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周易》是以陰陽消長,來喻示事物的變化,天地間萬事萬物的變化衍生規律皆在這一陰一陽相互消長之間。但這是一個相當抽象的概念,或許有朋友想問,是不是可以有比較具體例子來事說明問題呢?
完全可以得,小君覺得最具象的例子就是十二辟卦的應用。十二辟卦是取《周易》中十二個卦象以陰陽消長的規律排列代表了一年中十二個月寒暑更迭。
古人又將十二辟卦稱為十二侯卦,取的是天子坐鎮中央而諸侯鎮守十二方,開疆辟土之意,以此來說明十二卦的位置與性質。
從上面這圖中我們可以看出代表陽爻的白色和代表陰爻的黑色在十二個代表月份的卦象中,漸次的變化著,這便是以陰陽的消長來說明寒暑的變化。而陰陽在十二個月的變化稱“消息”。
所謂“消”便是慢慢消耗,陽氣由代表四月的乾卦,慢慢遞減至代表十月的坤卦而消耗殆盡,在自然界中就體現為夏至之后夜晚漸長而白晝漸短,每天受到日照的實踐逐漸減短,即陰氣日盛而陽氣漸消,這便是“消”的過程。
而“息”則是休息繼續能量的過程。從冬至所在的十一月以復卦代表一陽始生,漸漸到四月陽氣回復完全稱為純陽乾卦,這一段期間則是白天日照的時間逐漸變長的階段,陰陽消長,寒暑更迭便是這么周而復始。
其實十二辟卦不單單可以放在一年的大背景中,一天十二個時辰的小循環中使用。在一日之中,亥時大概是現在的21點~23點左右,這時候是一天之中陰氣最重的時候,因此以全陰的坤卦來代表。而過了子時,大概23點~凌晨1點后,陽氣漸生,因此以一陽復始的復卦為代表,此時陽氣漸長至寅時;大概是凌晨3~5點正是黎明時分,此時夜晚與白晝相交,因此陰陽互半,對應的正是泰卦;而陽氣到了午時最盛,這時候大概是中午11點~13點一天最熱的時候,因此以純陽乾卦代表。午時之后便是陽氣漸消而陰氣漸長的時候,于是便是由末時大概下午13點~15點,一直到亥時,陰氣最盛。這便是一天陰陽消長周而復始的規律。
十二辟卦所代表的便是陰陽消長循環的規律框架,是可以靈活使用的。只不過用于一年寒暑更迭,相對來說案例更為典型,也更容易理解罷了。在歷史上人們往往喜歡以玄學的方式來解讀它,但小君認為,陰陽消息、寒暑往來,四季更迭,節氣輪替其實也可以以自然科學的體系來解讀的。
不過由于篇幅原因,我們可以之后繼續聊哦。喜歡小君的內容可以關注小君,留言交流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