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夜郎西
編輯|夜郎西
審核|燁 Lydia
聲明|圖片來源網絡。日晞研究所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留言申請開白。
當寫字樓最后一盞加班的燈光熄滅時,照亮的不僅是深夜的街道,更是一個時代的轉折點。
2024年第一季度,全國崗位空缺數同比增長12%,失業率卻攀升至6.8%。
這種看似矛盾的現實背后,是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必然陣痛。
失業潮的本質并非崗位消失,而是勞動力市場與產業需求之間的結構性斷裂——舊的技能體系被技術革命撕裂,新的價值網絡尚未完全建立。
斷裂的齒輪:產業升級中的技能鴻溝
近期社交媒體上,一個扎心話題引發熱議:“失業的人越來越多,但企業卻說招不到人”。
智聯招聘監測到一組詭異數據流:
35歲以上互聯網從業者簡歷投遞量增長220%,但面試邀請率下降至11%;
新能源汽車電控系統工程師”崗位平均月薪從1.8萬飆升至3.6萬,簡歷滿足率卻不足25%;
上海某外企關閉整個Excel數據處理部(裁撤120人),同期成立AI流程優化組(招聘15人,平均年薪45萬)。
可以說制造業的自動化浪潮正在重塑就業市場。
美的佛山工廠引入協作機器人后,單條生產線人力減少40%,但產能提升25%;
富士康的“黑燈工廠”通過物聯網技術將工人數量從5萬削減至2萬,取而代之的是3000名具備AI運維能力的工程師。
這種轉變并非個案——歐盟供應鏈合規法案要求企業減少人力依賴,倒逼中國制造業加速技術替代。
然而,新崗位的需求與勞動力供給之間存在巨大斷層:新能源領域儲能技術崗位需求增長200%,但“電化學+算法”復合背景人才僅能滿足30%;
某自動駕駛企業為算法專家開出年薪500萬,依然難覓合適人選。
教育體系與產業需求的脫節進一步加劇矛盾。
2024年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連續第三年低于70%,而職業教育院校的“智能設備維修”專業就業率超過90%。
高校仍在批量培養機械設計、電氣工程等傳統工科人才,但企業需要的卻是“AI+制造”“數據+金融”的跨界能力。
某新能源企業每年投入2億元用于員工技能培訓,高管直言:“我們不是在招聘,而是在投資未來?!?/p>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技能人才缺口達3000萬,而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連續3年低于70%。
當“體力內卷”被政策叫停,“腦力競爭”的賽道上卻擠滿了錯配的選手。
理性暫停:個體的生存策略與系統困境
面對這場無聲的職場地震,越來越多失業者選擇“戰略性撤退”。
當“金三銀四”變成“銅三鐵四”,人們也選擇按下暫停鍵。
在招聘市場,碩士畢業生平均投遞87份簡歷僅獲得10次面試機會,35歲以上求職者的簡歷回復率不足30%。
一名被裁員的互聯網中層管理者發現,企業更傾向用同等薪資雇傭兩名應屆生——“年輕、肯加班、學習成本低”。
而居家辦公的普及并未緩解壓力,某電商員工透露:“名義上取消996,實則需24小時在線響應,加班費消失后,實際收入反而下降?!?/p>
這種環境下,“暫停求職”成為部分人的理性選擇。
一職業平臺調研顯示,52%的暫停者將時間用于技能轉型:一名傳統機械工程師花費8個月學習Python和工業大數據分析,轉型為智能制造顧問后薪資翻倍;
某被裁教培從業者考取儲能技術證書,跨入新能源行業后收入提升50%。
也有失業者通過副業探索新路徑——前互聯網運營在短視頻平臺分享轉型經驗,月收入超過原工資;設計師承接海外自由職業項目,客戶遍布20個國家。
但結構性失業的社會代價正在顯現。
數據顯示,失業群體人均月消費支出下降42%,直接拖累本地餐飲、零售業復蘇;家庭關系隨之緊張,一名待業者坦言:“父母每天追問存款余額,甚至建議抵押房子創業?!?/p>
心理咨詢機構數據顯示,2024年求職焦慮相關咨詢量同比增長65%,部分人出現睡眠障礙和情緒衰竭。
重構規則:政策、企業與個體的三方博弈
某智庫報告指出,當外賣騎手數量超過制造業工人時,我們距離消費社會不是更近,而是更遠。
這種悖論折射出增長邏輯的扭曲——廉價勞動力支撐的出口引擎難以反哺內需,而服務業升級又受限于人才結構單一化。
歐盟用勞工標準筑起新貿易壁壘,美國醞釀類似法案,這意味著中國出口企業未來可能面臨“三重成本”:提高薪資、縮短工時、投入ESG(環境、社會、治理)建設。
某外貿企業主哀嘆:“我們不是在和對手賽跑,而是在和規則搏斗?!?/p>
政策層面試圖平衡效率與公平。
職業教育補貼覆蓋失業人群,某培訓平臺數據顯示,參與“AI+行業”課程的學員再就業率達68%;
最高法將“隱性加班”納入違法范疇,杭州、成都等城市試點4.5天彈性工作制。
但政策落地效果參差不齊——某三線城市職業培訓中心負責人表示:“多數報名者只想考公務員,對技能課程興趣寥寥?!?/p>
企業的生存策略同樣矛盾。
大疆通過AI優化設計流程,研發周期從18個月縮短至12個月,人力投入減少20%;
海爾取消無效會議,推行“結果導向考核”,員工效率提升20%。但更多中小企業陷入兩難:
一家服裝外貿企業主算賬:“歐盟要求縮短工時,但訂單交期不變,只能把生產線轉移到越南。”
對個體而言,轉型期的核心命題是如何將“被淘汰的危機”轉化為“進化的契機”。
一職業顧問提出“π型人才”模型——深度掌握兩項專業技能,同時具備跨領域協作能力。典型案例包括:醫療從業者學習數據分析后,為醫院開發智能診斷系統;傳統記者轉型碳資產管理師,幫助企業制定ESG戰略。
未來的微光:在裂縫中重塑價值
技術革命不會停歇,但人類的價值創造方式正在被重新定義。
面對這場時代劇變,個體如何破局?三個關鍵詞值得關注:
一是技能“脫虛向實”
AI替代了基礎編碼,但催生了提示詞工程師;機器人淘汰了流水線工人,卻需要百萬級運維技師。
國家《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已明確“技能增收”路徑,職業教育補貼覆蓋人群擴大至失業者。
其次是就業“去中心化”
當海爾推行“強制雙休”、名創優品禁用PPT匯報,職場權力結構從“組織控制”轉向“結果導向”。
遠程協作、項目制用工等模式,讓“為自己工作”成為可能。
最后是生活“再定義”
最高法將“隱性加班”納入違法范疇,政策層力推“城鄉居民增收計劃”,
這些信號表明:工作不再是為了生存,而是為了生活。
但政策與市場的博弈仍在繼續。
德國通過“工業4.0”轉型時,政府補貼企業雇傭45歲以上員工;日本將“終身雇傭制”轉化為“終身學習支持體系”。
這些經驗或許能為中國提供啟示:真正的產業升級不應以犧牲個體尊嚴為代價,而需在效率與人性化之間找到平衡點。
失業潮與大廠“反內卷”看似矛盾,實則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舊秩序崩塌時,新規則尚未成型。
失業潮的陣痛或許終將過去,但它留下的問題值得深思:當機器取代重復勞動時,人類的獨特價值究竟是什么?
答案或許在于持續進化的能力、跨界創新的勇氣,以及在時代洪流中保持清醒的定力。
參考資料:
1. 探元素《找不到工作的,我建議直接放棄》2. 離想家《2025年最大的地獄級笑話出現了》
一點想法(北京)旗下矩陣公眾號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
《中美網友“賬本大公開”:原來我們都想錯了?》
《“TikTok難民”涌入小紅書,中美網民開啟民間外交》
《“病來如山倒”,造車開始大退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