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見萬宜訊—2025年3月,智己汽車與餓了么聯合推出定制版“AI外賣車”,配備恒溫餐箱、語音接單系統及折疊餐桌,試圖打造“移動美食空間”。然而這款被寄予厚望的創新產品,卻在社交媒體遭遇群嘲,網友直指其“解決偽需求”,更戲稱“不如在車上裝廁所實際”。這場爭議背后,暴露出車企在場景化創新中普遍存在的三大認知偏差。
數據表象下的需求幻象
智己官方以《2025中國車載場景白皮書》中“73%用戶有車內用餐經歷”的數據作為核心立項依據,卻忽視了三個關鍵事實:89%的車內用餐發生在停車狀態,且平均時長不足8分鐘;真正存在移動餐飲剛需的網約車司機群體,因車輛所有權歸屬問題被排除在目標用戶之外;而個人用戶對車載餐飲的需求本質是“臨時充饑”,而非“精致用餐”。這種對表面數據的過度解讀,導致產品定位嚴重偏離真實場景。反觀豐田2024年推出的移動茶歇車,精準鎖定建筑工地配餐場景,通過B端租賃模式實現5000臺年銷量,印證了從剛性需求反推產品定義的可行性。
更深層的問題在于需求優先級誤判。中國公路協會調研顯示,長途駕駛中司機平均每3.2小時產生如廁需求,而高速公路服務區高峰時段的排隊時長可達25分鐘。現代汽車在氫燃料電池車NEXO上集成符合ISO 30500標準的車載衛生模塊,僅占用0.6m3空間,已在韓國物流車隊驗證商業化可行性。相較之下,智己在追求“車內精致用餐”時,連基礎生理需求都未觸及,這種本末倒置的創新邏輯注定引發輿論反彈。
技術冗余與體驗失衡
該車型的三大核心功能均陷入實用性質疑:60L恒溫餐箱在35℃環境下持續工作3小時耗電4.2kWh,相當于犧牲38km續航里程;語音接單系統與手機App功能完全重疊,且因車機響應延遲增加0.5秒;折疊餐桌展開后導致后排腿部空間從980mm壓縮至720mm,反而影響乘坐舒適性。這些“創新”使整車成本增加2.8萬元,但用戶調研顯示,僅11%的消費者認為這些功能具有吸引力,遠低于73%用戶對改善車內空氣循環系統的期待。
技術適配性原則在此案中被徹底忽視。任何車載新增功能不應導致核心性能參數下降超5%,而智己外賣車因恒溫系統導致的續航縮水已達7.2%,突破用戶體驗底線。更嚴峻的是合規性風險——車載餐飲設備需符合《食品安全法》對運輸容器的強制標準,而智己尚未取得相關認證。反觀日本TOTO開發的微型衛浴套件,通過負壓除臭和生物降解技術已滿足JIS A4422標準,這種合規化創新路徑更具借鑒價值。
B端市場的價值盲區
智己將創新重心押注C端市場,暴露了商業邏輯的錯位。與其強推個人用戶接受偽需求,不如轉向特種車輛改造尋求突破:醫療領域,蔚來與丁香醫生合作的移動體檢車,集成超聲、心電圖設備,單臺年服務收入達18萬元;寵物經濟賽道,集成美容洗澡艙的服務車能解決2.3億養寵家庭的衍生需求;商務場景中,理想為證券公司定制的路演車,通過星鏈級衛星通信滿足金融交易的低延遲需求,訂單復購率達91%。這些案例證明,B端創新不僅具備清晰商業模式,還能規避C端市場的認知教育成本。
此次爭議的本質,是技術本位思維對用戶需求的僭越。當工程師沉迷于“我們能做什么”的技術狂歡時,往往陷入“創新者的窘境”——用復雜方案解決不存在的問題。真正的場景化創新應如瑞士軍刀般精準解決多個高頻痛點,而非堆砌華而不實的單一功能。或許當某天,集成空氣凈化、生理護理、健康監測的智能座艙問世時,人們會意識到,比起在車里點外賣,能在旅途中體面地喝一杯熱茶、從容地解決內急,才是更高級的人文關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