向柔宇注資20億元,從而讓柔宇起死回生。但方案并未獲得法院批準。
五個月后,惠科股份只用了當初計劃注入資本金的1/4就拿到了柔宇的全部“遺產”。接下來只剩一個懸念,劉自鴻是否會回到惠科名下的柔宇?
劉自鴻這位清華學霸+斯坦福博士的“天才”在30歲創立了柔宇科技。他撇開三星的多晶硅技術路線,主打超低溫非硅制程柔性屏,很快以500億元估值成為柔性屏領域風頭無二的獨角獸。
柔宇柔性屏的過人之處,厚度只有0.01毫米,跟一根頭發絲差不多,卷軸半徑可以達到1毫米。不過,除了可以做到薄如蟬翼,柔宇柔性屏在當時的應用場景下也存在著致命缺陷,技術剛走出實驗室,良品率只有30%,而三星的多晶硅柔性屏良品率已經可以做到90%。也就是說,先不論規模效益,柔宇的單片制造成本就要比三星高出3倍。
按照媒體的說法,柔宇后來又犯了兩個致命錯誤:一個是花110億元自建柔性屏生產線,這條半生不熟的生產線幾乎耗光了柔宇的融資;二是推出全球最早的折疊屏手機“柔派”,把產品線從配件做到了成品。這個時候的柔宇其實除了能自供柔性屏,其它配件都需要向外采購。沒怎么經過產供打磨的“柔派”手機只有折疊概念給足科技感,整個手機像塊磚頭,打開后像臺老年機。跟不久后市場上陸續出現的折疊屏手機比較,“柔派”手機簡直一言難盡。
一邊是最具競爭力的零部件柔性屏良品率很低,成本居高不下;另一邊是要學三星閉環自造手機。一家創業型公司,路還沒走穩就想學飛,結果呢,售價8999元的柔派手機,半年只賣了不到7萬臺。到2020上半年準備沖刺科創板上市時,半年營收只有1.16億,全部虧損卻高達32億,營收全部投入研發都嫌不夠。
上市未成的柔宇在2021年陷入了絕境,連員工工資都發不出來。拖到2024年11月,深圳法院裁定柔宇破產。
媒體總結了一下柔宇從獨角獸走到破產的深層次原因:劉自鴻剛愎自用,連買把椅子都要自己簽字,公司決策慢得像蝸牛。科學家不等于企業家,搞發明創造和管理一家企業畢竟不是一個概念。
對于外界的批評,劉自鴻似乎覺得相當委屈。他的微博至今還保持偶爾更新,去年5月30日,劉自鴻發了一條《關于柔宇歷史若干不實言論的澄清》的博文,文中針對性解釋了媒體的幾個說法:產線一期只投了10億美金,沒有110億元人民幣那么多;那棵擺在深圳機場的“柔宇科技樹”,是深圳從全市優秀科創企業中選拔出來的創新產品展示項目,前三年多場地都是免費提供,第四年最后幾個月才象征性收取了少量成本費用。維護費用沒有每個月10萬元那么多。
劉自鴻還解釋了兩次上市失敗的原因,從納斯達克撤回是因為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科創板上市未成則是因為相關政策調整。
現在,柔宇已經跟了惠科的姓。從法律層面,隨著惠科接盤柔宇遺產,劉自鴻與柔宇已經沒有任何關系。但根據經濟觀察報的報道,劉自鴻不排除在惠科復出的可能,惠科要恢復柔性屏生產,最不能缺少的還是劉自鴻。
去年一起向深圳法院提交重整方案的財務投資人,先以惠科股份的名義拿下柔宇“遺產”,再讓劉自鴻挑起柔性屏的技術重擔,這在法律上并沒有什么障礙,而且各方的利益還都兼顧到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