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白糖也要被“卡脖子”?農科院專家:核心技術落后,99%依賴歐美
航空發動機、核能、航母都能突破,萬萬沒想到,已經2025年了,竟連白糖原料的生產技術都還受制于人!
你可能想不到,隨處可見的白糖,隨時可能被歐美“卡脖子”。為此,今年2月23日公布的重要文件中甚至提出“推動糖料穩產提質”。要知道,以往每年發布的一號文件,都是強調三大主糧(水稻、玉米、小麥)的生產供給,今年白糖則取而代之。
突然轉變的背后,是當前食糖每年存在近三分之一缺口,核心技術嚴重缺失的尷尬現實。
一、白糖原料的生產技術,尚未掌握
將白糖與“卡脖子”聯系起來,不少人可能覺得是危言聳聽,但情況真的不容樂觀。數據顯示:食糖進口量從2018年的278萬噸增長到2021年的567萬噸,2021年之后雖有下降,但近五年進口量均值為490萬噸,仍居歷史高位水平。
據公開資料,我們是第一大食糖進口區,對外依存度高達三分之一。與此同時,國內糖料產量卻在減少,2018年至2023年糖料產量從11937萬噸降到11376萬噸,降幅4.6%。
為什么造成如此被動局面?
資料顯示,糖料作物有兩大類,分別是甘蔗和甜菜。其中甘蔗是主要的糖料來源。問題在于,甘蔗種植成本高,效益較低,其產量保持不跌就已難得,很難進一步增加產量。
而想要增加甜菜產量,就面臨種子問題。甜菜起源于地中海以及阿爾卑斯山區,優質甜菜的育種技術主要掌握歐美國家,國內的水平相對落后,95%的甜菜種子都需要進口。
如果具體到用于機械化精量播種的遺傳單粒種,對外依存度更是高達99%。”有業內人士指出。
與美歐相比,我國甜菜種子產量普遍要低10%左右,且80%的發芽率也低于歐美95%的水平。
這主要是因為丸粒化加工技術上的落后,所謂丸粒化技術,相當于外面的包衣,里面有生長調節劑,能使種子發芽率提高,減少蟲害。
二、甜菜種子能否復制“小科技”神話?
攻關甜菜育種技術不僅是一個農業技術難題,更是一個涉及糖安全的戰略問題。當前,烽煙四起,這一不起眼的技術若不能掌握,遲早會受制于人,因此必須要減少進口依賴,實現自主。相關的例子比比皆是。
糖料領域,若能復制“小科技”逆襲神話,其經濟利益同樣不可小覷。數據顯示,食糖消費量自2011年的1358萬噸增至2024年度的1550萬噸。而隨著經濟發展,未來,這個數字還在持續上升當中。可觀的市場增量,也值得我們投入資金人力。
三、不起眼的衣食住行處,急需“自主化運動”
“連白糖這樣的基礎物資都不能實現自主,看來真的要把目光從那些高大上的科技稍稍挪開,注意下一下生活上的衣食住行,看看有哪些方面還需要改善的。”
對白糖無法自主化一事,有網友如此評論道。許多人也表達了同樣的想法,既感到不可思議,又覺得揪心。
但情況正在好轉,注意到這一情況,增加研發經費、提高扶持力度等動作也在有條不紊的展開,“種業振興行動”更是被寫入工作報告中,相信很快就可能見到結果。與此同時,包括蔬菜、豆類、豬、牛、鴨等畜禽種質資源,也在進行規劃,防止“一根針難倒英雄漢”的事件再次上演。
或許,在跟多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處,我們也需要進行一場“國產自主化運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