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案賞析
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出現口干舌燥、口苦、口甜、口酸、口咸等癥狀,這些異常口感或單一出現,或兼夾出現。該類病癥病因病機復雜,病情頑固,讓人們真真切切嘗到了“人生百味”。
中醫理論認為,苦、甜(甘)、酸、咸,分別與心、脾胃、肝膽、腎等臟腑密切相關,苦入心、甘入脾、酸入肝、咸入腎。
關于“口苦”的記載最早見于《黃帝內經》,提出以口苦為主癥的病名為“膽痹”。心火上炎可致口苦;膽腑以降為順,邪氣犯膽(肝)或肝膽濕熱,膽氣上逆,膽汁上逆于胃,胃氣上逆,膽汁從胃—咽入口,就會出現口苦;脾升胃降,肝隨脾升,膽隨胃降,胃熱熾盛,膽汁隨之上逆亦可致口苦。
“口甜(口甘)”最早亦見于《黃帝內經》。多屬脾胃濕熱,可見于平素嗜食甘肥厚味的消渴病人。《素問·奇病論》云:“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轉為消渴”。
中醫認為,“肝熱則口酸”,“脾胃氣弱,木乘土位而口酸”。《黃帝內經》病機十九條:“諸嘔吐酸,皆屬于熱。”
腎陰虛,虛火上炎,腎液上乘;或下元虛衰,陽虛不攝,腎液上泛均可致口咸;脾主水濕,潤下而作咸,脾濕不化,亦可致口咸。
多年以來,新泰市中醫醫院國醫堂張保全接診了大量口感異常患者。通過調理五臟六腑,使陰平陽秘,口感異常癥狀很快消失,治療效果顯著。
典型醫案
基本資料:患者,女,68歲,因口中覺咸10余年。
發病過程:10余年前出現口咸(空腹時亦覺口咸),覺口中咸水多,曾夜間被咸水嗆醒。反酸、打嗝、胃中灼熱(燒心),口干舌燥,便秘。病情多次反復,以往服“六味地黃丸”、中草藥等口咸即能緩解。2023年11月口咸再次復發,又服“六味地黃丸”1月余口咸無效。
以往喜吃咸。發病10余年來極少吃咸,稍微吃咸即誘發口咸(空腹時亦咸)。2023年11月以來不敢吃菜,喝沖的雞蛋(不放鹽)亦覺咸。平素易著急。
腰椎增生、膝關節增生、手指關節增生史,痛時即服相關藥物。血糖曾高,現正常。無其它疾病史。
辨證論治
舌質暗,瘀點,舌尖邊紅,邊齒痕,舌苔黃膩,裂紋舌;脈弦滑。
四診合參,辨證為肝腎不足,肝胃郁熱。
治療原則:調補肝腎,清解肝胃
隨診過程:以經驗方治療,隨證加減,患者口咸、反酸、打嗝、胃中灼熱(燒心),口干舌燥,便秘等癥逐漸消失。
按語
患者年齡68歲,肝腎漸不足;咸入腎,攝咸過多,反而傷腎。腎虛主水失職,腎液上泛,故口咸。
肝胃郁熱,胃氣上逆,故平素易著急,反酸、打嗝、胃中灼熱(燒心),口干舌燥,便秘。胃氣不降,胃排空緩慢,咸味隨胃氣上逆,故而口咸。
經驗方調補肝腎不足,腎得以正常主水,腎液不上泛;清解肝胃郁熱,脾升胃降,胃氣不上逆。故口咸病癥很快得以消除。
專家簡介
張保全
副主任醫師,新泰市中醫醫院國醫堂坐診專家,健康管理師,山東中醫藥大學畢業,中醫專業學位(學歷)。資深家傳中醫,行醫30余年。新泰名老中醫宿干卿(原新泰縣衛生局長)親傳弟子,衛生系統先進個人。
擅長專業:
擅長治療不孕,不育;胃腸疾病;頑固失眠,多夢;婦科疾病;男科疾病;感冒,咳嗽;高血壓,糖尿病;頭痛,精力差,汗證,濕重,情緒不良,口干苦、異味;肝膽疾病;泌尿系統疾病;兒科疾病;痹病。
特色治療粉刺(痤瘡),黃褐斑,蕁麻疹,濕疹,毛囊炎,酒齄鼻;脫發,白發;耳鳴,耳聾;鼻炎;咽炎,扁桃體炎,扁桃體腫大;口齒類病,復發性口瘡;舌炎,舌象異常(胖大舌、齒痕舌、舌苔厚膩、地圖舌、裂紋舌、鏡面舌等);便秘。
慢性病健康管理,健康危險因素識別、干預,體質分析,體質調理。健康風險評估,易患疾病預測。
針對頑固失眠及心煩、急躁、易怒、緊張、焦慮、精力不足、易疲勞乏力等心身癥狀,進行“心理-生理-社會”因素分析,量表測評,和康復指導。
供稿|國醫堂 張保全
整理|楊蓉
編輯|楊蓉
責任編輯|展光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