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去孟良崮旅游,你可能發現有兩個景區,各有一個山洞,被標明是當年孟良崮戰役時74師的指揮部,這兩個指揮部,都與張靈甫的后人有關,但張靈甫的后人卻是喜歡一個,厭惡一個。
在1947年發生孟良崮戰役的地方,確實有一個小山頭名字叫孟良崮,但不是主戰場,孟良崮戰役的叫法,是后來總結用的戰役名稱,最初上報戰斗情況時,用的名字叫“蘆山戰斗”。蘆山,也就是現在最高峰叫大庵頂的那一道山梁的名稱,因為很長,三面臨淵,形狀像以前當地人燒火做飯的爐灶,所以叫“爐山”,后來演變成“蘆山”。
當時,孟良崮戰役的主戰場,就是在蘆山進行的,當時國軍一方是58旅防守,山下是華野8縱進攻,進行了三天,8縱沒有攻下蘆山。從蘆山山梁往西走,通向整 片山區的最高峰大崮頂,是張靈甫的指揮所在的地方,集中力量攻下大崮頂打死張靈甫后,守在蘆山的58旅抵抗了一二十分鐘后才投降。
后來孟良崮開發成景區,標記著張靈甫被打死的地方成為孟良崮山區標志性景點,按照行政區域劃分,大崮頂一帶的山坡屬于蒙陰縣,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孟良崮的旅游景區是由蒙陰縣開發的。上世紀九十年代,張靈甫第四任妻子和兒子來到孟良崮,來到擊斃張靈甫之處的那塊巖石,看到巖石下不到一米高的石縫,認為他們的先人不可能在這個地方藏身,這個地方不符合他們先人的身份。于是,景區就另開挖了一個山洞,裝飾成張靈甫的指揮部,放著一些關于張靈甫的照片和資料。
實際上,那塊巖石只是標明張靈甫在這個地方被擊斃,沒有說明張靈甫的指揮所就在這里。當時由于戰場形勢緊張,華野攻下山頭后在第二天就撤走了,戰場都沒有來得及打掃,估計也沒有人關心張靈甫的指揮部在哪里。根據村民回憶,戰后上山看到的情景,張靈甫的指揮部大概率是在被擊斃之處山下的一處洼地處,估計是張靈甫的指揮部被攻破后,往山上跑,跑到現在標記的那塊巖石處被打死了。大家以為張靈甫的指揮部在山洞里,有可能是想象,也有可能是受影視劇的影響。
張靈甫的后人不滿意那塊石頭上的刻字,給蒙陰縣的旅游局提條件,說投資100萬去掉“擊斃張靈甫之處”那幾個字,還說他們先人是自殺成仁,不是被擊斃的。蒙陰旅游局的一個人上下活動游說,想去掉那幾個字以拿到張家人的投資款,被省里的領導罵了一頓,不敢再提了,回頭給張家人說那幾個字快脫落了,不重新刷漆也就去掉了。在2012年之前,大家去孟良崮旅游,看到的是模糊不清的字體,直到2013年重新刷漆,那幾個字才清晰起來。
蒙陰縣方面的人為了打造旅游景區,甚至想到了讓張靈甫的遺孀到蒙陰生活養老,事情比較敏感,此事沒有結果,但蒙陰方面的人還是年年帶著特產禮物去上海看望張靈甫的遺孀,但是張家人對于那幾個字沒有去掉一直不高興。
新世紀后,作為戰場遺址占大多數的沂南縣也想開發景點,但是沂南縣雖然占有戰場的87%的面積,但沒有可以讓人記住的景點,就把大庵頂下的一處天然山洞開發成景點,標明是張靈甫的指揮部,2007年請張靈甫的遺孀和兒子去揭幕,大家看網上圖片,張靈甫的遺孀寫了四個字刻成小石碑放到了洞口,根據張家人的要求,還把張靈甫的遺書刻在洞口的巖石上。張家人對這個山洞特別滿意,說這個山洞一百米深,幾百人居住都不成問題,整個孟良崮山區沒有其他山洞了,根據他們知道的書刊記載,張靈甫的74師指揮部應該就是這個地方,蒙陰景區那個石縫是假的。
張家人滿意了,其他人不高興了,張家人想去掉蒙陰景區的那個“斃”字”,卻把遺書中的“匪”字刻在了孟良崮的巖石上,有游客用水泥把巖石上遺書中的幾個字抹掉了,后來上級部門也下了整改通知書,但也沒有影響沂南縣的這個景區的評級。
有一陣子,孟良崮成為祭拜吹捧張靈甫的場所,與張靈甫有關的景點好多處,還要單獨賣票;與張靈甫有關的紀念品多而且貴,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兩個縣的景區爭相拿反面人物吸引游客,十分的不妥,也對不起犧牲在這里的烈士。此類事情不僅在孟良崮發生著,其他地方類似事情也很多,我們也應該警惕這一股為反面人物反案的風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