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兩會拉開帷幕,“催生”議題再度站上C位。
政府工作報告中“發放育兒補貼”、“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擴大高中學位”等政策密集亮相,代表委員們更拋出“一周工作44小時上限”、“彈性延遲退休”等爭議性提案。
政策工具箱里的每一張牌都在試圖破解同一個困局:年輕人為什么不愿生孩子?
01 引發生育率塌方的三座“冰山”
深圳某互聯網公司程序員張磊在社交平臺吐槽:“天天996,相親都沒時間,更別說養娃了。父母催生時,我就三連問:誰幫我帶?錢從哪來?學區房怎么買?”
打工人這“靈魂三問”不僅能讓父母自動閉嘴,更戳破了生育困局的本質—年輕人不是不想生,而是生不起。
而兩會上密集拋出的生育政策,看似是政府給出的藥方,實則是時代齒輪轉動時的必然回響。
當一個國家的生育率跌至1.0,新生兒數量連續兩年跌破千萬,這場“生育戰”早已不是簡單的政策加減法,而是對經濟、社會、文化三座冰山的反擊。
第一座冰山:婚姻瓦解。
婚姻曾是東亞社會被寫進人腦的“默認程序”,如今卻成了年輕人眼中的“風險投資”。
2024年,中國結婚登記數創下40年新低,90后平均初婚年齡突破28歲,單身人口已達2.4億,獨居家庭占比超25%。
與此同時,國內家電品牌小熊電器憑借迷你烤箱、0.8L電飯煲等單身家電,在2022年實現營收41.2億元,同比增長14.1%。
深圳"一人電影院"提供膠囊觀影艙,配備體感振動座椅和情緒香氛系統,周末時段需要提前三天預約。
這些數據的背后,是年輕人對親密關系的集體 say no。
經濟學家薛兆豐曾說:“婚姻就像夫妻一起合伙開公司。” 但如今卻連注冊資本都成了奢侈品。
當一線城市的婚房首付動輒百萬,當“彩禮貸”成為銀行的熱銷產品,結婚早就成了一件有門檻的事兒。
更要命的是,無論是已婚未育的女性還是適婚年齡的單身女性,甚至還沒有生二胎的中年女性,踏入職場都身負“原罪”。
某互聯網大廠HR私下透露,“招聘28歲的女性時,我們會默認她三年內可能休產假,薪資直接壓兩成”。
當愛情被房子標價,婚姻被KPI考核,年輕人干脆在人生清單上劃掉了這一項。
第二座冰山:生育成本。
據澤平宏觀發布的《中國生育成本報告2024版》顯示,將一個孩子養到大學畢業,中國家庭平均花費68萬元,成本相當于人均GDP的6.3倍,幾乎是全球最高。
這還只是“基礎款”。興趣班、補課費、學區房才是真正的“氪金黑洞”——北京海淀一套老破小學區房掛牌價超千萬,抵得上普通家庭半輩子的積蓄。
而這還只是經濟成本,還有大量的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無法用金錢衡量。
一位海淀媽媽辭職帶娃三年后重返職場,發現薪資倒退回畢業水平,“企業覺得你和社會脫節,但沒人計算你為GDP培養了一個未來納稅人”。
第三座冰山:職場圍城。
職場對中年人的“嫌棄”,在2025年達到頂峰。
某招聘平臺數據顯示,35歲以上求職者簡歷回復率不足20%。可延遲退休政策下,90后們可能要干到65歲才能退休。中間這30年空白恰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尷尬期”。
更荒誕的是,當年輕人目睹前輩們“前有KPI追兵,后有房貸追債”的慘狀后,干脆選擇“主動絕育”——與其讓孩子重復自己的困境,不如徹底退出這場生存游戲。
可站在更宏觀的維度來看,降低育兒成本、保障女性就業、維持企業競爭力,這三者很難兼得。
韓國用血淋淋的案例證明,即便大學入學率高達80%,家長們仍為孩子能進入SKY三所名校瘋狂內卷。因為頂層1%的職位壟斷了70%的財富增量。
所以生育率塌方不是簡單的政策失靈,而是工業化社會的必然陣痛。
說白了,這就是一種很難治愈的人類現代病,很多發達國家都得過,中國只不過是發展到了這一步,進入到這種循環里。
其實比“催生”政策更有效的是重建年輕人對未來的信心。
就像當年為什么全民都在加杠桿,甚至是高杠桿買房,因為預期未來的房價能一直漲。
但為啥幾年后,房子就從人氣爆棚的“流量明星”變成了無人問津的燙手山芋?
本質就是預期在起作用。所以比起千八百的生育補貼,修補年輕人對未來的“信任赤字”更重要。
02 雞娃和加班,是時候退出歷史舞臺了
當教育從階層躍遷通道變成軍備競賽,當職場將中年人視為成本而非資產,當婚姻從情感共同體變成風險投資,生育率就不可能高。
所謂物極必反,任何東西極致到一定程度,就可能朝反方向發展。
首當其沖的就是雞娃潮的消退。
在學歷稀缺的年代,很多小鎮做題家憑借高考一躍成為一二線城市的新中產。
因為前些年的風口的確很多:前有外企的黃金十年,后有互聯網大廠的加速崛起,外企白領和碼農們都成了人上人。
這幫人靠學歷逆天改命,靠房地產紅利實現財富自由。
而目睹這一切的“學渣老王”,肯定會毫不遲疑地砸錢給娃報班,生怕錯過階級躍遷末班車。
但現實比劇本還魔幻。教培的巔峰期,連自媒體都跟著喝湯——培訓機構廣告費砸得那叫一個狠,名師年薪百萬比比皆是。
可結果呢?高考本質是排位賽,985錄取率只有1.6%,C9更是千分之三。卷到最后發現,大部分娃熬夜刷題刷到禿頭,還是給學霸當陪跑。
更扎心的是代價,中產娃抑郁率飆漲。北京安定醫院兒童精神科年門診量平均達20000余人次,每年平均收治住院病人1000余人次。
再說說學歷泡沫。
根據教育部與人社部的統計,2025屆高校畢業生人數高達1222萬,再創歷史新高。
大學生從二十年前的280萬人,一路狂飆到現在千萬人,學歷貶值的速度比貨幣超發還快。不稀缺的東西自然要不上價,除非你把自己弄成稀缺,比如考上清北和藤校,但絕大部分人是真考不上。
而伴隨著學歷貶值,大家又開始加碼考研,但碩博士一樣不好找工作,畢業后的工資,也不見得就比本科強。
沒日沒夜地學習、考試,累死累活20年下來,可能最后連份像樣的工作都找不到,更別說走上人生巔峰了。
所以,過往雞娃這條路徑依賴已經不成立了。其邊際效益已經不是遞減,而是直接打骨折,甚至是打到灰飛煙滅。
其次就是加班這事也會逐漸淡出。
一是因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底層邏輯已經變了,加班的邊際效用大幅降低。
回看改開后這四十年的發展,我們靠著西方的產能轉移、人口紅利以及房地產和大基建扛下了經濟趕超的上半場。
而顯然,高科技推動加消費拉動將成為拉動下半場經濟增長的新模式,之前那種使勁卷不消費的模式,肯定走不遠,而且會進一步導致生育率的暴跌。
但我們當下的卡點恰恰是在于,大部分人收入太低,買不起自己生產出來的東西,所以才要賣到全世界各地,導致產能過剩、過度依賴外需。
一旦國際局勢發生動蕩,或者西方國家再次轉移產能,又或者國外經濟普遍疲軟,就會導致產能過剩,生產出來的東西外銷也銷不出去。
更嚴峻的是,這種“拿命換錢”的模式正在反噬經濟本身。
如果每個人都過得跟牛馬一樣,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就打工打得團團轉,那大概率是沒時間沒精力也沒欲望消費的,幸福感更是無從談起。
所以,人民對生活的美好向往已經成為拉動下半場經濟增長的核心引擎。
二是因為996、007,讓年輕人的不育不孕率激增。
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中國7.37億打工人,聯手打破了近20年來的紀錄,創下平均工作時長的新高:49小時/周。
也就是一周工作五天,一天工作近10小時,這還沒算上通勤和“隱形加班”。
長時間的高強度工作,外加長期的熬夜、吃外賣,生育早已從“想不想”變成“能不能”。
前一陣“學生捐精七成以上不達標”沖上熱搜的背后是中國大學生群體捐精合格率僅為20%-30%,超過70%-80%的大學生在捐精時未達到國家標準的扎心事實。
另據《柳葉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的不孕不育率達到18.2%,預計患病人數將達到5000萬至6000萬。
這意味著每100對夫婦中,大約有18對夫婦有不孕不育的問題。
當然,國家也看出來了,這樣下去不是事兒,所以今年以來政策頻出。
一開年就發布了最新的放假安排,增加公休假日,減少拼湊式調休,讓勞動人民能真正勞逸結合。
今年兩會代表也提議“每周工作44小時上限”,以重構工作與生活邊界。
很多大廠也積極響應,前有大疆強制9點下班,后有美的規定18:20不許有人在公司加班。
告別“內卷式奮斗”,讓生活從生存競賽回歸生命體驗,正在慢慢變成社會的“主旋律”。
03 寫在最后
日本作家三浦展曾在《第四消費時代》指出:“當社會把育兒成本全部轉嫁給家庭,文明將因自私基因的反噬而枯萎。”
翻譯成人話就是:如果年輕人每天睜眼房貸、閉眼KPI,自己活得跟生產隊的驢似的,誰還樂意再養個小吞金獸?
政策發補貼、企業搞彈性,這些頂多算止痛片。真想治本,得把游戲規則徹底洗牌:
哪天機器人把流水線的活兒全包了,打工人都能每周只干四天,下班還能遛娃遛狗;
哪天成功的標準不再是海淀學區房和凌晨打卡,而是老婆孩子熱炕頭,生育率根本不用催。
但現在的問題是,驢拉磨的時候還得自己買磨盤。年輕人精著呢,賬本一攤:
養娃=吞金+爆肝+賭命,收益=?這明顯是賠本買賣啊!
所以先讓年輕人喘口氣、看見光。等哪天他們覺得“多雙筷子多份熱鬧”而不是“多臺碎鈔機”,嬰兒啼哭自然就回來了。
說白了,就是讓普通人活得像個人,比啥政策都好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