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道者 | 杜一用
承載著“全村希望”的央企中國茶葉最終也沒能等來掛牌上市的那一天,被終止了長達5年的A股IPO審核。至此,試圖尋求A股IPO的國內茶企全軍覆沒。不過,耐人尋味,港交所卻成了國內茶企的避風港。到底是茶企經不起推敲,還是A股太過挑肥揀瘦?
中茶在2020年啟動IPO,注冊制實施后,中茶在上交所更新了招股書,2023年3月收到過一次問詢函,直到最近保薦機構中信建投撤回申報后,上交所終止了中茶的上市審核。
中茶是堅守A股的最后一家茶企。在這之前,八馬茶業、安溪鐵觀音、華祥苑、瀾滄古茶和七彩云南都曾經參與了A股IPO排隊,最后都無功而返。“央企+全茶系”背景讓不少業界對中茶成為“國內茶企第一股”深信不疑,然而現實很打臉,這家央企最后還是功敗垂成。
中茶被終止審核的原因和其他茶企相差無幾,問題同樣出在標準化、存貨,以及重營銷輕研發上。根據招股書披露,中茶存貨2019年還只有9.67億元,2022年增加到了16.55億元,在總資產中的占比超過50%。瀾滄古茶更夸張,存貨周轉天數甚至超過了4年,硬是把茶葉做成了“傳家寶”。
在研發投入上,中茶的研發費占比是1.43%。相對于其他茶企,中茶還算不低的,另一家一線茶企的研發費占比只有0.56%。
標準化應該是傳統茶行業千年待解的難題了,這個行業一直有“千山千味、百人百價”的說法。舉個例子,從不同茶農收購來的毛茶價格很難做到統一,賣出去的價格更是因人而異,好茶、劣茶也沒有統一的標準,審計首先就成了問題。當囤貨可以成為調節報表利潤的工具時,審計也就失去了意義。
而不同茶企講述的資本故事卻又是千篇一律。國內茶企基本上都拿茶山、茶樹、種植技術和制茶工藝說事,傳統茶文化的厚重使喝茶變成了一件“大叔級”的事情,而這并不是年輕人想聽的。已經在港股上市的茶百道、奈雪的茶、古茗和3月初剛上市的千億蜜雪冰城就很能說明問題,在這些新茶飲面前,傳統茶企的“茶道禪意”無疑又多了幾分老氣。
不過話說回來,不受A股待見的國內茶企,卻都成了港股的座上賓。2023年12月,瀾滄古茶改道港股成功上市,八馬茶業在A股折戟后,不久前也改道港股,現在處于聆訊階段。不出意外,比瀾滄古茶更有賣點的八馬茶業很快就會如愿登陸港交所。
茶企更喜歡扎堆A股的原因,從瀾滄古茶的表現就能看得出來。現在瀾滄古茶的股價在3元上下徘徊,市值3.86億元,市盈率不到6倍。A股在3000點上下折騰了這么多年,現在的市盈率也還有將近20倍。估值三倍之差,不難想象茶企改道的無奈。
A股上不了,難不成港股成了揀A股剩下的?邏輯似乎又并非如此。
對比下兩個市場,會發現A股對細節的把控趨嚴。拿中茶來說,被終止審核前收到過69條反饋意見,意見涵蓋從關聯交易到信息系統的獨立性,上市前突擊分錢一度受到質疑。港股更像個冒險家樂園,只要企業有增長潛力,哪怕暫時虧損都能上市。奈雪的茶從上市前一年至今,只在2023年盈利1300多萬,其它年頭都是巨虧,上市的2021年甚至巨虧45億,這并不影響奈雪的茶在港股上市。新茶飲利潤不高,門店和用戶增長數據卻足夠性感,而A股對盈利穩定性、財務規范性的要求,恰恰是傳統茶企短期難以改變的硬傷。
說到底,國內茶企A股IPO全軍覆沒,折射的是整個行業的中年危機,他們既要面對標準缺失、品牌老化的頑疾,又得與新茶飲爭奪年輕人市場。或許,傳統茶企應該向新茶飲取經,不再講“千年古樹”的老故事,而是先考慮怎么把產品變成年輕人冰箱里的高頻消費品。畢竟,資本市場追捧的從來不是古董,而是可以預見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